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校招生工作已落幕,在高考生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招生困境似乎愈演愈烈,全国不少省份高职院校均未招满,普遍出现了生源危机。这种趋势正在由民办高职向公办高职蔓延,引起人们对高职教育未来生存和命运的担忧。生源危机实际上是高职院校的生存危机,是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危机,如何寻求处于不败之地的对策,已迫在眉睫。 1、“零投档”频现,高职生源告急 陕西:高职文史类150所学校“零投档” 8月16日,陕西省发布了2016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职(专科)批次正式投档情况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本次在陕西参加招生的文史类有541所院校,其中150所院校在该省遭遇“零投档”;理工类584所院校中,“零投档”院校多达106所。 另外,该省省内院校也出现大面积招生不足情况。其中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在2016年文史类高招计划人数758人,实际投档81人,理工类实际招生人数748人,实际投档10人,投档比例不足2%;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理工类计划招生人数1860人,实际投档335人,投档比仅为18%。 湖北:省内61所院校遭遇生源危机 8月14日,湖北省高职高专投档,共投出档案11.4万个,而招生计划有133489个,有2万个招生计划未完成。有61所院校面临生源不足的窘境,除武汉铁路职院、武职、长职等少数完成招生计划外,绝大部分省内高职高专只能通过征集志愿完成招生计划,其中还不乏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强校。 河南:平行志愿投档缺额约2.5万 8月16日,河南省高职高专批次正式投档,共投出档案172735份,平行志愿投档缺额约2.5万。省内院校整体生源良好,部分院校存在较大计划差额,缺额计划占总缺额数的一半左右。省内院校文科缺额人数为7538,占到总缺额人数的57%;理科缺额人数5608,占到总缺额人数的47%。 安徽:150余高职院校遭遇“零生源” 今年安徽不少高职院校面临更大的生源压力,平行志愿录取中,文理科均有150多所高职院校零生源,数量远远超过前两年。零生源院校多是一些名气不大的新兴职业院校,多位于偏远地区、小城市,考生选择兴趣较低。 江苏:高职院校招生 遭遇“寒冬” 今年,江苏省内不少高职类院校,尤其是理科,出现较大的招生缺口:如扬州市职业大学缺611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缺567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缺423人等。此外,往年较为热门、投档线较高的“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今年也存在生源少、计划多“倒挂”现象。 河北:近6成院校“生源荒” 今年专科批共有1260所院校在河北招生,其中文史类院校614所,理工类院校646所。统计数据显示,达到或超出本二线的院校中,文史类有20所,理工类有70所。出现“生源荒”的院校中,文史类院校384所,理工类366所,主要是知名度低、办学时间短、地理位置差的职技院校。 山东:文理缺额数是去年两倍多 8月12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了文理类、艺术类、体育类以及春季高考征集志愿缺额。文史类、理工类缺额计划数较多,文史类共有4207个缺额计划,理工类缺额计划数过万,有12751个缺额计划,共计16958个缺额计划,是去年的两倍多。在文史类中,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缺额计划数最多,为386个计划;而在理工类中,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多达665个缺额计划。 2、招生“冰火两重天”,拷问教学质量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高职院校都遭遇了“生源荒”。在全国有这样一批专科院校,它们每年的录取分数线超过了本科线,甚至超过了二本线。以下是笔者根据各省市2016年专科批次投档线整理出的部分高职高专院校。
纵观这些分数线超过二本的高职院校,无不是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抓住了机遇,找对了路子,其师资力量强大,所开设的专业大多和当地产业结构紧密挂钩,课程设置相对灵活,能够迎合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真正实现了在办学特色上的突破。 高职教育从“失败者的收容所”到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得到社会公认,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然而,正在此时,高职再次被考生抛弃,说明高职教育在发展中忽略了什么。 回顾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从国家示范到国家骨干,到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等一系列质量工程的实施,高职教育质量进入了全面提升的历史阶段,国家重视有加。各高校从评估和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看到了国家项目对高校质量的拉动力,纷纷举全院之力争取国家项目。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 在资源和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过于关注某一件事情时,难免会忽略或没有认真做一些看似不紧急但很重要的事情。高职院校再次面临生存危机说明,我们忽略了很多不应忽略的事情。笔者认为其中既重要又关键的一件事情——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路问题。 本次危机的表面现象是招生生源不足问题 ,问题的末端是学生出口难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学生出口难的问题实质是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师” 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不缺大楼缺的是“大师”,具有教给学生适应市场需求能力的教师。因此,学校绝不能忽视行业企业一线的师资培养,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或被忽视的问题。 高职院校办学要“以师为本”,教学要“以生为本”。实现“以师为本 ”,就要建设自己具有竞争力的师资和其他教学环境条件。对学生教育培养而言,做到“以生为本 ”,就必须由重学历的教育模式转向以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模式,包括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 ,不同知识背景的就业意愿的需求,学生当前的需求,长远发展的需求。只有调整本院校教育资源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传统高职教育以灌输式教育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必将受到最猛烈的冲击 ,取而代之的新型办学理念,一定是以满足学生最根本需求的职业能力教育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改“我教什么你学什么”为“你学什么我教什么”,“把学生培养成为工作需要的人”进一步调整为“满足每一名学生的需要 ,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大力宣传自己的办学理念 ,解决学生出口问题,一个好的办学思路必然能吸引大量的生源。高职按部就班 、闭门造车享清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追求更多的生源,院校之间将会开展“成王败寇”的激烈竞争。 一轮洗牌之后 ,结局会有几种情况 : 1.坚持满足学生需求为宗旨的高职办学之路,办出鲜明的特色 ,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并进而获得数量相对稳定的生源。 2.勉强靠财政拨款过日子,沿袭原来的方向,发展不下去也没到破产倒闭境地,勉强维持学校的生存。由于生源不足 ,致使学校毫无发展,最终的结局依然是“死亡”。 3.向上寻求教育体制的庇护,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被合并或捆绑升本,最终远离高职教育体系。 4.没有生源,经费不足难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进入破产状态,或转身去做非学历教育或成为经营实体性质的企业。 展望未来五至十年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难以为继 ,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必然诞生,即国外“宽进严出”式的或具有中国特色的“轻分数,重出路”的模式将横空出世 ,谁先认识到这个高职教育走势并寻找到该路径的出口,谁就能获得竞争先机 ,先一步获得社会的认可。转变传统的办学模式,办出高职特色来,高职院校完全有可能把全省的优秀学生吸引过来,规模效益会日益显著,进而成为高职院校一颗闪亮的明星。 造成生源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高考生源总数逐年减少、招生计划总数逐年增多、高职招生录取批次靠后及国外高校到国内抢生源等原因以外,也与学生就业能力与入学期望相差较大,就业困难及教育投资回报率较低有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也日益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正视现实,从自身找原因,加强院校内涵建设,重点从如下五个方面转危为“机”。 1、找准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可以在如下三个方面准确定位: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坚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定位,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既具有高等性,又具有职业性,因此必须突出“高端”与“技能”,不能顾此失彼。 二是服务面向定位。目前的职业院校,从办学主体的类型可以分为地方办的高职院校和行业办的高职院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二者趋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表现为行业办的院校也要考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地方办的院校也要根据行业来设置专业。另外由于目前在招生与就业方面已经打破地市的界限和省份的界限,其服务地方面向的区域也在不断扩大,服务面向更应该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行业的发展。 三是专业定位。应当摒弃“求大求全,千校一样”的倾向。高职生源多数是文化基础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很可能对某些方面有着某种程度的“特长”,按照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纳德教授“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他们可能在某一个技能方面会做出很优秀的成绩,在教育部多年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对专业挑选的欲望更强。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还存在“大同小异”的问题,有的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特别多,但看不出专业特色,考生挑选所喜欢专业的困难较大。办学定位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上述三个方面的定位至关重要。只有定位准确,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才能更好的吸引考生。 2、夯实基础办学条件 “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趋激烈的招生竞争中,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显得尤其重要。从今年的招生趋势来看,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与报到率不高的学校,大多数是综合实力不太强、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仍然招生情况良好。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职学生挑选性报考院校的理性越来越强。有很多学生与家长,为了选取一所好的职业院校,能够跑遍全省的高职院校才做决定,而家长与学生在选取院校的时候最主要的、最容易看到的就是院校的办学条件。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校园建设与基础办学条件建设。首先是基础设施必须达到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所要求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实训场地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影响更为重要;其次必须要通过在职进修、派出进修、校企合作、吸引高层次人才等措施,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只有具备这样的教师队伍,学生与家长才能相信所付出的投资能够得到回报;第三必须要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所学校必须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特别注重把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把企业精神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更好地显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3、优化培养模式 “只有人才质量高,才能招生就业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作为高职院校必须从思想意识到各项教育行动,都要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理念。 一所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根据行业企业的需要与专业特点不断创新和优化,使所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做到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才能带动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4、突出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包括专业特色、教学特色、学生管理特色、人才质量特色等多项内容。专业特色要求学校根据自身专业优势,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做强自己的王牌专业和龙头专业,力争在全省、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做到“人有我优”。好高职必须有好专业、王牌专业支撑。这是增强吸引力,冲破“生源荒”的重要举措。 教学特色就是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的考评体系、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多方面的特色。要求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职业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生管理特色就是指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追求学生发展方面做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使得院校的一切教学与管理工作都能够有利于学生的成才成长。 5、改革校内管理体制 高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高职办学规律,规避官场思维和官场行为,厘清行政管理与教学等业务管理的界限,弱化学校管理的行政性质等。理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激情,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其次是应树立新的高职管理观,突出师生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破解“生源荒”,核心要素是人,主体是广大师生。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目的是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益和办学效益。高职内部管理应转变“压服”的权力观念和管理观念,切实向引导和服务师生的观念转变,增强行管人员的服务意识,激发教职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破解“生源荒”的实力。 再次是减少管理层级,精简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益。应实行扁平化的内部管理体制结构,减少管理层级,撤并职能相近的部门,精简行管人员,不仅能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压缩行政成本,而且能增强学校凝聚力和生源竞争实力。 生源危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也必然反映到高职院校中来,在激烈的竞争中高职院校必须正确看待形势,努力加强内涵建设,切实练好内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通过竞争不断创出高职教育新的特色。 职业院校的形象一方面靠媒体的宣传与报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校园里的学生们、毕业校友们的口口相传,因此,对于一些起步较晚、发展落后、各方面条件都还处在初级阶段的院校,目前更应该把重心放在自身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上,少一些响亮的高调,多一些脚踏实地,办些实事,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