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根说红楼梦之马经义谈红学(第22期)

 快乐老年435 2016-10-10

? 草根红学探索的沙龙;红楼梦爱好者的家园;为你分享不一样的金陵十二钗…

产生“索隐派”的文化基因

草根说红楼梦之马经义谈红学(第22期)——产生“索隐派”的文化基因

还记得“蔡、胡之争”吗?

还记得“清世祖与董鄂妃的绝世恋情”吗?

还记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曹雪芹杀死雍正的故事”吗?

还记得公元2006年“红”遍天下的“秦学”吗?

这些曾经震惊朝野,语惊四座的“案件”是谁在幕后操纵?

这些“是非”不断,硝烟四起的“战场”又是谁在幕后指使?

这些纠纷,余波未歇,似有卷土重来的势头,竟又是谁在暗箱操纵。

种种谜底都在红学索隐派中……

就当下而言,在红学的发展进程中,索隐派早已大势已去,但这并非表明“索隐”将尘封于历史,“索隐之声”虽不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样绚烂之极,但余脉至今不绝如缕。

“索隐派”红学,以它“曲径通幽”式的表达,引人入胜的叙述,让人耳目一新的“解谜”方式,扣人心弦而又层层深入的剖析,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许多学人一度批评索隐派——脱离文本,主观臆断,附会历史、牵强宫闱。曾经胡适先生在给哲先的信中还感叹说:“我自愧费了多年考证功夫,原来还是自费了心血,原来还没有打倒这种牵强附会的猜笨谜的‘红学’!”。在一片惋惜不断,骂声不绝的谴责声中,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索隐派为何久经大风骇浪而至今气息尚存,是什么样的文化基因产生了索隐派红学?

在索隐派的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清康熙朝政治小说,还是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缠绵故事,以及曹雪芹会同“林黛玉”杀死雍正的离奇案件都与真实的政治、历史紧密相联。这是“索隐派”的第一大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以政治为核心”的文化基因造成的。

在中国文化中,自孔子到曾国藩,历朝历代,数以万万计的读书人,更火鸡灯,青丝白发,他们的人生理想即“出则为王佐,处则为真儒”。所有指望都是在“货与帝王家”。一切活动都为“致君尧舜上”,一切著述都只为“代圣人立言”。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重史轻文尤其鄙视小说的传统思想便孕育而生了。所以,仅以文化韵味而言,中国的历史都是“三国演义”式的历史,是“资治通鉴”式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

人们在这样一种文化基因的驱使下,有意无意地都会把小说与历史相互勾连。从小说中看历史,从历史中找故事,从故事中阐大义,这便是中国式文人的思维惯性。

索隐派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解谜”。解得越离奇,说明你的思想越深邃;解得越新颖,说明你的眼光越独到。索隐派的“解谜”其实源于我国的“解经文化”。在传统学术中“经”是正宗正学,也是民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依据。于是“解经”也就成为了知识阶层的终极“学问”。

“解经文化”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分为两大派系,第一派是致力于训诂考据的“古文学”,此又称“汉学”。第二派是借“经”阐发“微言大义”的“今文学”。“今文学”源于《公羊传》和《谷梁传》,其作者的撰述都以寻求“微言大义”为主旨,顺应不同时代的不同政治需求而作出不同的解释。这样以来,索解的对象就极其广泛,索解的自由度便会随着索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任意性而浩无边际。当这种“今文学”的基因,渗透在对《红楼梦》的诠释中时,便会见“淫”,见《易》,见“缠绵”,见“排满”,见“宫闱秘”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被“政治化”,所有一切文化活动似乎都为政治所左右,历代文人怀抱着政治文化情节,以“解读经史”的态度与方法来看待文学作品,正因为这两大文化基因的“显性”,索隐派红学便开始在红学这块园地里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其所有。我们注重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