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统治者不听劝谏的问题 【原文】穆王将征犬1戎2,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3不观兵,夫兵戢4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5,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6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7德,不忝8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9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10,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11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12。王田不取群,公行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13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穆王将要征伐犬戎,祭公谋父进谏说:“不可征伐。先世圣王显示规律而不炫耀武力。兵器平时收藏起来,到时候才动用,一动用就有威权。如果炫耀兵威,就会轻慢,一轻慢就不能使人震惧了。所以周文王的《颂》诗说:‘把那干戈来收藏,把那弓矢藏起来。我们追求美善律,展现当今华夏地,相信成王能依靠。’先世圣王对于人民,劝勉他们端正规律而丰厚性情,为他们广辟生财之道而改进器物用具,让人民懂得利在哪里,害在何方,用文明来治理他们,使他们致力于利益而回避祸害,怀恋规律而畏惧威严,所以能永保世代相传并且日益强大。 “古时候我们先世圣王父子相承做农官,在虞代、夏代供职。到夏代衰落的时候,荒弃农业,不致力于耕作,我们先世圣王不窋因而丢掉了农官,自行逃匿到戎、狄之间。对农业不敢懈怠,时时记叙先世务农的规律,继续从事祖先已开头的事业,实行先人的教导和遗法,早晚都恭谨勤劳,厚重自守,奉行忠信,累世从事规律之事,不愧对前人。传到武王,发扬光大前世的光荣睿智,加之以慈爱平和,事奉神灵保佑人民,神人没有不欣喜的。商王帝辛,为人民所痛恨,民众不能忍受,欢欣拥戴武王,在商的牧野作战,推翻了商的统治。这说明先世圣王不是专用武力,而是忧念民众的痛苦,为民除害。 “那先世圣王的制度:邦畿之内叫甸服,邦畿之外叫侯服,从侯到卫统称宾服;蛮、夷之地叫做要服,戎狄之地名曰荒服。属于甸服的供奉日祭,侯服的供奉月祀,宾服的按四时进献物品,要服的每岁纳贡,荒服的一世一朝王。日祭、月祀、按四时进献祭品,一年一纳贡,终生一朝王,这是先世圣王的教导。如果有不供日祭的,王就修养思想,有不供祭月祀的,就修明号令。有不按时进献祭品的,就修治礼法,有不岁贡的就修正名份,有不来朝王的就修备规律。以上五者,按序列完成了而有不来尽责的,就使用刑罚。于是乎有施刑于不日祭的,攻伐不每月供祭祀的,征讨不按四时进献的,谴责不纳岁贡的,通报不来朝王的。于是乎有量刑罚的法律,有攻伐的武力,有征讨的军备,有以威压谴责的命令,有以文词通告的辞章。发布政令,陈述言辞仍不来尽责,就增修规律之业而不使民劳苦远征;所以近处没有不听从的,远处没有不臣服的。 “现在从大毕、伯士逝世以后,犬戎部落用他们出产最贵重的东西来朝王,天子说:‘一定要用不按四时进献的罪名征讨他们,并向他们炫耀武力。’这岂不是废弃先世圣王的教导,而王自身也危殆困顿吗?我听说那犬戎部落立性纯朴,遵奉规律传统而专一坚定而终身不移,必定有用来抵抗我们的依靠了。” 穆王不听,征伐犬戎,获得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国。从此处在荒服的人不再来朝王。 恭王在泾河岸边游玩,密康公跟从,有三个女子私奔到康公那里。康公母亲说:“一定把这三个女人送给王,三只野兽为群,三人为众,三个女人叫做鲜明。大王田猎不猎尽一群野兽。诸侯在道路行走,见众人就谦恭有礼。王御用妇女,不在同族取三个女子。粲,是鲜明美好的事物,众多的美人归你,你有什么规律可以承受?王都不能承受,何况你这样的小人物?对于小人物来说,具备美好的东西,终究会灭亡。康公不献出这三个女人。过了一年,王消灭了密国。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的过失。邵公报告周厉王说:“人民不能忍受政令啦。”周厉王发怒,寻到卫国一个巫人,叫他侦察议论他过失的人。卫巫告发谁,就把谁杀掉,国都里的人,没有人敢讲话,在路上碰到,只能用眼睛示意。厉王高兴了,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人们说我的诽谤了,他们再不敢说三道四了。”邵公说:“这是堵塞人们的嘴巴,堵塞人们的嘴巴,比堵塞河道还严重,河道堵塞,堤防溃决,伤害的人必定很多。民众也象这个一样,因此治理河道的人疏通河道使水畅流。治理庶民的人,开导他们使他们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叫公卿直到各级读书人献诗,盲人乐师献反映民意的乐曲,史官献古代典籍,乐官献箴言,无眼珠的盲乐师吟咏,有眼珠的盲乐师朗诵,百官劝谏,平民的意见让人传给王听,王身边的臣子进规劝之辞,王的亲戚弥补王的过失,督察政务。乐师、史官教诲,老臣们加以修饰整理,然后王对这些加以选取实行。所以事情办好了而不违背情理。民众有口,就象大地有山河一样,财用从这里生出;就象高原平地上有平坦,灌溉条件好的耕地一样,衣食从这里产生。口发表议论,好的坏的从这里出来,推行好的,防范坏的,那是用来增加财用衣食的办法。人民在脑子里考虑它,从口里把它讲出来,这是考虑成熟之后的自然流露,怎么可以去堵塞呢?假若硬要堵塞他们的口,将能堵多久呢?” 厉王不听从,于是国都里的人没有谁敢讲话。过了三年,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 【说明】本节叙述了三个故事,周穆王打算征伐犬戎,祭公谋父劝谏,但周穆王不听,结果失败。周恭王的大臣密康公——即密国君主,收纳了三个女人,他的母亲劝谏,密康公不听,结果被消亡。周厉王派人堵塞民众的议论诽谤,邵公劝谏,周厉王不听,结果被民众推翻而流放。这三个故事述说的都是统治者不听劝谏的问题,作者主要想要说明的是,在周朝周国时期,只要统治者有了错误,就会有人劝谏。 —————————————————— 【注释】1.犬:(quǎn绻)西周时期常用为自谦或鄙斥他人的词汇。犬戎,意为狗一样的戎族人。 2.戎:(rong荣)中国西北的戎族、戎国。《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诗·大雅·烝民》:“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韩非子·十过》:“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纣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 3.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4.戢:(jí极)《诗·小雅·鸳鸯》:“戢其左翼。”《诗·大雅·公刘》:“思辑用光,弓矢斯张。”《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左传·隐公四年》:“弗戢,将自焚。”《孟子·梁惠王下》:“於橐於囊,思戢用光。”《小尔雅》:“戢,敛也。”陶渊明《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这里用为收敛、收藏之意。 5.玩:(wán完)轻慢、轻视。《国语·周语上》:“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官场现形记》:“究属玩视,着记大过三次。” 6.懋:(mao冒)《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书·康诰》:“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文子·上礼》:“至伏羲氏,昧昧懋懋,皆欲离其童蒙之心。”《国语·晋语四》:“懋穑劝分,省用足财。”《说文》:“懋,勉也。”这里用为勉励之意。 7.载:(zài再)《易·小畜·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书·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诗·小雅·出车》:“召彼仆夫,谓之载矣。”《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诗·周颂·良耜》:“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宾客,则摄而载果。”《管子·形势》:“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尹知章注:“载,行也。”《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荀子·仲尼》:“文王载百里地而天下一,桀、纣舍之。”《小尔雅·广言》:“载,行也。”这里用为施行、从事之意。 8.忝:(tiǎn舔)《书·君牙》:“无忝祖考。”《书·太甲上》:“辟不辟,忝厥祖。”《诗·小雅·小宛》:“无忝尔所生。”《说文》:“忝,辱也。”这里用为愧对之意。 9.让:(ràng懹)《管子·君臣下》:“治斧钺者不敢让刑,治轩冕者不敢让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且让之。”《孟子·告子下》:“掊克在位,则有让。”《荀子·荣辱》:“巨涂则让,小涂则殆。”《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故季孙让仲尼以遇势,而况错之于君乎?”《国语·周语》:“让不贡。”《史记·齐世家》:“鲁人以为让。”《说文》:“让,相责让也。”《广雅》:“让,责也。”这里用为责备之意。 10.辟:(bì毕)《书·酒诰》:“惟助成王德显越,尹人祗辟。”《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擗有摽。”《诗·小雅·雨无正》:“辟言不信。”《诗·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诗·周颂·雍》:“相维群公,天子穆穆。”《论语·八佾》:“‘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荀子·荣辱》:“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韩非子·忠孝》:“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说文》:“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这里用为法律、法度之意。 11.密:(mì觅)古国名。即密须国。商时姞姓,周改封姬姓。故地在今甘肃省灵台县境。《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左传·隐公二年》:“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国语·周语上》:“恭王遨游于泾上,密康公从。” 12.粲:(càn灿)《诗·小雅·伐木》:“於粲洒扫,陈馈八簋。”《诗·小雅·大东》:“粲粲衣服。”《国语·周语上》:“人三为众,女三为粲。”《广雅》:“粲,文也。”《释言》:“粲,鲜也。”这里用为鲜明、优美的样子之意。 13.瞽:(gu古)《书·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诗·周颂·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论语·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论语·季氏》: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荀子·解蔽》:“瞽者仰视而不见星。”《韩非子·说林上》:“瞽,两目,君奚为不杀?”《说文》:“瞽,目但有朕也。”这里用为虽瞎但有眼珠的盲人乐师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