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诗的强度

 杏坛归客 2016-10-17
“诗词世界”旗下原创诗词平台
立足原创,打造精品

 

古代诗人喜欢谈“气势”,现代诗人喜欢谈“强度”,吾人未必能用气势来解释强度,但却可以从强度去认识气势。


古人谈诗的气势,一直是很抽象、很神秘的东西,对气与势二字的解说,又常常互通,没有严格的分野。谈得稍为具体的,如阮葵生曾说:“势者,意之条理、而笔之锋刃也。”《茶余客话》所谓意之条理,是属于诗的内涵力;所谓笔之锋刃,是属于诗的外延力,看来“势”字是很接近“张力”的了。又如黄子云说:“作诗造句时尚须用全力,以助其气,庶字字立得起、敲得响,纵极平常浅淡语,以力运之而出,便勃然生动。”《野鸿诗的》以为有了“气”,字字能立得起、敲得响。如此说来,“气”字也很接近于“强度”或“张力”了。


谈到“强度”,实导源于诗的张力。张力分外延力与内涵力两部分。外延力往往来自反向的抗力和节奏的速度;内涵力往往来自纠缭的组织和密集的质量。外延力表现出来的是诗的动向,内涵力表现出来的是诗的浓度。前者近乎古人所说的“声势抗坠”,后者近乎古人所说的“神理气味”。所以“气势”、“强度”、“张力”,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互相说明。


本文不想只在古人“气势”的玄妙圈缋中打转,想从分析归纳入手,研究诗句中所以能表现出笔力雄健或音节铿锵的缘故,以求解开“气势”之谜。气势盛的诗句,强度必大,张力必强。前面已说过,强度与张力是来自反向的抗力、节奏的速度、纠缭的组织和密集的质量,气势的造成自然亦在其中。而所以产生这些抗力等因素的,约略可归纳成下列四条:


一、压缩的时空、倒装的字句、拗救的音节,可以增强反向的抗力。

二、迫促的韵脚、激动的语气,可以增强节奏的速度。

三、严密的结构、联锁的句法、意外的宽对,可以增强纠缭的组织。

四、警策的硬语、丰繁的含意,可以增强密集的质量。


下面就分成十节,作更详密的探索,希望对于诗的强度、诗的气势,能勾勒出一个较为具体的轮廓。

 

一、压缩的时空,可以增加诗的强度


凡有强度的物品,遭受压缩而缩减其体积,必产生向上下四方冲突压迫的张力。张力的强度,与容积成反比,被压成的容积愈小,张力就愈大。这种物理学中的释义,用之于诗理,也是共通的。


古人论画,主张“咫尺有万里之势”,如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云:“盖山水所难在咫尺之间,有千里万里之势。”这正是压缩时空以求张力最简明的话。将这种画理用之于诗理,明末的王夫之早有超迈时俗的卓识,他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李献吉诗:‘浩浩长江水,黄州若个边。岸回山一转,船到堞楼前。’固自不失此风味。”(《姜斋诗话》卷下)王氏将“咫尺有万里之势”的“势”字特别拈出,如果没有这个“势”字,咫尺万里就变成卫星高空照相的地图罢了,哪里还有“张力”的存在呢?


所以王氏主张写五言绝句,应把这“势”字作为“落想时第一义”,五言绝句篇幅最小,如何能使“短章而边幅不狭”,使笔外还有意,弦外还有音,做到“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才是“外张力”的胜境。


王氏所举崔颢的《长干行》,只须四句诗,就在一个女子与邻船陌生人问话的瞬间,已将“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的漫长岁月压缩在里面;也就在两船交会的一角,已将“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的广大空间压缩在里面,多少浮江飘泊的辛酸生涯,多少欲问还告的客地情怀,都浓凝在这极质朴的问话里。试想一个长期流落在异乡的人,偶然听到一口浓重的乡音时,必然忍不住移船借问,哪里还会受世俗男女不相通问的拘束。也就在这迫不及待、不避嫌疑的纯真问句中,将“天涯沦落人”那种五年十年、千里万里、飘泊无定而乡心未泯的真情,一齐奔迸出来。本诗言外的意思极丰,张力甚强。后人竟解作“倚船卖笑”、“羞涩自媒”,都是把“艺术品”去当作“春宫图”看,简直是一种糟蹋。


王氏所举李献吉诗:“浩浩长江水,黄州若个边。岸回山一转,船到堞楼前。”由“长江”而缩小至“黄州”,由“黄州”而缩小至“山岸”,再由“山岸”而缩小至“堞楼”,是一首空间逐渐凝缩拢来的诗。空间收缩到最后,全诗的主题——船——就在堞楼前冒了出来。本诗在空间的凝聚手法上很成功,但比起崔颢的《长干行》,时间空间同时压缩,李诗的“风味”实在逊色多多。


清代佚名的《不敢居诗话》也曾举一些唐人五言诗,说它们“光焰射人,短章中有千百言之势”,亦即是时空压缩的佳例,如李频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岭外音书绝”是千里复万里外毫无音讯。“经冬复立春”是一年复一年,时序轮转,故乡像是思念中的轴心点,旋绕而不得回去,现在身负着如此时空压缩的张力,向那轴心点越移越近,越接近越胆怯紧张,以致乡人邻家附近有人走来,也不敢开口询问,全诗把时空全部压缩至轴心点附近,逼得这长年的游子近乎窒息了。


《不敢居诗话》又举卢纶的《塞下曲》: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细想本诗的确也有广大的时空压缩在内,当前庆贺凯旋的一刻,实有甚长奋战的历史在其中。威服夷狄,外羌来贺,由此一野幕而振动广大山川,由此一凯歌而安抚千万白骨,乃是集中了多少时空里的苦楚,才换来琼筵中甜蜜的一醉。只是时空压缩于无形,并不如《渡汉江》那样将时空的悠久铺叙得十分醒目。


为时空压缩另找一些恰切的例子,可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本诗就时间而言,只是一问一答的俄顷,然而师父采药去是“过去”的事,云踪不定,何时回来乃是“将来”的事,把过去与未来都压缩到“当前”的问答中,这是时间的压缩;就空间而言,对话的地点只在一棵松树下面,然而由采药的去路,引出了一座山,由一座山再引出了云雾迷漫高深莫测的无限丘壑。这样偌大的空间全都压缩在松树下童子的指划中,容积被压缩成如此小,张力之大,可以想见。


本诗除了在时空压缩的处理上极其成功外,用意遣字方面,也有独到的手法;去寻隐者,到了“松下问童子”似乎隐者马上可以遇着,而“言师采药去”便失望地遇不着了;到了“只在此山中”又好像有希望遇着,而“云深不知处”才知道是无法遇着了!这种似遇而不可遇的人,才和“隐者”的身份及生活情态相称。再则“松下”、“师童”、“山中”、“云深”等字面,用淡淡的笔,古雅的画,将山居幽邃出俗的情调,配合得很和谐。


再如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本诗就时间而言,“山中相送罢”是过去的事,“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未来的事,只有“掩柴扉”的片刻是眼前的事。就在这眼前的片刻中,压缩着过去的伤感与未来的期待。芳草明年将再绿,王孙明年却未必回来,所以这未来的时日,除了“明年”外,还包括了不能预测的长度。就空间而言,从“掩柴扉”的一角,望见了落日。山中除了望落日之外,所能望见的就是一片草地,期盼在望见春草再绿的时候,能一并再望见了你,所以在想象的空间中,落日、春草、王孙,期望能由远及近地排在视野里。可见全诗是将整个真实的与想象的立体空间、整个过去的与未来的漫长时间,都压缩在“掩柴扉”的片时片地中。


同时,春草明年再绿,是有定期的,王孙是否归来,却没有定期。“绿”字兼着动词的意味,似乎春草可以有意志要求重新“绿掉”,而人却未必能卜一定“归来”,看来人的命运还远不如草。再则为什么希望你明年回来,当然是因为寂寞,为什么寂寞?因为是住在山中。全诗的结尾与起首,回环相应,用意又蕴藉深藏,短短四句里,有着丰繁的头绪。


古人对五言绝句常讲究时空压缩的方法,明代第一文豪王世贞曾说:五言绝句,“妙在愈小而大”。又说:“一丈室中,置恒河沙诸天宝座,丈室不增,诸天不减。又一剎那定作六十小劫,须如是乃得。”(《艺苑卮言》卷一)王氏以《维摩经》作譬,好像很玄妙,其实这个譬喻就是现代诗人梦寐以求的时空压缩的原理。


 


【版权说明】本文原载《中国诗学》,由北京步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方)授权刊发。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黄永武扛鼎之作,风行台湾三十载,荣获台湾出版大奖“国家文艺奖”。这是一部讲论古典诗歌的顶级作品,它承继了中国诗学的真正传统,开创了中国诗歌欣赏的新境界,将现时的读者和古典诗歌连系起来。全书分为《思想篇》《设计篇》《考据篇》《鉴赏篇》共4册,欢迎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