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凤的哈佛情结

 野鹤zdycn2000 2016-10-14
对于哈佛,我知之甚少。从《哈佛女孩刘亦婷》到《哈佛男孩张肇牧》,哈佛之风似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这些仅仅是关于留学哈佛的点滴经验,它至多被认为是敲开哈佛大门的试金石。哈佛,这座名闻遐迩的学术圣殿,令全球学子热切向往的名牌学府,她以其悠久的历史、崇高的声望、骄人的教学业绩、出色的科研成果,为举世仰慕。美利坚的天空因为有了哈佛这颗钻石的点缀而更加耀眼。作为美国常青藤八大名校的龙头老大,哈佛吸引了全球众多著名学者,而学者们也以自己的智慧与卓越成就辉映了哈佛愈加蔚蓝的天空。
  
  张凤的哈佛系列:《哈佛哈佛》、《哈佛采微》、《哈佛缘》、《哈佛心影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面而清新的哈佛。“绿草如茵的河岸上,已经有不少人或坐或躺,他们也把带来的小毯铺上,享受起来。康桥是著名的大学城,它虽没有对岸波士顿喧嚣突兀的大厦,也没有山高水深的景致,但是临界蜿蜒的查尔斯河,实在就是在这学术天地之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河水凉凉地流过,河岸上的桦树、枫树、柳树枝叶都还青嫩,蓊郁氤氲,绿茸茸的像绿烟、绿云……” 张凤让我们陶醉于芳草如茵、古典建筑环绕的哈佛校园的同时,更是对哈佛里那些出类拔萃的教授学者们,油然地涌起敬佩之情。
  
  哈佛系列的题材可谓是相当广泛,从哈佛简介谈到学者的梦土,从心灵的河流写到哈佛的华裔名家,抒写天地的宽阔和灵性的自由可见一斑,作者不仅仅只是拘泥于对乡土的眷恋,而是在极其纵横深入的领域表达自己独特的认知世界,并且以细腻的文笔、灵巧的心思勾画了华裔著名学者的家世背景、求学经历、学术成就及家庭生活,浓墨重彩地阐述了他们的治学风格及学术见解,成就了第一部北美华裔学术人物合传——《哈佛心影录》。
  
  虽为学者立传,古已有之。早期的《史记》、《世说新语》皆是为人述传的佳作。但在政治经贸风云人物倍受推崇的当代,对于学院里书生所崇敬的学术人物却无人为之作传实乃憾事。有感于此,《哈佛心影录》呼之欲出。“我能在哈佛写书,是靠天时地利人和。”张凤一直谦虚地这样说。随着先生黄绍光博士由康乃尔大学至哈佛主持举世闻名的核磁共振实验室,“我也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着来到了哈佛”。走进爬满长春藤的校园,任职于哈佛燕京图书馆,在剑桥这样的学术重镇,有机缘接触到了当代最著名的史哲大师,耳濡目染这些学术大家的声情言貌,受教于他们深厚的内涵和智慧,张凤始终以史料传记的研究保存为己任,并以自己扎实的研究和辛勤的著述为他们树碑立传,描绘了一幅海外华人潜心学术、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动人图景。其写作的报导文学传记、思想史被评为“北美第一部华人‘学术因缘’的传述……为承《史记》的余绪……为‘文化中国’招魂……为论介研究华裔学者专精思想最具原创性的和传思想史……达到深层次额艺术概况和时代本质的揭示,以永恒的真诚……严谨且生动呈现,将诸位如日中天一时之选的社会精英风貌动人显影,为近年来少有。”
  
  见到张凤女士全是因为一次得天独厚的“偶然“。因了绍兴是文学巨匠鲁迅的故乡,因了浙江平湖是张凤女士的祖籍,张凤在浙江绍兴一所名不经传的大学里作了“哈佛百年华文文学之开端”的讲座,回顾了近百年来华人学者在哈佛研学的筚路蓝缕之功。也因了哈佛的光环,能容纳百来人大的报告厅被挤得水泄不通。乌黑蓬松的卷发,散落于单薄瘦削的肩上,张凤在其先生黄绍光的伴同下姗姗而来。穿越时光的隧道,三四十年代海外女作家的窈窕风姿隐隐可现。然张凤身上丝毫不见张爱玲般的孤傲和落寞,而是带着中国传统女性的谦和大度,亦有知识女性的温文尔雅。尽管西式的打扮更多的让外人意识到这是一位美籍华人作家,但是身在海外的张凤儒家熏陶依然,漂泊之心依然。
  
  自小在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随父母颠沛流离,遂自感“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只要住得稍长一点儿之地,处处感觉那是乡里,颇能重新定位,然这种自小养成四海为家的感觉,分析起来正是深层的漂流感情在作祟,依然无逃于如影随形的乡愁……”乡愁宛如风筝的丝线牢牢地撰住着这个海外华文作家的灵魂。孩提时代随父由大陆至台湾,成年后又随夫由台湾至美国。虽历尽意识形态几度转化,在中西文化冲撞的思考中,自小受教的中国传统思想却未丢弃,而是深深注入了骨髓。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多年,张凤长久亲力侍病为母亲漱洗,照料其便溺起居。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不道自明。
  
   虽远离乡土,却把故乡的一切尽可能转化系在心上。魂牵梦萦的系念,让她坚定了使用母语文字的方向。小而言之教育子女学习中文,自身坚持选择多用不夹外文的华文写作;大而言之积极地做传播文化的使者。凭着天时地利人和,张凤在哈佛主持组织了上百场文学研讨会,交游甚广,是纽英伦文化复兴委员会委员,北美康州华社科技人文交流会人文组召集人之一;同时是哈佛中国文化研讨会、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剑桥新语社等社团联络人之一,曾任纽英伦华人历史协会董事,大波士顿区中华文化协会艺文小集首任召集人,纽英伦中华专业人员协会人文组召集人及副会长,纽英伦师大校友会会长,《女性人》杂志编辑委员等职。近年来奔波于两岸三地应邀往各作协和名校演讲,为推广中国文化作着一己的努力。正是张凤等在海外华人圈中作出的文化功德,使得非主流的中华文化也能够在美国有了一席互相交流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