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乌头一小枚=3g 乌头一大枚=5-6g咀:口咬,现在用刀切。知:服用以后唇舌微麻不知:没感觉 原文14: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从方测证看这条说的历节病应是寒湿互结而形成的,这病关节疼痛,不可屈伸,治疗就用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右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600ml),煮取一升(200ml),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本方就是大乌头煎加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而成。
方中乌头、麻黄合用去寒湿, 而病在关节,则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解,故用黄芪之补托,既助乌头温经,又监麻黄过散;因本证为急,其痛为剧, 故以芍药甘草汤佐之,以活血通经,缓急止痛; 白蜜甘缓,用白蜜煎乌头可解乌头之毒。
诸药合用,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良剂。 凡寒湿凝滞,经脉闭阻之痹证、诸痛、脚气等病,皆可运用。
原文1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腹痛,脉弦而紧,弦紧脉其实差不多,浮弦就是紧,脉弦而紧意思就是浮取为紧,沉取为弦,弦脉紧脉都主寒,区分的话就是弦主内寒,紧主外寒。 弦则卫气不行,这反了,紧主外寒,应该是紧则卫气不行,卫气就是固护体表的阳气,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 弦主内寒,应该是弦则不欲食。邪正相搏,相搏就是相合,邪正相搏也很难理解,结合上文分析,应该是弦紧相搏,也就是外寒和内寒结合,即为寒疝,寒疝就是阴寒性的腹痛。 后面说的是寒疝的具体症状,寒疝的症状就是绕脐痛,若发作的时候则白汗出,白汗也就是冷汗,这就是说寒疝的绕脐痛不是持续性的,是阵法性的,发则冷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也就是说没有浮紧脉,只有沉弦脉了,意思也就是没有外寒只剩里寒了,这时治疗就用大乌头煎主之。 大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200ml),去滓,内蜜二升(400ml),煎令水气尽,取二升(400ml)。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大乌头煎就用乌头一味药,乌头其性大辛大热,临床常用本品拔除沉寒痼冷,对腹痛肢冷、脉来沉紧的寒疝最为适宜。 但因有毒,所以煎法比较特殊,先用水煎,煎好后去渣,再加入和煎好的药差不多两倍量的蜂蜜,然后再慢火煎至水尽为度,这样既可以减轻乌头之毒,同时又可延长其药效。 原文19: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这条和大乌头煎那条差不多,只是大乌头煎那条脉沉弦,是没有外寒的表证而只剩内寒的里证了, 而本条则除了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的里寒证外,又添了身疼痛的表寒证,所以在治疗上也是在用大乌头煎的基础上合上桂枝汤以解外寒,即抵挡乌头桂枝汤主之。抵挡是形容药力凶猛,没有实际意义。 乌头桂枝汤:乌头 这方就是乌头煎合桂枝汤。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