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辈子学做一个温柔的人 而我想成为一个有趣的妞2016-10-03阅读原文 F小姐的读书笔记 · 2016年10月3日 · 第16篇 因着加入了一个读书群的缘故,每周必须打卡提交读书笔记,索性决定把每周的读书笔记整合成一篇,于周末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希望自己能养成阅读的习惯。 我认为读书笔记的写作要充分体现阅读的内化,所以我不打算按照一本书的原本框架来亦步亦趋,而是按照「我愿意如何记忆此书」的线索来进行打碎和重组,梳理摘抄我认为有价值的观点,并加入个人思考。 非常愿意与看过同一本书的朋友们进行交流探讨,欢迎大家留言。 上个星期看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周保松教授的《小王子的领悟》,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本童话《小王子》。书其实很薄,很快就看完了,但是我却迟迟写不出一篇读书笔记。 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来逃避、纠结、挣扎和试图冷静,发现自己写不出来读书笔记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小王子》这本童话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以前列过一个关于我的人生的十乘十的榜单,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十本书」里面,排第一的,就是《小王子》。任何关于这个意象的延伸,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直指我的内心。 二是因为周老师这本书解读得太深刻了,有很多角度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可以说它在我心中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秩序,而它打破和替换的一些旧秩序又恰恰是我在看着《小王子》长大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并深信不疑的。 这两个原因揉到一块儿,造成了空前的震撼,所以我才陷入了失语。但这不意味着周老师这本书写得很严厉很苛刻,相反,它其实非常温柔,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但正是这种温柔,让人自动自觉地开始反思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不经意透出来的那些狭隘、戾气和冷漠。 我有的时候会想,人性格中的黑暗和缺陷是怎么形成的。可能往往是我们在遇到外界挫折的时候不知如何应对,所以才在有意无意地在内心世界留下这些坑洞,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作为可以和这个世界继续相处下去的一种妥协。 但是,周老师用这样一本温柔的书告诉我们,人生,还有更多明亮的可能。 平庸就不值得爱吗? 首先击中我的是周老师在第四章里剖析的「人生危机」命题。 在这一章里,周老师从小王子人生中经历的最大一场危机开始说起。那是在他来到地球之后,偶然途经一个大花园,里面开满了五千朵灿烂的玫瑰,每一朵都跟他在 B612 星球上爱上的那朵好像。 童话原文里小王子是这么说的:「我自以为拥有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儿,所以很富有,其实我拥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玫瑰。」 从那一刻起,小王子的人生和此前的全然不同了。 原先的小王子坚信自己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这才是他心目中「有价值的人生」,所以他在这个浩瀚宇宙中游历的时候从来没有羡慕过别的任何人。他一直表现得不卑不亢,或者说他表现得非常清澈,不会被外界污染的样子。因为他从来不用「权力」或者「财富」这些世俗的指标来衡量人生价值,他的价值是自己定义的,不是被周遭的一切裹挟的。 但是,在五千朵玫瑰出现之后,他发现自己定义的「有价值的人生」站不住脚了。因为他拥有的那朵玫瑰根本不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时候小王子一下陷入了两种悲伤和不幸。第一,他的信仰和品味遭到了空前的打击,外部世界终于成功入侵了他内心的平静。第二,他可能觉得自己被玫瑰骗了,他真的拥有过玫瑰吗?玫瑰真的值得他拥有吗?这些自我怀疑和追问会很快接踵而至。 「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不存在了,「拥有」可能也不存在了,小王子此前整个自我肯定的基础被彻底粉碎了。所以说他经历了最大的一场人生危机。 其实类比到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情景,那种突然被现实打了一个耳光的感觉,那种你发现自己曾经深信不疑并且引以为傲的事情其实从来不存在的瞬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可能小到你对某个人的感觉,或者大到你对一个国家的认识。总之就是三观碎裂了。 这种人生危机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开导,直接后果就是它会削弱一个人去爱、去相信的能力,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性格里的黑暗和缺陷。 周老师分析,要解决这个人生危机,小王子需要迎接三大挑战:他自己的认同问题;玫瑰的认同问题;以及基于什么理由继续去爱玫瑰的问题。这让我想到罗曼罗兰那句名言了: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小王子的症结,归根到底是「独一无二」四个字。它的对立面就是平庸感,那种「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宇宙间一颗不起眼的尘埃」的失落和徒劳无功。小王子需要一套新的价值体系来建构存在的意义,而作为「人生导师」的狐狸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狐狸带来的这个方子叫做「驯服」。 「驯服」的理论引入了一个新的维度,原来世界上的「独一无二」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认知上的,一种是「驯服关系」里的。客观认知上的层面,就是你用肉眼可以看到的那样,这五千朵玫瑰和小王子爱上的那朵长得很像。但是驯服关系里的「独一无二」包含了情感、价值和记忆,如狐狸所说,真正重要的事情,要用心才能看得到。 就算狐狸编造了一个很美的童话吧,但这个童话确实是说得通的。驯服关系里的「独一无二」需要同时满足三个特点。一,只在特定关系里产生;二,它完全是主观层面的,不用心就感受不到;三,它只对身在关系中的人才有效,外人可能完全无感。 狐狸的体系让小王子明白,不是因为「独一无二」才去爱,而是因为他在这种「彼此驯服」的共建关系中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和价值,这个过程,才是爱。 龙套就可以伤害吗? 小王子学会了「驯服」这套理论之后,仿佛立刻在那五千朵玫瑰面前找到了自信,于是他跑去对着五千朵玫瑰说:「你们很美,可是你们是空的,没有人会为你们而死,当然,我的那朵玫瑰,普通路人会觉得她跟你们好像。可是光她一朵,就比你们全部加起来都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 周老师用了这样一段话点评小王子的这个行为:「小王子的态度,和他第一次来花园时,可以说是截然不同。也许要急于重新肯定自己,又或过于挂念他的玫瑰,小王子似乎没有想过,他的这些说话,会深深伤害这五千朵玫瑰的自尊,并令她们陷入一场他曾经经历过的身份危机。」 这一章叫做《如果你是五千朵玫瑰的其中一朵》。标题就犹如一盆冷水兜头淋下,因为我以前确实没有想过这一层:我们获取内心平衡的时候,会不会不自觉地去贬低他人?我们肯定自己的同时,会不会是以否定别人为代价?这两个问题一下让我感到恐慌起来。 仔细一想,我发现我的价值体系是有问题的。不谈现实生活,就拿阅读文学作品来说,我总是会自觉地去定位和区分两类角色:需要学习的榜样,以及需要唾弃的对象。甚至想深一层,还有一类角色——那些戏份不够多的龙套,似乎是死是活都没必要去关心。 就拿《小王子》这部作品来说,我喜爱的角色是狐狸,而最讨厌的角色是玫瑰。所以我在谈论玫瑰的时候会表现得非常刻薄。至于「龙套」级别的那五千朵玫瑰,我似乎下意识地觉得她们必须服从主角小王子的利益,也从来不觉得小王子对她们的那番羞辱有任何问题。 周老师的这一章让我开始反思,人的戾气是哪里来的,可能就是因为我们把人简单粗暴地分为三六九等。对那些我们认为是配角和龙套的存在,我们就毫不遮掩地表现出我们的粗鄙。 前两天我的朋友圈有一篇文章在刷屏:《普遍粗鄙是中国社会的精神癌症》。文章里学者徐贲就提到这么一句:「粗鄙的本质是无视别人作为人的尊严,基本特征是无同情心、无视别人的感受,甚至暴力、残忍、故意伤害。」 该如何克服这种粗鄙?我觉得首要任务是要意识到,人是有多重角色的。从《小王子》的视角来看她们或许是五千朵普通的玫瑰,但或许在另一个故事里她们是朱丽叶、是花木兰、是维多利亚女王。你眼中的龙套,在自己第一人称的世界里其实都是主角呀。用周老师的话来说:「每朵玫瑰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谁也不比谁更重要。」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小王子的这番不公允的教训又确实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没有经历过驯服关系的人生,确实不能体现出那么丰富的价值。倘若我们是五千朵玫瑰中的一朵,该怎么办呢? 周老师提议:我们应当给「驯服」这个概念赋予更丰富的内涵。 「尽管我们需要通过驯服来找到活着的意义,但却不必将建立联系的对象狭隘地局限在『小王子』身上,而可以是一些值得投入和献身的活动,例如一个人的事业、信仰、艺术追求或社会理想。」 「有了这个领悟,玫瑰们就不必每天在花园中被动地等待她们生命中的小王子,而可以主动地去发掘自己的志趣,寻找值得自己委身的志业,并大声地告诉小王子——即使没有人为我而死,我的生命也不是空的。」 而在驯服他人、驯服志业以外,还有一种或许最难的驯服关系——驯服自我。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可能是一辈子的修行。但是,唯有自爱之人,才更容易得到他人的爱。就算别人轻佻地认为我们是龙套也好,我们都应当无愧于心地活好自己。 有钱就是万能的吗? 刚刚说到粗鄙、以及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其实是商品逻辑的一种体现。我想起去年听通识教育课时林奕华先生提出的观点:我们的民族有一种经济型人格。而周老师在这本书里也有异曲同工的论述。 人类活在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里,这意味着我们长期身处功利计算和剧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之中。这种长时间的浸泡正在一步步改变我们的情感、价值和伦理关系。在这里我要摘抄全书中我最喜欢的几段话—— 「商品社会看似多元,背后往往有着异常单一的『金钱霸权』。这里所谓的金钱霸权,不是说别人有钱而你没钱,而是即使你有钱,你也很难再找到那些曾经存在的、未被商品化的生活方式,及其承载的价值和情感。如果你不愿屈服,你遂必须在人群中承受异乡人一样的孤独。孤独,是因为你所追求的价值以及你想过的生活,由于不能在市场中转化成『有价』之物,于是不得不在生活世界渐渐式微以至消失。你遂心无所寄。」 「人们如此轻易地接受金钱可以购买一切,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缺乏足够的道德资源,对市场化和商品化给人类福祉带来的影响,作出深刻的理解和合理的批判,因此也就谈不上团结起来作出抗衡,结果往往是在市场逻辑横扫不同领域后,我们才哀叹为时已晚。」 周老师归纳出了「商品」的四个特点。第一,有标价。第二,随时可转让,价高者得。第三,它是工具性的,一旦消费者的需要被满足,或者他们找到了更好的替代,这个商品就会被丢弃。第四,它是冷冰冰的,流动方向由价钱决定,而不牵涉人的情感。 自从我离开象牙塔开始工作,我就感到了这种商品逻辑对我心灵世界的碾压。所有那些对未来美好的愿景,最后只会通过一个筛选滤镜——这个赚不赚钱。但是「赚钱」不是唯一的让世界运转起来的秩序,也不是我们唯一能创造的价值呀。 迎面撞上商业社会,这就是我目前正在经历的人生危机。比起那些「一秒钟几十万上落」的大咖,我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龙套。也间或听见「做不好的话会被换掉」这样的说教,让我恍惚间觉得自己是一个商品。这些剧情在我生命中到来得如此迅速,让我感到一种不真切,我学会了一些新的喜悲和新的无奈。 但我想说的不是我的困惑和委屈,而是我在这样的危机和拷问中磨炼出了怎样的决心。我仍然想要保持湿润,保持我一直相信的对世事万物「趣味值」的尺度,不会因为「它们不赚钱」我就转身离去。我不想等到我 40 岁的时候才搞什么「洗尽铅华」、「幡然醒悟」,开始后悔我们这群无趣的大人为年轻人们亲手创造了一个多么糟糕的环境。我从现在就不要去弄脏它。 这是我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想要许诺的温柔。 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后方可发布~ 点击展开全文 |
|
来自: 木几何 >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