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真正的用心,还是只是在逐物?

 昨夜又西风 2016-10-14


文 | 兰川  · 主 播 | 阿成

有书日签:爱在你来我往间


成功地搞定了广西戡乱,王阳明大概是1528年农历十月末离开广西的,一路走得异常缓慢。有两个原因:其一,他的身体状况实在不能适应远途劳顿;其二,他还是抱着一丝希望,他希望能等到皇帝的关心和许可他退休的命令。遗憾的是,当他已进入江西地界时,还是什么都没有来。


在王阳明人生最后也是最宝贵的时光里,他仍不忘谆谆告诫弟子们要好好“致良知”。他强撑着病体给他的弟子聂文蔚写信,申明“事上磨炼”的真谛。他说:“人做学问,一生也只是为了一件事。自小到老,从早到晚,不管有事无事,也只是做这一件事,这件事就是致良知。所谓‘事上练’也不过就是‘致良知’,但这里有个诀窍,要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你时刻要致良知,但也不要拔苗助长。致良知是个循序渐进的生命过程,要一步一步来。伟大的都城北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必须要遵循下面的原则:事情来的时候,尽我的良知应付。没有事情来的时候,也不要去找事,只要在心上时刻想着致良知就对了。”这就是古典儒家所谓的“必有事焉”,在你心上,一定会不停地有事,而这个事就是光明你的良知。事上磨炼,并不一定非要没事找事,当你静坐并光明你的良知时,这也是事上磨炼。


他又给他在浙江老家的弟子们写信,信中总是在追问弟子们的学业是否有进展,同时谈到了他的病。弟子回信说很担心他。他苦笑了一下,当他到达江西梅岭时,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王阳明意识到这不是好现象,他对一直从广西跟随过来的弟子王大用说:“你知道诸葛亮托付姜维的故事吗?”


王大用马上哽咽起来,他不敢去看王老师那张已变成青紫色的脸,拼命地点了点头。王阳明咳嗽了一会儿,似乎是用了浑身的力气吸了一口气说:“两广地区稳定性差,想要真的太平无事,必须要以良知对待本地居民,将心比心,否则还会大乱。”


王大用明白,王阳明用诸葛亮临死前托付姜维的故事是明示他:两广将来就靠你了。可王大用没有姜维的能力,几年后,广西再度爆发民变,王阳明那时已在天上,只有叹息的份了。


各位书友好,今早我们继续共读《知行合一王阳明》第261至272页。请大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人应该在什么地方用心?

2.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吗?


1.什么是用心


王阳明这位心学大师不仅独善其身,而且也给予很多迷途之人以启迪。他的很多弟子蒙受了他的指点,陆澄就是其中一位。陆澄听王阳明总说凡事要用心,于是便问:“什么才算是用心呢?”


王阳明反问:“迷恋女色就一心在女人身上用功夫,贪爱财物就一心在财物上用功夫,这能算是用心吗?”


陆澄心里正纳闷,难道不是吗?王阳明说:“这叫逐物。人最应该追求的是天理,也就是良知的光明。”而逐物的人,一心想着如何满足自己的私欲,从而昧着良心做很多不该做的事,这不叫用心,这是作恶。




2.如何对付恶


生活中,很少见大善大恶之人,但普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恶”,凡是我们良知不认可的人都是恶人,只不过他们没那么罪恶滔天而已。应该如何与这样的恶人打交道呢?


王阳明认为,最好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改掉自身毛病,让对方无可挑剔,这样对方才能心服口服地去纠正自己的恶行。相反,如果一味地责备对方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更加激起他的恶性,让事情愈演愈烈,没法收拾。


对于那些爱诋毁他人的人,应该怎么面对呢?不要去跟他们计较。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能得到多大赞美,就经得起多大诋毁。一个容易被外在诋毁击倒的人,是内心软弱的人。圣人孔子尚且遭人非议,更何况我辈。只要注重自身修养,反求诸己,那些毁谤自然会不攻自破。


3.不要瞎操心


在王阳明看来很多烦恼都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总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瞎操心。当然,瞎操心,不是事不关己的不操心,而是说,操心也要操大心,在事情的根上操心。就像要养育一棵大树,最重要的是固其根本,而不是操心枝叶,只有在根本稳定的前提下,呵护枝叶才是有意义的。而一个人的根本就是良知,时刻持守自己的良知,便是一个人站立得稳的关键所在。


有弟子请教王阳明,说他平时无事的时候觉得自己修为很好,心境也很平静,一旦遇到事情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王阳明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在事上炼。


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炼心性,才能逐渐变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没有在事上炼的人,心就像水一样,哪怕一丝风吹过,都会掀起微波,大风吹来,更可能掀起惊天巨浪。而怀抱良知并在事上炼过的人就像一块冰,有自己的硬度,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过世事磨炼的人就是心灵僵硬的麻木的人,而是说这样的人往往不会和外物产生对立,他们的内心其实更加柔软,更有包容性。




4.不要妄自菲薄


很多人一听王阳明讲圣人如何了不起,便打起了退堂鼓,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成既有仁心又能不为外物所累的圣人,至少,没有圣人那样的学识和修养。但是,王阳明却认为,人的天赋固然不完全一样,如孔子所说,人有上知、中人和下愚三种。上知者稍加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中人通过刻苦学习也可以成为圣人,下愚者是较为被动的学习者,但只要勤勉,也是可以成为圣人的。至于他们的贡献大小,就只能量力而定。但其成色是一样的纯正。金子有大有小,这是分量轻重不同,但纯金就是纯金,哪怕分量小,也是纯金。


只有那些不在良知上下功夫,而去不懈追求物质财富的人,才有可能被欲望蒙蔽,这样的人即便再富有再有学识,也只是把杂质混进了纯金里,丧失了人应该有的本来面貌。在分量上计较大小的结果就是陷入功利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更不能自新。


但面对诸多诱惑,如何做到不动心呢?今晚我们继续共读《知行合一王阳明》第273至281页,和你一起寻找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