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月学考加油!语文科目高频考点的解题思路怎么把握?

 老夫子的论语 2016-10-11


考点一
语言运用情境

把握关键词,识别语境,并根据语境明确句意(题意)。


对句意的判断,关键词所构筑的语境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如2015年10月卷第7题:


7.下面文中“后主”指的是(  )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

A.李璟     B.赵佶     C.李煜     D.纳兰性德


考生固然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文学史上最有名“后主”(中国历史上有“后主”之称者超过10个),选出C项,但我们应重视命题者对此题的情境设置:“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此题不单单是文学常识识记题,也是一道小小的阅读理解题,“以血书”高度概括李煜词作特征,是该句的关键词。


为识记题设置语言情境,还出现在2016年4月卷的名篇名句默写中:


17.根据语境,填写名句。

(1)韩愈《师说》“_________”一句,出自《论语》“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琵琶行》多处写秋月,各有情味,其中“_________”一句描写一曲终了寂静无声的情景,令人回味。

(3)《念奴娇》词牌因苏轼《赤壁怀古》词中名句“_________”,故又称《酹江月》。

(4)愁是有重量的,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愁,“_________”。


这4道题,一改提示上下句默写的惯例,代之以语境提示。(1)的关键词是反问句中的“常师”,对应“圣人无常师”;(2)的关键词不止一个,首先是对象性的“秋月”,其次是时间性的“一曲终了”,再次是描绘性的“寂静无声”,三者合一,指向“唯见江心秋月白”;(3)最简单,“酹江月”直接给出;(4)的核心关键词是愁的“重量”,提示性关键词是“载”。可见,解题时需先把握这些关键词,识别语境,再依此提取背诵的篇目内容。


2015年10月卷第6题,是考查“言外之意”的题型:


6.下列对话,答话没有言外之意的一项是(   )

A.“今天是礼拜天,你还到学校干什么?”金六爷问。

 “就是去趟学校。”李来喜答道。

B.刘燕南叫她:“喂!等等,你没事吧?”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小丽说。

C.县长说:“你的问题不是解决了吗?”

钵儿说:“你手下的人水平高,解决得我无话可说。”

D.陈大昆打来电话:“到哪儿了?”

万晓艳不耐烦地说:“地铁电梯上呢。”

所谓言外之意,即话里没有说出来的本意,需要依赖语境推导。选项A,李来喜对金六爷的回答是回避性的,没有实质内容,关键词“就是”含有不想说、不耐烦或不满的意思(在这个语境中,金六爷如果知趣,就不会再问下去);选项B,从刘燕南的“等等”已能看出小丽的急,小丽没有直接回答有没有事,而用一句俗语来表达感受,这句俗语可以表达出乎意料的惊喜,也可以表达对反常的愤怒(从上下文看,小丽所表达的情绪有较大概率是负面的);选项C,关键词“无话可说”对应“水平高”,推测有反讽意味;选项D,“不耐烦”这个修饰状语是关键词,清楚表达了万晓艳的态度,所以,D项不再有言外之意了。


分析语境的构成,理解言语形式,领会言语内容。


语境对话语的形式组合、语体风格及语义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制约。理解复杂的文本,当然离不开对语境的分析,如果能找到识别语境的关键词,就可以从关键词出发,分析语境的构成,进而领会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内容。2016年4月卷的第19题“简析两篇选文的语言表达技巧”,是公认难度最高的一题。从语言情境角度看,我们首先找出关键词“黏合”(《想北平》)和“牵系”(《藕与莼菜》),识别语境后,再紧扣这两个点,去寻找语境构成要素,即文本的言语形式,而这不就是语言表达技巧么?


基于言语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要表达出作者情感上的“黏合”或“牵系”,必须有构成“黏合”或“牵系”的言语形式。根据这个思路,我们找到《想北平》中“一逗到底”的长句,因果句,“不是……而是……”否定肯定的对比,“从……一直到……”的连绵性句子;找到《藕与莼菜》简洁干净、衔接紧密的短句和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这些语言表达技巧,既是语境的构成要素,也是文本的言语形式,并为文本的言语内容服务。



考点二
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两份学考卷中的高频考点,也是难度较高的考点。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有较强的语文学科专业性。从语文素养角度看,属于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相关的范畴。该考点的解题思路是明确的,即必须明确区分作者、叙述者和受叙者(叙述接受者)的不同视角,然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015年10月卷第14题的选项D:“叙述者‘我’在观照祥林嫂不幸的同时,也在冷眼审视着鲁镇的群众”,考点就是“叙述者”,体现出命题者对文学作品叙述视角的重视。


再如,第18题“作者在文末注明讲故事人的姓名,有什么作用?”直接考查叙述视角。回答该题,首先要明确这里有两个视角:“讲故事人”是文中叙述者,而“注明讲故事人的姓名”的人是作者。从参考答案看,三个采分点是“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体现纪实性、非虚构性写作的特点”和“对叙述者的尊重”,第一和第二个采分点来自叙述者视角,具备叙述视角常识和文体常识即可答出;第三个采分点来自作者视角,对笔下真实人物的尊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人文修养。


叙述视角不光小说有,带有一定叙事性的文学作品都有,例如2016年4月卷第10题对《蜀道难》(节选)的理解与分析的两个选项:


B.“仰胁息”、抚胸长叹等细节,绘声绘色地刻画出诗人攀登蜀道的豪情。

C.借“问君”引出描述,情境真切,把读者带入令人惊悚的蜀道深处。


选项B和C是同一叙述中相互矛盾的两个视角:诗人与“西游人”(诗中描述者),很显然,二者必有一个是错误理解。此处诗人并非直接描述亲历并抒发感受,而是借“西游人”的视角,描述的行为与心理也都出自“西游人”,“不正确的一项”是B就呼之欲出了(当然,“豪情”也是错误点,属于“李白-豪情”的标签化误读)。


再看2016年4月卷第14题对《雷雨》选段的理解与分析的选项:


A.鲁侍萍否定梅姑娘“很贤惠,也很规矩”,暗讽了周朴园虚伪。

B.鲁侍萍以局外人身份叙说梅姑娘的故事,揭开了二人过往情怨。

C.“汗涔涔地”,说明周朴园痛苦、羞愧,无颜面对眼前这个女人。

D.随着周朴园四次“哦”,鲁侍萍一层层揭开真相,节奏外松内紧。


四个选项皆涉及叙述视角,包括作者的全知视角和剧中叙述者、受叙者视角。叙述者鲁侍萍以局外人身份叙说梅姑娘的故事,语带机锋,步步紧逼,令受叙者周朴园暗自惊心,惶然失措。从作者的全知视角和叙述者视角看,梅姑娘当然就是鲁侍萍,但受叙者周朴园此时并不知道,所以,选项C他无颜面对“眼前这个女人”是明显的理解不恰当,因为从受叙者周朴园的视角看,“眼前这个女人”是说故事的鲁妈,不是记忆中的侍萍。不少语文老师认为错在“痛苦、羞愧,无颜面对”,其实在那个“汗涔涔”的瞬间,这些内心感受是有可能存在的,只不过指向的不是眼前的叙述者鲁妈而已。


考点三
论述逻辑

写作题考查表达应用能力,从语文素养角度看,属于语言与思维发展范畴,也涉及审美创造与文化理解。2015年10月卷是书信格式的写作,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2016年4月卷虽然没有指定文体,但材料的思辨意味相当浓厚。毫无疑问,两份学考卷的写作题都较明显地指向议论文写作。


近年来,高考作文淡化文体,不指定议论文写作,导致很多考生的作文看似洋洋洒洒,材料丰富,实则缺乏章法逻辑,如一盘散沙。高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思辨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议论文写作应该成为高中作文教学和训练的重点。今年我省高考作文明确要求“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是一个重要的导向。


议论文写作的解题,首先是对材料的思辨性理解。


2015年10月卷作文题,呈现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与升学有利之间的矛盾,取舍之间,需思辨双方选择背后的价值观,以及能否在更高层面调和矛盾的大视角,简单地偏执一端并不可取。相比而言,2016年4月卷的作文材料难度更大,解题也具有多元性:


有一个家庭农场,叔侄养牛、挤奶,收入高于一般人,日子过得充实惬意。但也有苦恼,他们不能出远门,不能旅行,因为牛每天要产奶。牛被人驯化、圈养,其实人也被牛束缚了。

生活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有了汽车、手机、互联网,以为生活空间大了,其实也可能被它们掌控了;掌握了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以为有助于交流,也可能又陷入一种思维定势。


“惬意”与“苦恼”这组词,揭示了一个普遍性道理:事物具有两面性,生活中的得失利弊、享受与忍受,往往相互依存;奶牛、汽车、手机、互联网这些为人所用的“物”或“工具”,却能反过来“束缚”和“掌控”人,具有“人为物役”或“人的异化”的哲学意味;掌握语言表达方式和陷入思维定势的矛盾,也是精神异化的体现。也许异化主题对很多高中生来说有些困难,但对“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认识和对“人为物役”的理解,应该不那么困难。而以上分析的价值并不在结论,而在过程,即提取矛盾双方的关键词加以辨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论点。


其次是确定论述的逻辑框架。


确定总论点后,需进一步细化出分论点,选择论据和论证方法,搭好逻辑框架。前面提到的“洋洋洒洒”“一盘散沙”现象,就是只顾堆砌联想到的材料而差了这一步。议论文的逻辑结构有多种,作为常识,本文不加赘述。在此,笔者殷切希望高中师生在议论文教学中把逻辑框架的分析作为重中之重来教与学,在议论文写作训练中强化论述逻辑的训练。忽略逻辑框架的严谨性和层次感,一味强调材料的丰富和语言的花哨,试图博取评卷者好感,注定适得其反。在2016年4月学考评卷中,就发现了不少这样的案例。材料的丰富和语言的优美,对议论文写作而言,只是锦上添花;观点的明确和论述逻辑的严谨性,才是最基本的要求。


(特约作者:王静义  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