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前村志编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yzsr273 2016-10-09
近年,临汾市广大农村涌现出编写村志热潮,可喜可贺!从笔者读过的襄汾县《盘道村志》《北王村志》《北膏腴村志》《西中黄村志》《贾罕村志》《良陌村志》《薛村村志》《邓曲村志》《安李村史》等十多部村志来看,大多体例完备,资料详实,文字精练,记述清楚,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是难得的几部好村志。
  俗话说,“人无完人,志无完志”。这几部村志都是在没有专业人员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能达到一定水平确实不易。但也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为了探讨和提高当前村志编写的质量和水平,本文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将上述几部村志在编写中存在的几个带普通性问题及其建议简述于后,与志界同仁共商榷,共勉之。

  村志编写人员缺少“岗前”培训。襄汾县近年出版的十多部村志的主编、副主编、编辑和有关工作人员,大体上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是离退休回乡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职工、老战士等“五老”人员,他们有热爱故土的亲情和回报家乡的热情,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另一部分是在农村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干部、老党员,他们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有掌握较多的第一手资料和对村情、社情、民情的深入了解。这两部分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不怕吃苦、不怕麻烦、不计报酬。但也有一个共同的弱点,这就是缺少对修志方面的专门知识和经验,工作起来比较困难。
  经验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修志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志书质量”。因此,提高修志人员素质和能力十分重要。首先,各县市志办,应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村志编写辅导班”,对编写村志人员进行“岗前”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以地方志《条例》和修志体例以及修志基础知识为主;其次,各村志编写小组在正式动笔之前,需用一定时间组织编写人员集体学习,学习内容以各地村志编写的成果经验为主;第三,各县市志办可考虑成立“村志编写辅导组”,把有实践经验的“老志人”组织起来,为各村编写村志提供具体指导、帮助和服务,而不是挂名的“编审”或“顾问”。这种服务可以是义务的,也可以是有补偿的。

  编写村志没有优秀范本借鉴。编写村志离不开优秀范本借鉴,尤其是参与编写村志的“五老”人员,大多是第一次从事修志工作,更需要有范本借鉴。他们寻找范本十分困难,东奔西走,好不容易找到一两部村志,便作为范本使用。然而,这些“范本”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不足之处,传承下去,必然出现以错就错,以劣承劣,以偏跟偏等诸多弊端。比如,关于农业合作化的记述,几部村志多有雷同现象。农业合作化高潮就一个县来讲,可能处在同一个时期,受领导干部思想作风的影响,也可能出现同一种模式。但各村有各村的实际情况,各村有各村的工作力度,各村有各村的群众基础,绝不可能处处都是一个样。只有深入而广泛地收集资料,认真细心地对资料进行分析筛选,从大同中觅细节,从大同中求小异,从大同中找特色,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农业编章来。
  关于范本借鉴问题,应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推荐优秀范本。市志办或各县市志办应组织专家学者,从本市近年出版的村志中评选出一批优秀村志,作为范本向各地推荐;二是正确使用范本。修志者对范本原则上只作学习参攷,以范本开阔思路,用范本对照本地,借范本提升水平,绝不可“照猫画虎”、“画蛇添足”更不应抄袭别人。

  志首彩页特色不鲜明,编排不规范,正文插图典型不突出。近年来,人们在编写村志中越来越重视图文并茂,有的志首彩页多达几十页,有的正文插图多达几百幅图片,这对提高志书直观性,可读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反映村域地貌特征和本村历史特点的图片较少;二是照片拍摄质量差,艺术性不强;三是在编排上没有按历史事件发生先后或按编、章、节顺序编排,出现颠三倒四现象;四是正文插图典型不突出,与编、章、节内容不匹配。
   志首彩页是志书的“门户”,是全志大势大略的集中表现。应选用有历史性、有典型性、有代表性、有艺木性、有观赏性的好图片。在图片质量达不到要求时,宁可少而精,也不滥竽充数。志首彩页图片应按历史事件发生先后,或按编、章、节顺序进行编排。图片多时,还可单独立章命题进行编排。使读者看了志首彩页就可对全志有个大体了解。在选择志首彩图片时,首先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原貌,然后才是从典型中选典型,从形像中选形像,从艺术中选艺术。正文插图要与编、章、节、目的内容相匹配,要选用对正文能起到佐证、充实提高、补墨添彩的好图片,切不可把与本章节无关的图片插与其中。正文插图多排在书口一侧的上部或下部,以利用志书的展开性方便读者欣赏。

  序和跋编写内容不规范,编、章、节下立序不统一。这几部村志的序和跋,大部分没有按既定内容编写,虽词汇华丽,笔端流云,但其内容空乏无味,无轻无重。
  读志先读序,读志必读跋,这是读者读志的一般规律。一篇精彩的序或跋,对激发读者读志兴趣和热情,对读者深刻了解本志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写好序和跋十分重要。序是序文的简称,又叫序言。前言是类似序文和导文的短文,都是写在志书正文前面的文章,可以是编委会或主编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代写,以说明写志宗旨和经过。跋是跋文的简称,是写在志书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价、鉴定、考释之类的话。结朿话与跋文类似,但多带总结性语言。
  这几部村志中有不少在编、章、节下立了小序,但全志不统一,有甲章立,乙章不立,此节立,彼节不立等现象。这些小序编写也不规范,有的长达千余字,啰嗦累赘,有的短至数十字,空而乏义。编、章、节下立不立序,要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文字量大的县志、专业志等,编、章下需要立序,以利读者阅读,但节下一般不立序;文字量较小的乡村志编、章下不宜立序,节和目绝不要立序。一部三十来万字的乡村志,光序和小序就写了一两万字,很难避免内容上和文字上的重复。即使考虑在编、章下立序,也要力求用精辟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本编、章的中心内容和事物发展脉络,或链接性语言,一般一二百字为佳,且要做到全志统一而不零乱。

  概述冗长,文秘和通讯报道体裁味浓。.有几部村志的概述近万字,写得过长,有的类似工作总结。比如,XX村志的《总述》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地理自然、村史溯源、民生变化写了1600多字;第二部分改变生存环境、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交通运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七个方面的“政绩”,写了6000多字,咋一看像一份农村工作总结。
  概述是志书的窗口。总述、综述统属概述,即大略的记述,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文体,一般有四种撰写体式。常用的如“浓缩式”、“浓缩十策论式”等。不管采用哪一种体裁,文章必须让读者从横向看清楚各编、章的要点,从纵向看清楚一地历史的发展脉络。撰写概述是一门学问,既要严守体例,又要有所创新。
  有几部村志在正文中多次出现文秘和通讯报道体裁,比较明显的是采用一是、二是、三是……;首先、其次、第三……等文体撰写。有的还在后面加了小标题,用了黑体字,与目的标题发生混淆。其中不乏描写、叙情、夸张、评价性语言。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芝麻开花节节高”、“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群众高度赞扬”等等。这些都是修志最忌讳的词语。
  众所周知,志书的体例是横排竖写,采用记叙文体。所谓横排就是把所记历史事件分门别类的“切块”排列开来。较大事件时可按“子大分家”的原则,进行再横排;所谓竖写就是由古到今,由远及近,由始至终,把事物来龙去脉和真实面貌,用简洁精练的文字记述清楚。

  编、章、节、目命题不准确。此类问题在几部村志中普遍存在,亦十分明显。主要有六种情况:一是命题用词不准。如在《农业编》中把集体所有制命题为“公有制”,把“互助组”、“初级社”命题为“私有制”;二是命题与内容不符。如在“人口编”中把家庭模式(人口多少)命题为“家庭类型”,把人口增减变化命题为“人口源流”;三是命题用词重复。如《农业编》中的第一章又命题为“农业”,与编名重复;四是命题用词繁琐,如把“植保”命题为“农作物保护”;五是命题用词欠妥。如把小学教育命题为“普通教育”,把种植模式命题为“种植方式”,把种植技术命题为“耕作技术”等;六是命题用词失当如把经贸编命题为《经济编》,而《经济编》中又不包括农业。需知,没有农业的经济是不完全的经济。农业单独立编之后,这里就不能再用《经济编》命题。
  篇目命题是一项十分严谨而细致的工作,所有篇目的命题,在编写过程中应处于动态掌控之中,经过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之后才能确定。解决这个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认识上不要把第一次设置的篇目当成不可改变的法则,死搬硬套地去执行;第二,责任编辑在编写中按照所记实际内容,要及时向主编提出修改命题意见;第三,主编每过一段时间,要对各编、章、节命题进行一次全面审核修改;第四,在关键阶段,如全志初稿完成时,送审稿确定后和正式付梓之前,编辑组只少要组织3次集体讨论,对全部篇目命题进行审定,并对正文和目录命题进行核对,避免目录和正文命题不一致。

  编、章、节、目领属不当,编排不规范。这种情况在几部村志中屡见不鲜,少数出在编与章之间,多数存在于节和目当中。比如:邮政电信属交通类,不应记在《村政编》;村庄建设属村政范畴,不应记在“经贸编”;农机属农业范畴,电力属工交范畴,不应在同一章里记述;教育经费不属教师范畴,不应记在教师节下等。编排不规范主要有三方面问题;一方面是章下无节出现多个目;另一方面是节下无目出现了二级目;第三方面在同一节下目和二级目设置过多,领属关系紊乱。如,XX村志《农业编》的种植章第一节,就下设了13个目和29个二级目,读者很难理清相互关系。
  编、章、节、目的设置和编排,是按其亊物相互关系确定的,是按其统领和归属关系定位的,在修志过程中既要坚持因事设篇,又要把握事物发展脉络,分层次命题;既要考虑统领得当,又要把握相互銜接适当。解决归属不当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主编和责任编辑对事物属性的认识和理解。在编排上章下不可无节,只少得有两节。而节下可以无目,按其事物发展规律直述。但无目不可出现二级目和三级目。目的编排一般用字体区分。如,目用黑体,二级目用楷体;三级目用宋体,四级目用(1)、(2)、(3)……编排,标题均另起行.。目和二级目不可设置过多,一般以三五个目为宜。内容多时,可考虑将个别目升为节,个别二级目升为目,妥善处理。

  重记、漏记现象普遍存在。重记少数在节,多数在目。出现重记主要是对事物的主、次属性区分不清。如,地质地貌中的“水系”和《农业编》中的“水利”,在内容上发生重记,是没有把前者属自然存在,后者属人为利用这两个不同的主属性区别开来。又如,村庄章中的“街巷道路”和“街巷建设”内容上的重记,也是设有把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发展变化的两个主属性区分开来。类似这种情况还不少。如:“无机肥料”和“化学肥料”;“薄膜覆盖”和“地膜应用”;“米面加工”和“粮油加工”等。这些单从命题上就可看出重记现象,更不用说内容上的重记了。
  漏记现象大多在目。比如,在土地一节中,只记了农业合作化和实行责任制时期的土地面积,怱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几次土地大普查;在农业体制中只记了“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忽略了“生产责任制”也是一种农业体制。在医疗保障中只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怱咯了原来的农村合作医疗。这种漏记观象多出在新生事物方面。如:农业保险、人寿保险、学生保险、老龄人口补助、残疾人补助、最低生活保障、种粮补贴、优种补贴等。出现漏记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修志开始设置编目只设置到节,目由责任编辑自主确定,漏记不易发现;其次是责任编辑对业务不熟悉,收集资料不全面;第三是主编审稿时重视编、章、节,忽略了目。解决这一问题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按设置的篇目收集资料;坚持按收集到的资料修改篇目;坚持按事物内在联系审定篇目。

  词性、符号及其他方面的缺陷。这些方面的问题在几部村志中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分别简述于下:
  1、词性使用不准确。如:“解放前”、“解放后”,“建国前”、“建国后”,一律应写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应写成20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化”应写成“农业合作化”,“集体化”应写成“农业集体化”;平米应写成“平方米”,立方应写成“立方米”等。
  2、年号书写不规范。如,“光绪18年(公元1892年)”、“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等。正确写法是民国前的历代年号一律用汉字数码(民国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括注公元的括号内一律只写数字,不带公元二字和年字。如是公元前应在数字前加“前”字。如:光绪十八年(1892);民国22年(1933);惠帝七年(前194)等。
  3、年月起止写法不妥。如,1958——1965年等,正确写法是年月日起止用占一个汉子位置的直杠,不能用占两个汉字位置的长杠,前后两个年份都要带年字,有月日的前后都要带月日二字。如:1958年—1965年;1958年2月1日—1965年1月2日等。
  4、人物生卒年写法欠妥。如,(1929年一一1965年)。正确写法是生卒年在括号内只写数字,前后都不带年字。杠占一个汉字位置,不能用占两个汉字位置的长杠。如:(1929—1965)带月的用小圆点隔离。如:(1929.1—1965.2)。人健在的在杠后空两个汉字位置。如,(1985一  )。
  5、表示范围的符号用法欠妥。如;12.2—15.5%;120——210天等。表示范围的数字不能用直杠,更不能用长杠,要用波浪杠,两组数字都要带%号或量词。正确写法,如:12.5%~15.5%、120天~210天、40公斤~100公斤、200米~300米、,60公里~90公里等等。
  6正文中的约数写法欠妥。如;“二、三天”“7、8斤”等。正确写法一律用汉字数码,中间不加顿号。如“三四天”、“五六米”、“六七斤”……。
  7、正文中附表格式欠妥。主要是沿用了四边封口的老格式。新的正确用法是表格左右不封口,上杠和底杠用粗线,其余用细线。双排表,中间用竖双线隔离。
  
  综上所述,编写村志是一项新工作,出现一些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但我们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提高村志编写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村志编写再上一个新台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