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途径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临床表现 手足口顾名思义患病部位是在手足口。多数患儿最初表现为口腔溃疡。有的患儿手掌面、足掌面及足跟边缘可见到数个到几十个小红点,红点大小如半粒大米。发生此病时幼儿会感到红疹之处又痛又痒,嘴通常影响进食。大多数孩子伴发热,37~38℃,个别可达到39℃甚至40℃,整个病程10天左右。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2天出现,1~2天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疱疹,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 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手足口病 诊断标准 按卫生部《肠道病毒 ( EV71)诊疗指南》,有下列之一者可做出临床诊断。
确诊病例需在临床诊断基础上,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或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 感染控制
治疗方法 采取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预防细菌感染,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口腔局部可应用西瓜霜喷剂或冰硼散喷剂喷敷。对重症病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脱水、大剂量甲泼尼龙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以及机械通气辅助治疗。 治愈标准 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者为临床痊愈。
护理 病情观察 应每2~4小时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如发现患儿高热、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嗜睡、昏迷、呼吸浅促、心率增快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同时对确诊的患儿及时隔离,病房内经常开窗通风,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医护人员做诊疗前后,要严格消毒双手及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对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口腔护理 患儿每次进餐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护理人员每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 患儿口腔后,再对有口腔黏膜破溃处涂碘 甘油,以促进愈合。清洗口腔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皮肤护理 患儿被褥应清洁干燥,衣服要宽大柔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同时要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踽踽独行大手,防止抓破皮疹。对疱诊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抗生素药膏; 臂部有皮疹时保持臂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饮食护理 宜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以温凉清淡为宜,避免刺激性食物。对因厌食而造成的脱水或酸中毒患儿,要及时补水,纠正酸碱失衡。 心理护理 患儿多有恐惧心理导致哭闹不安,因此护理人员应多鼓励、爱护、体贴患儿。在病房内可摆放一些动画图片,以分散注意力,消除恐惧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健康教育指导 应向患儿家长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等,教会家长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的方法,指导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以减少感染机会。 讨论 HFMD分布较广泛,没有严格的地区性,其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通过被污染的玩具及手经口传播。该病是一种以发热及皮肤黏膜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可波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对于HFMD突发性流行疾病,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预防干预措施,积极应对突发性流行传染病的发展,及时启动预案,合理调配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强化知识培训,精心护理,从而促进手足口病患儿的康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