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夏秃发令,三日不剃,杀无赦!

 波哥谈古说今 2020-11-13

说话自远古传说的黄帝炎帝尧舜禹而至明清,由地小物稀而至地大物博,从民族单一而至和同一家,其间之历程,虽称波澜壮阔,却也是无数先民,用生命换来的。

说到民族融合,咱记得,历史书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记忆最深刻的一点,便是将皇族的姓,从拓跋改成了元。血缘一时之间改不了,从姓名上改,似乎就很立竿见影了。

然而,很多改革,总会有反复,总会有一些顽固派,不愿放弃已得的利益,不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因而,元宏的改制,也是有很多阻碍,甚至受到兵变的威胁。

今日要说的,却已到了五百年后的西夏。

我们知道,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党项人,原来生活在四川,后来迁到了陕北。那都是很久远的事了。直到到了唐朝末年,有个叫拓跋思恭(他们其实认为自己是北魏鲜卑的后裔)的,为唐朝打败黄巢起义军立了大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封官还嫌生份,干脆赐为国姓李,这下,就拉近了距离,变成了李思恭。定难军节度使的位置,从此就成了他们家的私人官职。

后来中原纷乱,唐亡之后,五代乱世,到了宋朝,终于是稍微安定了一些,李家,继续做他们的大官。

但土皇帝做久了,就不安分。

到了李继迁时——此时离李思恭于881年被任命为节度使,正好一百年过去了——他不愿再受宋朝节制,于是打打和和几十年。宋朝也拿他们没办法。

不过他儿子,李德明,与乃父不同,跟宋朝关系不错。套用一句话,叫韬光养晦几十年,基本把建国的底子打好了。

于是,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李元昊,横空出世,建立大夏。在给宋朝的表文中,如此写到——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塔、张掖、交河,莫不从伏。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辐辏屡期,山呼齐举,伏愿一垓之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虽然用的还是“臣”,实际上,咱想的称帝,是跟你赵家天子,平起平坐。

宋朝当然不高兴,于是恩断义绝,打打打。

不过咱不说两国之打,咱只说李元昊——此时应该叫他嵬名吾祖——当年拓跋家改为汉姓,咱元昊为了突出党项主体性,反其道而行之,从名改起,改回原来的——做的一件事。

哪怕是从李思恭算起,到李元昊时候,已一百二十年过去了。他家世受皇恩,生活方式估计已与汉族高官,没有什么区别。但李元昊认为,若想上演辽宋夏三国演义,则必然要做出与他们不同的东西,才能凝聚本民族的力量。

他想到的除了改名、创建文字还有就是秃发。

此时的党项人,发型服饰,跟汉人差不多了。思维也差不多了。如何改?

元昊深谙从我做起的道理。

据清人所编《西夏书事》中记载,“元昊欲革银、夏旧俗,先自秃其发”——我的都剃了,你们还有什么不能剃的呢?

他是个急性子,令下便要执行,时间上,绝不能耽搁。“三日不从,许众共杀之”——许众二字,咱觉得大有文章。大概当时还是有一些党项人,很想做纯正的党项人,但没人带头秃发啊,所以只能随众。现在老大下令了,他们自然就剃起来。他们剃了,他们还想其他人也跟着自己剃,否则,就是不爱党项,就是夏奸,就是辽人与宋人的间谍——但对他们而言,本来如果别人不剃,自己也没权将他们如何如何——不过,老大下令了,不剃的,允许大家一起把他打死——这下好了,有了强迫的依据,不剃,打,杀!当少数党项纯种分子掌握了执行的权力,其他人,也就只有剃发一途了——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异之,异谁?当然就是异辽人、宋人、吐蕃人……

不过,元昊之令,虽然严酷,虽然急切,但应该都是针对党项人的,“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境内的汉族百姓,还是能照常过日子的——就算照样被迫,还可以逃嘛,逃到宋国去,逃到辽国去……

比起清朝汉人之剃发,似乎西夏汉人的选择,还是多一些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