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莆田猪

 宛平2008 2016-10-15
                                                                   莆田猪——中华名猪(35)
    莆田猪(Putianpig)又称“莆田黑猪”,因原产于福建省莆田市而得名。莆田黑猪分布于福建省的莆田、仙游等县。莆田猪原产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和福清市的西北部。在福清、闽侯、永泰、惠安、泉州、安溪、德化、南安、同安、等地均有饲养。
            莆田猪——中华名猪(35)
                 
    莆田猪的产区年平均气温19.9℃,无霜期330天,年降水量1294mm,地势平坦,为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除山区为一年两熟制外,平原地区均一年三熟。盛产水稻、薯类、花生、大豆、大麦、蚕豆、豌豆等,农副产品极其丰富。以前,莆仙地区有“山区养母猪,平原养中猪,沿海养大猪”的习惯,以便于充分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养猪垫圈积肥是当地农作物的主要肥源,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
              莆田猪——中华名猪(35)

    莆田猪饲养历史悠久,早在明弘治年间(1488—1505)出版的《兴化府志》第14卷中就有记载。据说历史上当地曾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猪,即从福州地区引入的“大耳猪”(又名广本、莒溪本、山里本)及从闽南引入的“小耳猪”(又称老鼠耳)。前者骨架大,繁殖性能好,性温和;后者体型小些,早熟易肥。两者杂交,后代称“半大耳”(古粗本),经自繁、选育,逐渐形成莆田猪。
莆田猪——中华名猪(35)

    莆田猪体型中等,且有大有小,体质偏于疏松型。全身毛色均为黑灰色,据2005年调查,黑色占95%,灰色(瓦灰色)占2%。头有大小之分,额有皱纹,嘴筒中等的占53.33%。耳下垂的占96.67%,其中大耳占5.0%,中耳占43.33%,小耳占43.33%。乳头多数7对,个别的6对或8对,排列整齐,有粗、中、细之分,四肢粗壮,卧系较多。母猪尾长31.16cm。
莆田猪——中华名猪(35)

    据《中国猪品种志》(1986)记载,当时莆田县存栏莆田猪种猪3.5万头。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外来品种公猪并开展杂交利用,一方面促进了该地区瘦肉型猪的生产,另一方面导致莆田猪饲养量的急剧下降。至90年代初,存栏纯种种猪1万头左右,90年代末下降至4000头左右,2002年降至1100头左右,2006年莆田、仙游两县共存栏莆田猪公猪35头、母猪347头,其中常太镇有母猪270头。
          莆田猪——中华名猪(35)

    莆田猪具有早熟、耐粗饲、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产仔数多、泌乳量高、肉质细嫩等特点,且其猪肉风味较好,杂交优势明显。但存在凹背、卧系多、臀部欠丰满等缺点。
    近年来随着饲料行业的发展,猪饲料营养水平不断提高,莆田猪的体型有较大的转变,腹部由大而下垂逐渐向小而紧缩发展,腰部也由微凹向平直转变,四肢有由卧系转向直立的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