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打你你打谁”,你就是这么教孩子的?丨边姬汤

 昵称10553561 2016-10-05


我有个好朋友,是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

有一次聊天,谈到教育孩子与人相处,她很困惑:“我儿子内向胆子小,我怕他上幼儿园吃亏,所以总告诉他‘别人抢你的东西你要抢回来’‘别人打你你要打回去’,可我又怕总这么说,他会变得特别霸道。到底该怎么教育他呢?”

我的另一个朋友,在德国生活,有一个快两岁的儿子。

前两天他回国我们喝酒,也谈到教育问题,他感慨国人对孩子太过重视,稍微有点磕碰就紧张得不行。他自己的孩子1岁就送到德国的托儿所,一群走路都不会的孩子混在一起,什么伤都受过,要么头上顶个大包,要么手指被门夹得青紫。托儿所老师只是一句抱歉,他们也不会计较,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也是一样。

我问:“小孩子之间有矛盾了,你们怎么干预呢?”

他说:“为什么要干预?孩子之间的事让孩子自己解决,我们在旁边看着就好。只要不发生危险,家长不会做什么事。我孩子打过人,也被人打过,打完继续玩,很正常。”

我还有一个朋友,是北大心理学博士,主攻发展心理学,工作后做幼儿园管理,同时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这样的身份理应是幼儿教育权威,于是我请教他到底怎么管教孩子效果最好。他大概已经被问过一千多次了,无奈地说:“营养学家不会变着法儿地做营养餐,幼儿教育专业的也不处心积虑地管教孩子。”

我也问过他关于“孩子被打了应该忍着还是打回去”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孩子的办法多着呢,大人干嘛要指定一个办法给TA?让孩子自己解决被打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身体特点,形成独特的应对世界的方式,这才是最宝贵的。”

写了这么多大家应该猜到了,我想谈的就是关于一篇朋友圈热文《孩子,有人打你,要立即还手!(父母看完沉默了)》。你别说我看完确实沉默了,这种标题里带括号的做法真是low成毛毛虫。

看完内容,我眼前浮现出了鲜活的作者形象:一位平时温文尔雅能BB绝不动手的父亲,生活中总被霸道不讲规矩的人占便宜,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却不敢,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我朋友圈里转发这篇文章的人,也大多是非常和气谦让的性格,想来也是怕孩子像了自己,在幼儿园、学校里吃亏。

类似的例子还有另一个极端,我小学有个同学,他爸爸是个混社会的戴金链子的大哥,但对孩子的教育却完全相反,每次孩子犯了错误叫他来学校,他都一边打一边吼:“天天教你懂礼貌、谦让同学、尊重老师,你就是不听!看我不打死你!”

看出来了吧,这篇文章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是因为它满足了很多家长缺啥补啥的yy心理。而这种“谁打你你打谁”的理念是不是真的有用呢?我不这么认为。

首先,身教永远是大于言传的,你以为告诉孩子一句“谁打你你打谁”,他就真的会这么做吗?

金链子大哥在家里再怎么跟他儿子说“尊重、谦让、懂礼貌”都没用,他儿子还是继承了老爸横行霸道的作风,成了我们年级的小霸王。

同理,如果你平时被人插队不敢指责,看到小偷偷别人钱包视而不见,口头禅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凭什么指望一句“谁打你你打谁”,就能让你孩子变成一个独立强势、能够捍卫自己权利的人?

或许你会说:我能做到言传身教,循循善诱,让孩子从理论到实践学会“谁打我我打谁”。

可这样真的好吗?

现在的家长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孩子之间的事让孩子来处理”,这是非常好的。但我们不应该只做到表面不干预,背后却左右着孩子的一言一行。这样的垂帘听政历史上曾经有位非常著名的亲爸爸实践过,结果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

正如我那位北大心理学博士同学说的,孩子被打了之后,不是只有打回去、忍着、告老师三种选择,他们的办法多得很。有的孩子会“以德服人”,主动和打自己的孩子示好,两人成为好朋友;还有的孩子会联合其他被欺负的小朋友一起,孤立爱打人的小孩。

他还跟我分享了一个发展心理学的金句:“对孩子解决一个问题的任何一个干预性意见,都会削弱TA很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孩子们脑海中的可能性,比大人能想到的多多了,为什么要只给TA“打回去”一个选项?这不仅是对孩子自主性的粗暴剥夺,也是对TA的不尊重。

现在怕孩子处理不了问题,就处处给TA拿主意,结果就是孩子长大了,自己懒得想办法,没有主见,只能依靠你。这才是真正该头疼的事。

有的家长说:“我让孩子打回去,不是期待他强势,也不是想垂帘听政,只是怕他被打后只会忍着,最后会像我一样,变成一个不自信的成年人。”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是出于这个目的。但如果你是一个不太自信不太强势的成年人,可以回忆一下,这样的性格是因为你小时候被打不敢还手造成的吗?恐怕大多数不是吧。

在幼儿园和学校里,孩子们可能遇到的打击太多了,被打只是其中不算重要的一种。比如,TA可能因为某种外观缺陷(胖、矮、戴眼镜)被起外号,可能因为学习不太好被讥讽,可能因为某次出丑被嘲笑好几年,可能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孤立交不到朋友……这些都比被打的发生率高,伤害也更大。孩子遇到这些事,你又该怎么在幕后出谋划策呢?

教育孩子没有那么简单的,不是掌握了一句“谁打你你打谁”的口诀,就能解决孩子不自信的问题。躲过了被打的坑,前面还有更多更深的坑等着TA。

面对这么多坑,难道家长只能隔岸观火听天由命让孩子自生自灭吗?当然不是。

每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的打击。很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不被外界伤害而殚精竭虑,最后还往往收效甚微。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件更重要也更简单的事——让孩子在家里收获自信。

比如,对孩子的进步及时鼓励,而不是总在指出TA还有哪里需要努力,更不要把TA和别人比较;

比如,当孩子受到挫折怀疑自己,帮助TA找到自己的价值和闪光点;

比如,当孩子遭遇人际关系困扰,告诉TA家里永远有无条件的爱和尊重;

比如,当孩子为不合群而苦恼,让TA知道与众不同不是坏事,TA迟早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以上的一切,都比“谁打你你打谁”这种教导更有效,也更有爱。

做父母没那么难,不需要每天抱着书本和公众号文章啃各种理论;做父母也没那么简单,不是几句口诀几个定律就万试万灵。你是父母,你的本性是爱和尊重孩子,把它们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这样就够了。



不神医堂

100%原创健康科普

微信号:wzz_sb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