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谈教学| 郭志明:语文教学要在守正中创新

 tnj660630 2016-10-09

眼下语文教坛很活跃:教学流派不断涌现,浙派苏派粤派湘派各说其是;教学旗号名目繁多,生本生态生活生命,各圆其说;教学主张雨后春笋,雅正趣味溯源简洁,各显其志。这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探索很有意义,很必要,也使语文教坛生机无限。但众说纷纭之时,一线语文教师还是有些疑惑:一是现在大家过多将视线转移到怎么教(形式)的问题上,对教什么和为何教有所淡化,这会不会影响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二是语文学科有着悠久漫长的积淀,形成了自己的特质和规律,这在纷繁复杂的流派、旗号、主张面前还怎样坚守;三是在课改大背景下,语文教坛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语文教师究竟该何所往?


笔者以为,教学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但学科内在的规定性还是需要遵循和坚守。面对日新月异的课改现实和语文学科的众说纷纭,一线语文教师还是应稳稳地走好自己的路,在吸纳中坚定,在守正中创新。


一、语文教学应基于语言文字


1.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之“根”


2011年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方向规定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是“根”,教师不能为了激发兴趣而忽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乌鸦喝水》第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教“到处”一词,有教师让学生戴着乌鸦头饰,做小鸟飞的动作,引导学生理解“到处”的含义,有趣,但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思考和理解。课后,学生只记得扮演乌鸦有趣,却记不得“到处”这个词。无形中,教师忘记了语文教学之“根”。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体现着民族精神品格、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教学生理解、使用、热爱语言文字,就是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族和祖国。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言:“对祖国语言的理解、欣赏、热爱,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研读文本


教师要引导学生“直面文本”,潜入语言文字深处,触摸文字的温度,咂摸文字的意蕴。教《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就要引导学生发现用词的准确而富有变化,发现句式的整齐美,感受语意中的期盼之意,这样学生才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课讲经典,但也要服从语文教育的目标,始终抓住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环节,因文会心。教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时,许多教师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难点是如何理解桑娜矛盾的心情,这就偏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据此,教学重点、难点应为感悟作者通过内心独白、对话和环境描写以及省略号妙用等手法,展现穷人勤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表现人物的手法。


3.语言文字运用与赏析是语文教学的重心


该用怎样的字、词、句式,安排怎样的语序,怎样表达更好,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最应该落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课,所以要避免只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谈谈感受,或者让学生指出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之类浅层次的理解,防止学生只是概括或复述课文内容,或用一些如形象生动、具体感人之类的抽象表述,而要真正引导学生进入语言内部。薛法根教《爱如茉莉》有这样一个片段:师:描述感人的画面与情境,那幅画面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生:轻轻柔柔的,阳光悄悄地“探”了进来。师: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温暖,是几度啊,“探”字有温度吗?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师:“探”和“照”有什么不同?生:“探”拟人手法。师:为什么用“探”,“照”和“射”都可以啊。生: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生: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愿打扰这幅画面。师:这些景语是有感情的,所以是有温度的。这样,教师就结合了特定的语境赏析语言,不停留在学生的思维表层,而善于追问,让学生步步深入体会文本语言的深刻与细腻,体悟思想情感的深刻、独特,语文教学很实在。


二、文本解读应基于儿童视角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要倡导“儿童视角”,“儿童化解读”是语文教学走向儿童语文的最重要一步。


1.让学生寻获真实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真实“读感”,重视儿童真实感受与本我阐释,最大限度地保护文本解读过程中生长出来的真实感悟。一位教师在解读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时,有学生追问:“蜗牛的硬壳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来的呀?”这是学生在解读中与角色融合,进入“物我相忘”状态下产生的忧虑。教师若根据已有经验按惯性解读,也许会脱口而出“当然不是,这是作者想象的”,或回答“我们课后去查查资料,问问科学老师就明白了。”这种成人的解读,会以一种反阅读的心态,将故事全盘否定。儿童的真实解读是基于想象和童趣的:“也许小蝴蝶、小蜻蜓或者小蜜蜂知道,我们听听它们怎么说。”他们会在童话世界里编织属于自己的童话,并探求童话般的答案。这就是儿童式的解读,既保存了童话的美感,又以童话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2.采用学生喜欢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式感知


儿童对话文本,更多运用形象思维,文本呈现在他们的脑海里,更多的变换为色彩、声音、画面、动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式感知,真正走进文本。《槐乡五月》有这样一段话:“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孩子是怎么解读文中的“飘”的呢?“这里的飘,是小姑娘发辫上的槐花在飘”;“小姑娘喜欢穿裙子,这个飘,是指小姑娘的裙子在飘动”……因为孩子具有自由的想象力、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情感力,一个普通的动词“飘”变得活泼、深刻、动感、有生命。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基于儿童的这种感知方式,引导学生用童心感知作品,获得对作品的真实感悟。


3.“稚化”自己,尝试“后退性阅读”


薛法根老师说过,“在解读文本时,要将自己当作一个儿童。用儿童的眼光解读文本,就会在解读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沿着这些问题,你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发现。有了这样的解读,我们就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与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如何确保基于儿童的视角?有这样一个场景: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哇哇大哭。妈妈正想着去哄骗或鼓励,却见一个小女孩跑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在小家伙旁边,虽然跌倒了,却咯咯笑着。小家伙一看姐姐,也笑了,抹抹泪又玩起来。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教学也可以从“共同遭遇”开始。语文教师都曾经是儿童,和学生共同拥有童年与童年的母语学习经验。如果我们能有一种回观童年的习惯,经常试着通过回想童年去寻找一种“共同遭遇”,就能最大限度缩小与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心理距离,与儿童产生共鸣。


(全文请移步《中国教师》总第26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