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前准备 拙见

 雨润秋实 2016-10-13
针刺前准备 拙见
  • 1.“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治病本于神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针刺过程中需要调动神机;二为针刺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神志及神气盛衰。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也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病人的神气盛衰、有神无神,直接反映脏腑精气的盈亏和功能状态。《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同样提出上工的基本判断准则。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上工治神,中工治人,下工治病。上工在治病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医者专注于针下气行情况,亦要求患者形神给出相应反应,治人先治神,同时要求保持环境的安静舒适。《终始篇》在治疗环境以及治神方面提出了准确的要求。“专意一神,精气不分,勿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这些要求对于以后我们上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辨阴阳以调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凡诊病施治,必先审其阴阳。”此乃医道大纲。用针刺治病前必须审其阴阳。《行针》曰“阴阳和调,则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提出不同人血气不同,体内阴阳偏重各不相同,针下气行程度也不同,针刺时需辨明阴阳,避免工之所失,使病传变入里。3.诊其脉,辨病位《终始》曰“凡刺之道,毕于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针刺之法需要配合脉诊明辨阴阳才可施治。左为寸口,右为人迎。左主血,右主气。气主煦之,主外为阳,血主濡之,主内为阴。以寸口人迎脉之盛衰,辨别所病在于经络,根据经络理论中五输穴补泻原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若寸口人迎脉皆虚,则为少气不足以鼓动血脉,为阴阳俱虚,为针刺之禁忌,反之则五脏气坏。脉象与经络之间的联系在《终始》中有明确的说明“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阳......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燥,在手心主......人迎与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诊脉对于针刺的疗效亦有指导意义。《九针十二原》曰“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言针刺前后对脉象的对比可得知针刺手法,补泻是否适宜,有无疗效。虚证运用补法,针刺前后脉象变化为徐而疾;实证运用泻法,针刺前后脉象变化为疾而徐。辨证论治,适当施治,已补而实,已泻而虚,为谷气至,邪气独去,正气未伤,阴阳调和,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矣。”4.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针刺亦要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