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分钟看懂百年诺奖人才流动:哪些国家最能吸引人才?

 xzlxtx 2016-10-10

原标题:一分钟看百年诺奖人才流动:哪些国家是最强的人才孵化地?  

诺奖里的人才流动:获奖大国都曾广纳人才

居里夫人1867年生于波兰华沙。24岁时,她去往巴黎求学,并留在巴黎从事科学研究,直至1934年病逝于法国。在法国的研究使她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像居里夫人一样,28.8%的诺奖得主获奖时已移居他国。

化学、物理学奖近三分之一的流动率并不让人意外,毕竟拥有雄厚科研实力的国家是凤毛麟角。相比之下,和平奖得主的流动率只有13.6%。

吸纳了最多人才的是哪个国家?从地图上的流动中可以看出,美国是诺贝尔奖的最大孵化地。一百多年的诺奖得主中,有251位属于“墙外开花”(离开出生国后因在别国的工作成就获奖),其中45%获奖时居于美国,18%在英国。以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例,“墙外开花”的获奖者中有33位被美国吸纳,只落下2位。而德国失去的13名未来诺贝尔物理学家中,11名就去了美国。纳粹主义的兴起是德国人才流失的主要缘故,不过二战后很久也有3名物理学家去了美国。

英国吸纳的诺奖人才数量仅次于美国,且范围极广。这也部分得益于它的前殖民地,从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到东欧,都有人才前往英国。而法国和德国吸纳的人才则多来自于它们的“邻居”。

美、英、德、法诞生了最多的诺奖得主,其中流动率最低的美国,257位得主仅有4位旅居他国。如果撇开美国极低的人才流失率与极高的获奖比重,诺奖流动性立刻拉高至40%。

许多国家积极吸纳人才,尤其是国际奖项获得者;然而,如何给有潜力的人才以发展空间、成为真正的孵化地?可能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设立于瑞典的诺奖,42%被美国人捧走

诺贝尔奖于1900年在瑞典创立,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而经济学奖直到1968年才增设。除去多次获奖的因素,42%的诺奖得主在美国,13%在英国,瑞典得主占了3.6%。

作为最年轻的奖项,76位经济学奖得主集中于发达国家,多达59位居于美国;而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三个奖项也相差不远——美国、德国、英国的得主远超其他国家总和。这和各国的科研投资不无关系:诞生了最多诺奖得主的机构多为英美顶尖高校,研究资金充足,吸纳了众多人才。

和平奖与文学奖由于其特性,相较而言比较均衡,得主散布于三十多个国家。然而,文学奖总的来说仍然偏向西方语系。近日采访了印度作家高希,他认为东方文学在国际奖项中的确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但“如果你不赞成现有的评奖机制,那么你应该创建不同的评奖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