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到了宽门和窄门这两种价值或信仰的选择方式,对我们人生的精神取向作了一番描述,我们拿真实的一休禅师和动画片里聪明的一休做了一个比较。作为真实生活中的一休禅师可能虽然进了禅门,但是他并没有找到他真正可以寄托的精神归属,他的人格还表现为一定的对抗或撕裂。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窄门中的人生,能否全部替代宽门中的人生? 在我看来,所有的宗教,都意味着进入了窄门。它的代价就是我们不得不放弃在宽门中的生活。比如说,进佛门,起码要放弃结婚、生子、吃肉、服装等,甚至头发都不能留。就是说既然选择了它,就只能过窄门的生活。 但是人生更大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宽门的生活,就是由这些柴米油盐、出入应对组成的生活。 窄门的生活没有任何理由(或道德的制高点)来指责宽门的生活,只有宽门的生活过好了,才有资格进入窄门的生活。最后,我们又用了如果要进入窄门中,要选择 “叩桥而过”的某种方式,给大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正式的来把这几种“门”(宽门、窄门)的几个门径(就是进入门里面的途径,或者是它的门朝哪开),先给解释清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的信徒连门朝哪开都不知道,还颇为自诩,就给自己贴标签了,说我是佛教徒,我是基督徒,我是道教徒,我是儒家信徒等等的。他们简单的以为,万教说的都是一个道理,都是教人积德行善的,选择哪种宗教都是一回事,这种似是而非的主张,模糊了这几个门的朝向和它的入门的途径。虽然表面上说万教归宗,讲的都是一个道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又格外的偏执和排他,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欢迎大家关注:
|
|
来自: 昵称KgsTtEIG > 《微信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