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音的赵文奎先生

 cxag 2016-10-09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提起《海港》,别的不说,就拿这个戏的第二号人物高志扬的扮演者赵文奎来说,上演这出海港的戏,也确实有不少的坎坷路和心酸事。于样板戏的演员,现在议论的大都集中在钱浩梁,刘长瑜,童祥苓,沈金波,谭元寿,洪雪飞,马长礼,李丽芳,杨春霞,李炳淑,宋玉庆等人,而这出海港中的那位赵文奎老先生却是很少有人提及。按理说,赵文奎是这出海港的元老级主演,他的名字是怎么也不能不提,不能被遗忘的。赵文奎早在童芷苓版本的海港中就出演过王德贵这个角色。王德贵也就是后来的马洪亮。也叫老娘舅。到了李本海港的时候,赵文奎已跃升为此戏的第二主角高志扬。

 

  然而,可惜的是,到了拍这部海港>电影的时候,赵文奎也只能慕其形而闻不得其声了,此后,连舞台上也销声匿迹,不见了踪影。们应当承认,无论是形象还是声腔,赵文奎的艺术自然是无话可说,正像京剧行话中所说的,千生万旦,一净难求。赵文奎为什么好好的身板突然会在电影版中就听不见他的声腔了呢?原因当然很简单,这就是赵文奎失音了。不过,要论赵文奎的突然失音,其罪魁祸首还是样板戏不恰当的高腔高调,一切都必须格式化,定格化惹的祸。好在杨春霞这些人,头脑灵活,比较精明,保护嗓子既及时又有方,免遭了自残嗓子的厄运。否则,杨春霞哪还有杜鹃山中的辉煌呢?然而,忠厚老实,不耍计谋的赵文奎却没能躲过这场劫难,竟成了样板戏中,高腔高调的一个牺牲品,每每想及此事,难免让人伤感不已。

 

  关于赵文奎的生平介绍,现在的资料非常少。赵文奎应该是在1921年出生,20072月才谢世的。享年86岁。赵文奎是五十年代,中国京剧院金派花脸的三奎之一。所谓金派三奎,就是指王泉奎,娄振奎和赵文奎。金派花脸就是指由金少山创立的花脸流派。在当今十净九裘的局面下,我觉得弘扬和传承金派艺术,有着更加特殊而又刻不容缓的意义,只不过金派要恢复和传承,困难颇大。我们应当承认金少山确实是京剧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是花脸行当中一位名副其实的划时代的首席代表。可惜金少山英年早逝,他的传人也大都在文革前后息影舞台,这是一件十分令人痛心的事。

 
赵文奎扮演的京剧样板戏《海港》中高志扬的形象


  赵文奎由中国京剧院调任上海,是对改变当时上海京剧院花脸行当人才严重匮乏的一个补充和充实。这与80年代上海京剧院特聘尚长荣加盟上海京剧院的意义,是完全一样的。然而,由于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别说金派戏无用武之地,就是大批的优秀传统剧目也被列入了禁演范围,赵文奎和其他京剧名家一样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好在到了排演现代戏和样板戏的时候,赵文奎才有了一点施展技艺的可能。对于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赵文奎当然是珍惜有加,十分看重。于是,他就投入了极大的热忱,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在现代戏和样板戏的演出中,塑造了高志扬这样一个既高大又丰满的人物形象。高志扬的形象尽管被抹上了许多当年特殊的政治色彩,但是,赵文奎在演出中所体现的金派特色依然若隐若现,即便是花脸李某某在配唱高志扬的时候,虽是裘派花脸出身,但唱法上依然遵循着金派的脉络,这是极为珍贵的。然而,样板戏,毕竟是一种政治上的附属品,胡搅蛮缠的多,节外生枝的多,不顾艺术规律和演员实际承受能力的多,而此时的赵文奎已是五十开外的人,哪经得起此番的日夜连轴转,排练演出,政治学习,体验生活,一个不少,没完没了,而且,戏中的二号人物,唱腔之多,高腔之多,连青壮年都望而却步,累得憋出血尿,一个年过半百的老演员,折腾不起,最终落得失音,黯然退出舞台,这也是迟早和必然的事。所以,我说文革中的那些样板戏演员,台上尽管风光,私底下的苦也确实没有少受,人的尊严就更甭提了。难怪钱浩梁等人爬上官位之后,很少演出,虽非自愿,但毕竟逍遥自在的多。据说赵文奎当年的退出舞台也是相当悲壮和凄凉的。

    这是发生在70年代中期一个炎热的晚上,赵文奎照例按照样板戏的固定格式,唱着高志扬的唱段,上半场演出快临近结束之时,突然失音,中场休息的时候,剧组领导还到后台看望了赵文奎,询问是否还能继续?但是,赵老还是拒绝下场,说只是嗓子有点痰,没事。下半场开始之后,赵文奎终于彻底失音,任何补救措施都已晚矣。最后赵文奎只能哑着嗓子唱完全剧。谢幕的时候,观众还算体谅,没有叫倒好。只是掌声显然要比以前少多了。散场之后,赵文奎独自一人躲了起来,直到大家都陆续离开剧场之后,才慢慢卸妆。最后还是一个人偷偷地溜出了剧场,淹没在了漆黑的夜幕里。

 

  由于赵文奎向来为人厚道,从不结私怨,最后也没有被追究什么责任。不过,从此之后,一个高大的身影就这样退出了他心爱的舞台,艺术生命也就到此结束。关于赵文奎的艺术,我还想补充一点,赵文奎除了身材高大魁梧,嗓音实大声宏,是一个天生的花脸胚子之外,他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相当突出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传统戏,如御果园五台山飞虎山等,唱念别具一格,就是在现代戏的演出中,为了塑造好现代人物,花费的精力和功夫也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他在童本海港>中所创造的那段花脸【四平调】,是前所未有的,这也为丰富花脸的声腔艺术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只可惜这段花脸【四平调】现在也是难觅踪影。需要说明一下,赵文奎的意外失音,黯然退出舞台,并不是发生在拍电影的时候,不过,那个时候,赵文奎的失音情况也时有发生,不过,赵文奎的彻底息影舞台,应该是在拍完电影之后。

 
赵文奎在京剧《五台山》中扮演的五郎杨延德


  然而,单就赵文奎的这个失音事件,我倒想起了京剧界的一句名言,这就是:唱京剧的,有的是喊戏,有的是唱戏,也有的是说戏。显然,演戏的最高境界理应是说戏。一味追求高腔,不顾个人的嗓音条件,死唱烂唱,这既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同时,观众也未必买账。毕竟京剧要演的是人和事,听的是情和味。即便嗓子再好,叽哇鬼叫,唱不出味来也是白搭。当然,本钱好,嗓子冲,高腔上得去,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再好的嗓子,也必须是寓情于声,寄味于腔。毕竟京剧的唱腔,出味要比单单的出声难的多,重要的多。至于现在的那些高腔高调完全借助小麦来助威,甚至不惜以假唱来糊弄,赚取一点可怜的掌声,那是另当别论了。难道一出京剧里,都得像开批斗会那样,呲牙咧嘴,声嘶力竭地口号阵阵即便是如此,当年的不少样板戏演员也是力不从心,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弄得悬在半空中,动弹不得,这别扭劲就甭提了。





美德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