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堂论道】从《黄帝内经》论“生病起于过用”的重要意义

 兵书战策 2016-10-16

《素问·经脉别论》云: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认为自然界春夏秋冬顺序递迁是四时阴阳有规律消长结果,与此相类比,人体的正常生活行为,无论饮食起居,还是劳作、情志等,都应有所节制而不可太过。太过而超出人体生理规律调节限度,损伤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则能致病,这种病因观是与我国古代过犹不及过则为灾的哲理一脉相承的,它从人的生活行为方式失和与过度来探讨病因,体现了《内经》病因理论的学术特点,并对疾病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后世医家以及后世病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虽然太过不及均可导致疾病,但《内经》更加强调太过,主要是因为太过致病急速、剧烈,危害更加明显。太过致病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第一四时气候的过用


四季正常气候变化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若违背因时之序,气候反常,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或不及时,均可造成人体对时气的过用。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命曰气淫。

第二,精神情志过用


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表现之一,适度有益于健康,若精神反常,情志太过,则为过用,过则为病。如《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不节制喜怒,病从内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又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第三,饮食五味过用


饮食五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本。若暴饮暴食、饥饱失常或五味偏嗜,饮食不洁,均可造成过用,是为发病之因。故《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热论》曰: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强调过食肥甘厚味或者五味偏嗜可使疾病迁延难愈或者复发

第四,劳逸过用


劳指劳力、劳心、房劳。劳逸太过即为过用。如《素问·举痛论》云: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又如《素问·腹中论》曰: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可见劳逸太过而致病者,可涉及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

第五,药物过用


药物各具偏性,过用亦能致病。如《素问·腹中论》云:石药发癫,芳草发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即明确说明五味各走其所喜,药性皆偏,攻补皆不宜太过,过量便可致病,甚至可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内经》提出了用药准则,即《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值得一提的是生病起于过用在临床治疗运用中尤其有实际价值,在治疗上,无论是用针、用药、推拿、按摩,均应适度而不可过之。现今临床中,有许多疾病的发生或加重是由于过度治疗所引起,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提出治疗应适事为度,补泻均不可过用,即无盛盛,无虚虚,强调使用各种方法治病,应中病即止。以药物运用为例,《内经》认为,疾病的本质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腑阴阳之气发生偏盛偏衰,药物则是禀受天地阴阳之气而生,而不同的药物,其接受天地阴阳之气的偏盛不同,故可针对人体脏腑之气的偏盛偏衰选取不同的药物以纠正之。由于药物均有偏性,故古人谓之毒药,用之过度往往致人脏腑之气发生偏颇,故用药应恰到好处,中病即止,否则就可能产生新的疾病。

专家简介:


翟双庆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王玉川名医工作站负责人。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内经》临床大家王洪图先生,擅长运用中药治疗精神、神经、心脑血管、呼吸及消化等系统内科疑难杂病及小儿多动症等儿科疾病,尤其对癫痫、小儿多动症、抑郁症、顽固性失眠、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具有独特的学术见解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门诊时间:周日下午   第二诊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