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先生今离世,我们应如何有效防治心梗?

 ZQGRTSG199 2016-10-06

综合整理自医学界心血管频道、春雨健康


据多家媒体报道,春雨医生创始人、移动医疗的行业先驱张锐先生于今日凌晨因病离世,现已证实。

张锐,1974年出生于安徽,中国人民大学生物学学士,新闻学硕士。曾任《京华时报》新闻中心主任、网易副总编辑、网易新闻客户端创始人  。2011年离职创办移动医疗企业春雨医生。

2016年10月6日,经多方确认,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于2016年10月6日凌晨3时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44岁。

正如春雨健康官微讣告所说:“张锐先生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先行者,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先行者,张锐先生的突然离去,是中国互联网领域创业者的巨损失。”


那么,就心梗而言,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心梗、有效防治心梗?


以下是一部为了防治心梗而拍摄的微电影,完美地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



心梗救治,牢记两个“120”


多位专家共同呼吁,应针对公众加强救治心梗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大家牢记两个“120”: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把握12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莫让时间成为生命的阻碍。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心脏协会主席霍勇表示,概括来说,心梗的抢救需要闯过三道关患者自己急救运送医院救治,其中患者这关尤为关键,直接决定抢救的成功与否。


第一,及时辨别心梗。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指出,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骨正中或偏左部位出现疼痛,有濒死、压迫感,可持续5~15分钟或以上,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


一般来说,胸痛持续20分钟还不缓解要高度怀疑心梗,超过5分钟就应提高警惕。另外,有时心梗还会出现不典型症状,表现为胃疼、牙疼、嗓子疼,十分容易被忽视。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本人及家属需格外警惕,最好马上送医,绝不能硬着头皮忍耐。


第二,马上拨打急救电话。葛均波指出,1/4的患者不会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从而延误抢救时机。


北京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刘红梅告诉记者,统计发现,心梗患者中近一半自行到医院就诊,只有不到26%的人通过呼叫急救车到达医院。但实际上,自己送医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随意搬动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动,会提高院外死亡率;相反,如果拨打急救电话,医生会在来的路上指导患者先行自救;


其次,很多人不了解医院的情况,送去的医院可能没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没做好人员、设备和床位的准备,从而延误救治。打急救电话的意义就在于医院可以迅速启动有针对性的急救绿色通道,抢得救命时间。


第三,平静地等待救援。葛均波表示,如果病人存在冠心病病史,怀疑心梗时,可服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但如果没有病史或不清楚病人的情况时,最好不要随便给病人服药。


让病人平躺保持安静,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吸氧,实在没有氧气,可以把窗户打开,让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发生心梗后,最坏的情况是室颤,可能导致猝死。此时,最好保持病人的呼吸道畅通,并做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防止脑缺氧,以免大脑细胞迅速死亡。


第四,配合医生的工作。葛均波指出,病人如确诊心梗就应马上进行手术,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病人家属往往不太配合,这和当下的医患关系有关,导致宝贵的抢救时机白白被浪费。因此,为了病人的安危,家属一定要信任医生,并配合医生工作,尽快签字,尽快手术。


尽管心梗发病急、病情重,但研究发现,90%的心梗是可以预防的。霍勇说,如果我们为心梗的危险因素制作“榜单”,前三名中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此外,糖代谢异常、运动过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精神紧张等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话,就应提前预防。

在此,我们再次缅怀张锐先生,同时也希望手机屏幕前,为生活和工作奔波的我们,都能劳逸结合,多多注意身体。毕竟,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资本!

愿大家都能健康、幸福、快乐常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