分享

解密——吕克·贝松和他的“欧罗巴帝国”(第928期)

 leee68 2016-10-04


北京时间2016年9月29日,上海基美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基美影业)发布公告,宣布拟投资6000万欧元(合人民币4.5亿),以每股5.25欧元的价格认购法国欧罗巴电影公司27.89%的股份。本次投资完成后,基美将成为“世界第八大电影公司”欧罗巴的第二大股东,基美影业董事长高敬东将出任欧罗巴电影公司董事。



然而,欧罗巴到底是一家怎样的电影公司?

他的创始人吕克·贝松是何许人也?

他又是如何搭建起这个顶级电影帝国的?


让我们慢慢道来……



吕克·贝松


喜欢电影、特别是熟悉法国电影的人,都会听过吕克·贝松的名字。


这位早年以《碧海蓝天》、《女囚尼基塔》、《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为国人所熟知的天才导演,背后却还有一个庞大的电影帝国。十五年前,吕克·贝松成立了欧罗巴影业(EuropaCorp),凭借他过人的艺术天赋和巧妙的商业结合,如今的欧罗巴已跻身世界顶尖的电影公司之一。




仅2014年一年,在欧洲电影市场全面疲软、美国票房同比下跌5.2%的不利背景下,欧罗巴逆势而上,凭借《超体》、《飓风营救3》等现象级大片,一举狂揽全球票房10亿美金,营业利润破纪录同比飙升31.5%,创造欧罗巴自上市以来所获得的最高收益率,也让欧罗巴一举成为继好莱坞传统“六大”和狮门影业之后的“世界第八大电影公司”。在源源不断的商业大制作中,欧罗巴显示了其整合国际艺人与顶级工业资源的出众能力,从2000年1月至今,全球收入最高的二十部法国影片中,欧罗巴出品的影片就占了十一部。





比起迪斯尼、二十一世纪福克斯、华纳、索尼、环球和派拉蒙这些百年老店,欧罗巴的成功更像是金庸笔下的少年英雄——不经意间获得秘籍,用短短几年就练就了绝世武功。


就像每一个传奇故事一样,欧罗巴的崛起和吕克·贝松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瞬间。研究欧罗巴的演进史,会惊奇地发现:冯小刚玩过的植入式广告,马云搞出来的“娱乐宝”众筹模式,原来对有点胖、有点得瑟还有点傲娇的吕克·贝松而言,都不算什么新鲜玩意儿。


欧罗巴身家“大起底”


1983年,年仅24岁的吕克·贝松拍出了让法国影坛震惊的处女座《最后决战》(Le dernier combat),这部讲述后核战时代的影片获得了同年度法国最权威的科幻恐怖电影节——阿沃基影展的两项大奖。让·雷诺也因此片成为吕克·贝松的御用男主角。


此后,吕克·贝松的名字渐渐在法国乃至世界电影圈中展露峥嵘。与此同时,他的影片也多由法国电影圈的“龙头老大”高蒙公司(Gaumont)来投资制作。高蒙公司创建于1895年7月,论年份,甚至比电影这个载入人类文明史进程的重大发明还早上5个月。


用当下流行用语来解释,当年还是一枚“小鲜肉”的吕克·贝松,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被高蒙果断给收了。


从《碧海蓝天》、《女囚尼基塔》、《这个杀手不太冷》到《第五元素》、《圣女贞德》,高蒙都从资金和制作班底上给予全力支持。吕克·贝松也不负厚望。1988年的《碧海蓝天》成了当时法国电影史最卖座的影片,斩获同年度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凯撒奖12个提名、两项大奖。《女囚尼基塔》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吕克·贝松,同时也展现出他对于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掌控力。《这个杀手不太冷》拿下这一年戛纳电影节的所有提名,让影评人们发出这样的惊叹——这是“杀手题材电影里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1997年的《第五元素》耗资9000万美元,在当时是高蒙公司拍摄投入最高的电影,影片也不负众望,获得全球票房2.7亿美元,成为第一部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法国电影。




到了90年代末,吕克·贝松又有了新点子,他想以出租车为题材,制作一部新的动作大片,这就是后来连拍4部的追车系列《的士速递》。可当时,老东家高蒙对这部影片却颇多怀疑,不太相信这样的商业影片能在艺术的法国取得票房成功,并拒绝为此投钱。


吕克·贝松一怒之下,决定自己单干,还顺便挖了高蒙的墙角——他成功说服了时任高蒙总经理的皮埃尔-安·勒·伯盖姆 (Pierre-Ange Le Pogam)跟他一起合伙创业。


2000年,独立制片公司欧罗巴影业由此横空出世。


这两位电影界的奇才还联手创造了一套全新的制片模式。当时的法国电影还矜持地徘徊在阳春白雪的艺术道路上时,吕克·贝松已经毫无顾忌地投身于“有法国特色的好莱坞主义道路”的开垦中。


公司建立之初,就围绕制片人模式运转。制片人要把控好预算,在技术和人力雇佣上严实看好钱包,发行确保同期宣发先行,为影片提前造势。


这套公司运营法则相当有效。欧罗巴成立第二年,公司年度利润额就增长7倍,从300万欧元飙升至2100万欧元。到了2001年底,欧罗巴票房总收入达到9800万欧元,公司职员上升到50个人。


虽然这样的数字还远远不足以叫板法国的顶尖电影公司,但大概也足以让“放虎归山”的高蒙心生悔意。凭借高达640万的观影人数和过亿的票房,《的士速递》一举拿下当年的法国票房冠军,取得了凯撒奖七项提名的佳绩,一度成为法国电影票房的象征。


此后,欧罗巴卖座佳片绵绵不绝。


2001年,吕克·贝松自任编剧和制片,拍摄了李连杰打入好莱坞的成名作《龙之吻》。


2002年,欧罗巴首次试水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商业片《玩命速递》,特邀路易·赖特里耶路易斯·莱特里尔和元奎共同执导。




2006年,吕克·贝松带领欧罗巴影业再接再厉,《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第一部给动画界带来颠覆性革命,全法观影人数超过600万。携此大胜的欧罗巴影业于2007年夏季完成上市,并收购鲁瓦西电影公司作为自己的主要部门。


2008年起,鲁瓦西公司旗下的500余部影片为欧罗巴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制作发行方面,《玩命速递》第三部大获成功,一举成为当年全球最卖座的法国电影。


2009年无疑对欧罗巴影业有着关键意义。皮埃尔·莫雷尔导演、吕克·贝松监制并合作编剧的《飓风营救》在美国拿下了票房冠军。该片全球票房2.27亿美元,其中美国票房1.45亿美元,成为继《第五元素》之后,第二部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法国电影。


2010年,欧罗巴影业出品的《小小的白色谎言》等影片共取得18项凯撒奖提名,在法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几个月后,欧罗巴影业在法国发行的《生命之树》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金棕榈大奖。


2011年,欧罗巴影业制作出品的3D音乐动画片《怪兽在巴黎》获得了法国媒体和观众的普遍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赢得良好口碑。同年出品的《致命黑兰》由《阿凡达》女星佐伊·索尔达娜主演,作为向《尼基塔》和《杀手里昂》致敬的作品,引起了全球影迷的关注。


2012年,欧罗巴影业推出的《飓风营救2》再续前作辉煌,创下5000万美元的首映票房纪录,并蝉联两周北美票房冠军,同时,全球票房也远超前作,总额超过3.7亿美元。


2013年,由吕克·贝松导演,擅长黑帮电影的世界级电影大师斯科塞斯操刀监制,刻画黑帮人物深入人心的影帝罗伯特·德尼罗担纲主演,并集结了实力巨星汤米·李·琼斯和米歇尔·菲佛的《别惹我》上映,受到世界范围内大批影迷的追捧。




2014年,欧罗巴出品的《超体》在全球范围内狂揽4.6亿美元的票房,成为20年来全球范围内观看次数最多的法国出品电影,《暴力街区》跟随其后(7000万美元),而《三日刺杀》也取得不俗战绩,全球票房为5300万美元。




2015年,欧罗巴再次受到关注,《飓风营救3》在全球范围内获得3.3亿美元,《玩命速递:重启之战》全球票房也达到7263万。


2016年,欧罗巴制作出品凯文·史派西变身喵星人的《九条命》,掀起了中国观众的观影狂潮。到目前为止,欧罗巴已制作109部电影,发行148部电影,未来拟推出的作品包括了《星际特工》系列和《超体2》等。






欧罗巴的帝国布局


在欧罗巴的整个帝国演进史中,其实,拍摄卖座大片只是所有计划中的一小部分。


涉足电影行业的人都知道,时至今日,电影仍然是高风险产业,有可能上一部让公司赚翻,下一部莫名其妙地又赔个底朝天。所以,如果把宝都押在票房上,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显然是不智之举。


对此,吕克·贝松早就显示出卓越的商业眼光。通过向电视台出售电影播放版权、出版由畅销电影剧本改变的书籍,以及出售电影相关的音乐版权等,欧罗巴早在建立初期,就把公司的收入调整到一个风险最低的可持续模式之中。


此外,通过电影预售,欧罗巴的电影在电影院正式上映之前,就能回笼80%的资金。2008年,吕克·贝松宣布,公司出品的60部影片中,仅有3部未实现收支平衡。而在2009至2010财年,电影票房所得仅在欧罗巴的全部收入中占到12.5%。


从科幻片发家的吕克·贝松,也似乎早早预料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早在阿里巴巴推出可以让普通人参与电影投资的“娱乐宝”之前,2009年,欧罗巴就联合电影运营商奥林奇(Orange)启动了一个众筹网站。在这个网站上,影迷们可以选投自己感兴趣的电影,每个电影项目有5个剧本可供选择,连导演和演员都是由“出钱的”说了算。而加入这个“投资人俱乐部”,最低门槛仅是10欧元,按照当年的汇率,和娱乐宝如今的最低门槛100元人民币几乎不相上下。


自2010年起,公司有了行业战略上的新发展。2010年,欧罗巴影业重购希庞果电影公司(如今已成为公司的电视剧部门),公司的电影业务塑造了一批核心IP,为电视剧业务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电视剧业务的一系列产出增加了公司制片的多样性,并降低了单一电影业务造成的收入波动。据媒体信息透露,欧罗巴公司下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电视剧项目为《飓风营救》系列,预计在2017年上半年在NBC首播。《国土安全》的制片人Alexander Cary是该剧执行制片人,而《权利的游戏》制片人Alex Graves为该片试播集的导演。


同年,一个新发现让吕克·贝松有了更宏远的目标。当年在拍《第五元素》时,他因为在法国境内找不到适合拍片的场地,只好去英国拍摄。对于和英国有着不解“宿仇”的法国人而言,这大概有点儿面子里子都扛不住的意思。吕克·贝松查阅了当年的数据,发现碍于硬件条件所限,只有3.7%的本土影片能在法国制片厂进行拍摄,其他只能出国拍摄再转内销。




而早早设定了自己的目标是征服全球的吕克·贝松,为此开启了在欧洲搞个好莱坞的“电影之城”计划。简而言之,就是先圈地,再盖房,把电影拍摄基地、公司总部以及电影研究所都圈在一块儿。这个在巴黎北部的圣·丹尼斯拔地而起的项目总共占地43000平方米,涵盖9个拍摄基地,一个卢米埃电影研究学院。当然,还有欧罗巴的公司总部。


“电影之城”(Cite du Cinema)让欧罗巴在电影制作方面也更上一层楼,并在巴黎各电影工作室占到40%的股份。欧罗巴在保留常设团队(管理、市场营销、发行、国际销售)的基础上,深入涉足电影拍摄,自此,公司已经包揽了电影创意、开发、后期制作、发行等各方面事务。


与此同时,欧罗巴在营销上迭出奇招。在所有的大片开拍之前,欧罗巴就先和尽可能多的品牌商结成战略联盟。东风标致和《的士速递》系列取得合作。奥迪和欧罗巴签下三年之约,让后者可以在影片中无偿使用他们的车队,而作为回报,后者在每年的两部影片中,必须出现奥迪的“身影”。


在欧罗巴的全球版图中,中国是个“独特而重要的市场”。早在2012年,欧罗巴就选定中国的基美影业为自己的独家合作伙伴。这份独家战略合作协议,让这两家公司约定完成15部影片的合作。此外,基美将提供每年至少三部具备国际市场潜力的中国优秀影片,与欧罗巴进行联合海外发行,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到了2014年,欧罗巴更是把商业触角伸向了美国。公司在美国联手相对论传媒,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美国发行分公司。这也就意味着,欧罗巴公司的影片以后在美国上映,已无需再看好莱坞的眼神,而是自己拥有了话语权。


拓展发行渠道的同时,欧罗巴与美国的摩根大通银行、太阳信托银行及印地麦克银行签署协议,共获得了4.5亿美元的信用额度支持,其中1亿美元作为附加条款,用于英语作品的制作。欧罗巴也由此成为欧洲市场上第一个获得美国银行大力资助的公司。


2015年在“欧罗巴帝国”的发展史上,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


2015年6月的戛纳电影节上,欧罗巴历史上投资最高、最被寄予期待的科幻大片《星际特工:千星之城(Valerian)》进行预售。这部由“小绿魔”戴恩·德哈恩与超模卡拉·迪瓦伊出演的影片,预算高达2亿美金,中国的基美影业与欧罗巴联合投资制作该片,基美拥有主控权。


影片的原著故事设定在28世纪,讲述人类的时间旅行和冒险。同名小说在1967年由法国漫画家皮尔·克里斯廷和著名插画师让·克劳德·麦兹埃尔创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卖出超过千万本,包含21国语言。


这部将于2017年夏天上映的影片,在戛纳几乎取得了满堂红的预售。


对于吕克·贝松而言,这也是一次回到人生起始点上的圆梦之旅。


自小随着潜水教练的父母周游世界,居无定所,常伴童年的固定伙伴永远是漫画书。而时隔将近半个世纪之后,吕克·贝松终将回到他的漫画书里。


这一次,这个天才的法国人注定不再孤独。他背后,已经矗立起足以占据世界一隅的电影帝国——欧罗巴。


编剧帮招聘啦!


新媒体主编(影视行业) | 商务媒介(拓展)

影视策划(项目评估方向) |  产业记者(可兼职)

会计 |  执行策划 |  平面设计

以上职位均需2-3年影视行业及相关工作经验,简历与作品投递邮箱hr@bianjubang.com合则约见欢迎自荐/推荐,推荐成功者,大红包 奉上


置顶编剧帮,每日不错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