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意义:我们该如何去活?(下)

 凌寒留香之腊梅 2016-10-14


搜索…


让我们来处理第一个问题 — 那个无比庞大的搜索空间。首先,我们无法找到一个能被证明是最优选择的解决方案。因此对于最佳活法的最真实回答,就是它不可知晓。我们的聪明程度还不足以弄清这个答案。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它其实对我们也有一点帮助。现在大家只剩下这个问题:我们如何能更接近最优解决方案?


幸运的是,数学领域为此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启发探试法。这种方法就是当你无法探索整个搜索空间时,可以通过探索一个能帮你更接近最优解决方案的搜索空间,来实现最终目的。启发探试法的一个例子,就是爬山算法。请想象你有张需要探索的巨大3维地图,自己想要找出其中最高点。应用爬山算法,你将从地图上的随意一点开始,只需确保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上山方向。当自己无法再继续上山时,你便抵达顶峰 — 一个局部最高点。假如没有探索地图的更多区域,你将无法确定自己爬过的上个山峰是整张地图的最高点。所以你可以利用相同的爬山探试法,继续从地图上的不同位置开始探索。除非探索完整张地图,你永远不能确定自己找到了总体最高点,但你探索的越多,你收获的自信也越多。


这对人们的活法又有什么意义?它为人生也提供了一种爬山算法。你尝试一种生活方式一段时间,然后通过“上山”过程,不断提升生活结果。你将调整一些参数来使其越变越好。例如,你可能会试着减些体重,赚更多钱,或改善各种感情关系 — 所有这些行为,或其中任意一种都可以认为是“上山”的一步。而且你将一直上山前行,直到自己无法爬得更高。


当然,这种搜索方式存在的问题,源于启发探试法的本质 — 你可能会困在一个远低于总体最高点的局部最高点。你奋力抵达的顶峰,也许只是宏大世界里的一个小山丘。另一个问题是,单是爬完一座小山,都可能耗费你不止一生的时间。采用这种搜索方式,你也许在死前都未能走出太远。


不过,身为人类一员,我们有种无比强大的有利条件,能让此问题更加可控 — 它就是个人想象力。我们不必亲身试验所有可能选择。我们可以在脑中对它们进行测试。但只有当我们用于理解现实世界的思维地图,与真正的现实世界非常近似时,这种做法才会很起作用。换句话说,我们的模拟结果最好能非常接近真实事物,不然得出的近似结果将错得太远,导致那些结果毫无价值。还记得《自律:接纳》一文吗?为有机会成功做到此事,我们必须接纳现实世界本来的样子 — 它的一切真相,无论我们必须面对自身何种现状,以及自己有多不愿意面对它。否则我们的模拟结果将充满缺陷,那些在自己想象中看起来管用的事物,在真实世界里将一无是处。


你理解现实世界的思维模型越准确,你对各种生活方式的明智评估能力就越强大。这意味着你必须完全赤裸地了解自己,包括好坏和丑陋的一面。你必须拓展出对自我真实本质的深入理解。这与我们在昨天文章中谈到的,要让个人信念与行动彼此一致的内容相关联。你必须在自我内部感到和谐一致,否则你的模拟想象只会喷出自己都难以信任的垃圾结果。


我并不确定是否每个人都有能力出色做成此事。它需要高度的智力和注意力,来想象过着另一种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而且要对这种生活进行客观评估。但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处理的事情。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


我认为最优解决方案,就是去考虑自己可能选择的各种生活方式,生动想象每种生活状态,评估其优势和劣势。一旦你想象完一定数量的选择(我不知道多少才算足够 — 越多越好吧),然后便挑出一个选项,开始按照那种方式去生活。与此同时,请继续对想象其他生活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如果感知到比当前生活方式更好的选择,你便可转换到新的“更高”生活。



你如何在不同生活间进行比较?


现在我们必须来考虑评估标准。什么算是“上山”?我们如何将一种生活与另一种生活做比较?


许多人都试过解答这个问题。如今自助领域最流行的答案就是幸福快乐。我们被告知要做让自己最幸福快乐的事情。寻求愉悦。回避痛苦。我读过的几乎所有个人发展理论,都把幸福快乐的某种变体形式用作人生的终极目标。


但我认为幸福快乐是种逃避型的答案。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情绪状态。把自己整个人生放在实现和维持一种特定情绪状态的位置,显然是种次优选择。以我为例,自己的情绪恢复能力就挺强,让我保持快乐和满足并不需要太多努力。在很大程度上,非常健康的饮食和大量锻炼就能维持一个人的幸福快乐状态。我已很擅长管理个人情绪并保持快乐状态,自己肯定能做到比这种目标更好的事情。


即使我们把幸福快乐延伸到完满实现或繁荣成功的领域,它依然是种逃避选择。当面对如何去活的问题时,我们给出这种回答,其实就是把问题抛给了自己的情商能力。此时无论自己的情绪感受给出什么答案,那就是如何去活的答案。人们会推想假如感到完满实现,自己肯定就是以最优方式在生活。因为自己了解情绪的作用原理,我看不出这种答案在正确性上有何逻辑理由。这种回答依然不够好。


鉴于这些原因,我拒绝了所有认为能在某种情绪状态或感受中,找到最优生活方式的回答。只用改变思维专注对象,我就能清醒选择自己想要何种感受。我完全能通过引导个人想象,去实现任何特定行动所引发的情绪感受。我可以自行制造情绪状态。:-)


然后还有大量自助导师们,似乎会把人生目标定义为获取成功,变得富有,拥有美好感情关系等等。正如你很可能已经猜到的,这些不过是营销言论,背后没有任何实质内容。这些自助书籍里的大部分,都意在努力向你展示,如何在现有社会信念背景下,实现最优的生活结果。但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即使你能抵达那种生活的顶峰,自己过的依然是种次优生活。你只是花着整个人生,去试图攀爬一个小山丘,终将埋没自我潜在的大部分伟大之处。


我选择应对这个问题的做法,是从个人对现实世界最清晰理解的宏大背景出发,去审视自己的人生。这意味着尽自己所能去理解人生的过往历史,人生的未来可能以及它会导向何种结果,还有人生的当前现实情形。我觉得要去考虑有可能实现的最好人类生活,就必须把它放在所有人生选择的框架下思考,包括过去、现在和可想未来的人生选择。当审视生命在地球上的进化过程时,我会把这种进化力量,看作比我的个人存在伟大得多的某种事物。我看到生命一直在持续提升它的复杂性、它的智能,以及它获得生存的总体机会。当把自己置于这种背景环境中时,我看出自己有三个基本选项。我可以和进化过程一起合作,可以妨碍违背这个进程,或者可以无视它的存在。我的人类思想意识,给了自己清醒做出最终选择的能力。



尽可能接近最优状态


我的决定是,有可能实现的最好生活,必须位于和进化过程合作的领域范围内,而非妨碍违背这一进程。因此对我而言,这个决定意味着两件事情:1)作为个体,要致力于进化到自己有可能实现的最高程度;2)要致力于帮助生命本身进化到它有可能实现的最高程度。结果表明这些目标高度兼容,因为在自我进化和环境进化间,存在积极正面的反馈循环。若你只致力于个人提升,你的环境终将拖你后腿。你会像活在一群大猩猩里的人猿泰山那样。若你仅仅忙于帮助他人,那也是次优状态,因为你只能教授别人自己当前了解的知识,却永远无法升级个人学识,也无法提升对外教学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在两者间寻求平衡。


对我来说,这个选择归结于要致力于个人成长,并帮助他人成长。它也成为我评估自己希望过上的,有可能实现的最好生活的具体手段。


那么个人成长又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它意味着持续努力提升自己最强大的进化资产,即我所认为的个人聪明才智,个人意识觉悟,还有个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理解。为了也能帮助他人成长,我还必须持续提升自己的沟通技能。


我把自己人生的主要目的,看作服务于整个进化过程。对我来说,这份目的要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重要。与这份目的相比,自己生活里的其他一切事情都处于次要地位,必须为它做出调整。当你有机会清醒参与生命本身的进化过程,谁还在乎找份工作和拼命赚钱?在我眼中,与这份人生目的相比,其他所有潜在活法都不过是过眼烟云。


现在我们让这份人生目的回到启发探试法的概念当中。于是会有下面的总体行动策略:


1. 以能否服务于进化过程本身为评估标准,努力想象有可能实现的最好生活。


2. 去过那种生活 — 真正体验它。


3. 与当前生活方式相比,无论你何时确信存在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服务生命进化过程,请转换到那种生活上去。


这就是我对“如何去活”这个问题的回答:把自己人生投入到对成长的追求之中。对我来说,这种选择完全合乎情理。假如我们无法看穿如何以最优方式生活,那么最佳解决方案就是拓展出做到此事的更大能力。若你的电脑难以做到需要它完成的事情,你就该花时间去升级那台电脑。


我发现这个答案,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观念也结合得很好。个人智慧将提出一个发展方向,而美德能帮助完善那条前进道路。我相信两者对过上有可能实现的最好生活都至关重要。不过两者之间,我认为智慧要更加强大,因为美德本身也是源自人类智慧。思考美德的一种方式,就是把它看作智慧捷径。若在需要做出真正智慧的决定时,存在太多信息数据,你便可回归遵循美德的做法,相信它们至少不会是愚蠢选择。当你心怀疑虑时,就请保持诚实,信守荣誉,勇敢无畏。



肉身版本2.0


若你突然发现,自己在像只大猩猩那样活着,你可以接受一只大猩猩的生活,让自己投入到整天吃香蕉并努力做只好猩猩的生活中。或者,你还可以尝试超越大猩猩的生活,让自己进化成为人类一员。一旦做成此事,与自己全新收获的人类能力相比,自己以往猩猩生活中的所有目标和成就,看起来将完全彻底地毫无意义。在一种更为进化的高等物种眼里,像创建生意或变得擅长市场营销这类目标,又会显得多么荒唐可笑?


在智能进化的阶梯上,我们现在不过是一群猩猩。但若我们持续成长,很快就将远超现有状态。很有可能,电脑科技将更密切地与我们的肉身融为一体,让人类变得更加聪明和强大。但即便在此事发生前,我们也可以继续学习有关自身的更多知识,推进它逼近自我极限。让我们别再只用3%的脑力生活,努力让它接近100%的使用状态。


世上有许多清醒协助进化过程的方式,而人们现在做到此事的能力当然存在限制(虽然这些限制因素每年都在坍塌瓦解)。通过一生的努力,我认为一个活在今天,但把生命投入到协助人类进化过程的人士,终能创造惊人的影响效果。我们现在依然记得亚里士多德所做的贡献。假如成千上万活在今天的人们,都把人生投入到相似的生活目的上来,我们又能更多取得什么成就?


我没有办法直接证明给你看,但我似乎发现,自己越是努力让人生与生命进化过程保持一致,我的生活几乎就越能毫不费力地顺畅发展,自己如同被磁铁吸引着前行一般。过去一年里,我的生活过得无比美好,我感到自己能比以往更加清晰地思考。我只是在近期转变了这种信念背景,也就是过去一年之内,但自己觉得好像每个月都成长得更加强大。我能清晰感觉到,这就是自己此生该干的事情。过好这种生活仍需要自律能力,但我也变得更加强大,能更持续一致地展现自律。我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考虑到自己当前所知的选择可能,我终于觉得确实过着有可能实现的最好生活。当我尝试想象某种更美好的事情时,它只会提升我做好现在所做之事的能力,而非从本质上改变我正在做的事情。不过,抵达这种状态绝非轻松容易,而且我也确定未来还会有更多变化。但这就是成长的本质 — 旧目标总处于不断变得过时的进程之中。


明天我们将探索,怎样把“如何去活”这种高层级的思维概念,转化成一份实际可行的个人人生目的。随后一天,我们将阐述如何将这份人生目的,细化成各种目标、项目和行动,并向着它扎实前进。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5.06.20



题图来源:geralt,Pixaba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