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葩”老爸林语堂劝孩子别上大学,却把三个女儿都培养成了超凡出众的才女……

 姜624 2016-10-13


对,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写《京华烟云》的林语堂,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



这位异(qi)类(pa)老爸,成天和孩子们游戏打闹,带着年幼的女儿去夜店看艳舞,对读名牌大学不以为然……被这样养大的三个女儿,居然都成了一代才女!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且听环环先从林语堂的老爸林至诚说起……


林语堂在闽南平和的故居。


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闽南平和县的一个偏僻小乡村,家中共有8个孩子,父亲林至诚是一名牧师。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林至诚能养活一家老小就很不容易了,可他却总给孩子们讲,这个世界上,有像德国的柏林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这样的学校,他希望孩子们有一天都能到这些大学去念书!


在当时的人看来,这简直是痴人说梦嘛,可林至诚还真做到了!


他砸锅卖铁,不惜卖掉祖辈留下的房产,甚至向自己曾经的学生借钱,把几个儿子都送进了当时中国最好的英文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林语堂更是不负众望,走出国门,进入哈佛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学习,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


所以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不过,林至诚的“异类”,主要在于他敢做同时代的人不敢做的梦,从骨子里说,依然是“读书上学有出息”的传统观念,而林语堂的“异类”,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也是大大的超前。


看过《京华烟云》的亲们一定记得,它描绘了动荡年代中几个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也凝聚着林语堂的人生哲学。林语堂的厉害之处在于,小说毕竟是小说,是虚构的,而他却把小说中超现实的理想移植到了三个女儿的身上。林语堂的三个女儿分别叫如斯、太乙、相如,正对应着《京华烟云》里的木兰、莫愁和目莲。他对女儿们的教育,也同书中的姚思安对待子女一般,无为而治,信马由缰。



1988年TVB《京华烟云》剧照。


在家中,林语堂是个不折不扣的“孩子王”。在三姐妹的心目中,父亲林语堂仿佛是个大哥,母亲才是家族的长辈。在《吾家》中,如斯写道:“父亲一空闲下来,便是孩子们的头脑,父亲喜欢游戏,他也替我想出了好几种游戏,他和我们,仿佛是一个大哥,他常常讲笑话,又喜欢开母亲的玩笑。”


林语堂最喜欢和女儿们玩一种滴蜡油做模型的游戏,还乐此不疲;他们一起制造假面具、马、房屋和各种玩具,还替她们的母亲捏蜡像;夜晚到花园里“探险”,欣赏在妻子廖翠凤看起来很脏,他却觉得美丽的蜘蛛网……


林语堂与妻子女儿。


女儿们三五岁的时候,林语堂就领着她们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文学聚会。在这个“怪爸爸”的熏陶下,三个女儿像父亲书中的姚木兰一样早慧,也懂得用独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分辨出社会的不公。


当时,街头常常有浓妆艳抹的女人在黄包车上拉生意。妈妈告诫女孩儿们说,那些都是坏女人,做的是不光彩的事情,你们可千万不能学她们。长女如斯却认真地对妈妈说:那些女人是因为穷,不得已才过这种生活的,我们不能看不起她们。



林语堂与妻子女儿。


1936年,林语堂携家人离开上海到了纽约,不久他们全家又到了欧洲。他带女儿们去巴黎红磨坊看艳舞,半夜才回家;去维苏威火山探险,鞋底全烧焦了才尽兴而归……世俗的眼光他毫不在意,不遗余力地带她们去体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林语堂看来,社会才是大学堂,学校并不要紧。那一年,林语堂全家准备移居国外,二女儿太乙还有几个月就小学毕业,她央求爸爸等毕了业再走,林语堂却不以为然地说,小学毕业有什么要紧。等到太乙中学毕业时,林语堂干脆劝她不必考大学,“你已经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一点,什么学问都可以学得到。”


要知道,当年林至诚老爹可是拉下脸四处借钱也要供林语堂上大学,而现在,林语堂居然劝女儿不要上大学。结果,如斯和太乙都放弃了上大学,只有小女儿相如上了大学,还成了哈佛大学生物化学的博士。


相比于上大学当博士的小妹相如,没上大学的如斯和太乙也并没有丝毫逊色。


大女儿如斯是最被林语堂寄予厚望的孩子。如斯从小就聪明懂事,会照顾妹妹,七岁左右就发表文章,《京华烟云》的书序就是出自她的手笔。女儿给父亲作序,古往今来,还从来没有过。后来,如斯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馆藏的很多英文介绍都是由她写的。


林语堂与二女儿太乙。


二女儿太乙13岁时,就与姐姐和妹妹一起合写了一本名为《Our Family》的书在美国出版,后来这本书被译成中文叫《吾家》。18岁高中毕业后,太乙就以高中的学历应聘到耶鲁大学中文系去当教师了。林语堂的美国友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读了太乙幼时的日记说:“从她的文笔和行事观察,都看得出她刚毅的性格;她聪明、活泼,却从不自觉高人一等。”


后来,太乙与父亲一起创办过杂志《天风》,还应邀出任过《读者文摘》的总编辑。她在业余时间一直坚持写作,相继出版了英文小说《金盘街》及《丁香遍野》等三本小说,被译成八种其他文字出版。在林语堂的三个女儿中,林太乙最为杰出地承续了他的文学事业。


林语堂与妻子女儿。


与此同时,林语堂也非常注重对她们人格的培养,他认为“文章做不好没有关系,人却不能做不好。”


林语堂一生爱国爱乡,他的无数文章里都饱含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留恋。抗日战争爆发后,林语堂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演讲撰文,为国内发动募捐活动。在许多人为躲避战争逃离祖国的时候,他却带着女儿从国外返回祖国。正是这种经历和父亲的影响,时年才17岁的太乙以抗战为题材,创作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英文小说《战潮》。《战潮》出版后颇受好评,被评论家们称为“小妞儿版的《战争与和平》”


讲到这儿,环环也希望有一个幸福结尾,然而,生活不是童话,许多时候,造化弄人,无法强求。林语堂以他“异类”的教育造就了三位才气不平凡的女儿,但姚木兰式的女儿终究只是小说中的梦,长女如斯是他心头最深的伤口。


在女儿的婚姻大事上,林语堂未能免俗,坚持的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中国传统。那年,林语堂爱女心切,为如斯选中了一个年轻上进的医生。但林语堂没有想到,订婚宴的前夜,如斯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震惊的事情:她和一个美国混混私奔了。林家上下一片哗然。


林语堂虽然生气,但还是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可这桩不体面的婚事并没有持续多久,如斯和迪克离婚了……




这段错误的婚姻,误了如斯的一生,她几度进出精神病院。病好的时候,她依然是个聪慧美丽的女子,编译书籍。然而,如斯像末日的秋蝉,1971年的一天,这位从小到大凡事都是自己做主的才女,最后决定了自己的死。当人们发现她自缢身亡时,她桌上的茶杯还是温热的。一代才女就这样香消玉殒,她工作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了纪念她,为她题了“寂寞外双溪,逝者林如斯”的句子。


她终究还是没有成为父亲心中那个《京华烟云》里幸福的姚木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