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孙悟空不仅会降妖除魔,还是个心理医生

 Purefact 2016-10-18

  其实,悟空的本领,远不止于打怪降妖。他心思细腻,体贴他人,非常善于疏导心理问题,尤其能敏锐地抓住师父唐僧的心结。

  唐僧肉体凡胎,没有武艺,见识短浅,在穷凶险恶的西去路上,备受身心煎熬。常常疑神疑鬼,内心恐惧,总受思乡困扰,有时还做怪梦。在这个时候,孙悟空自然承担起开导师父、坚定师父信心的责任,某种意义上,他是取经团队中唐僧的“心理医生”。

  排解忧虑,鼓励师父乐观

  据《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载,唐僧师徒离开宝象国继续行进后,遇见一危山挡路。唐僧忧心忡忡地叮嘱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一路常遇妖魔,以致唐僧听闻一丝风吹草动,便极易诚惶诚恐。

  孙悟空赶忙安慰道:“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

  悟空这是在给唐僧一颗考验丸和一颗定心丸。一要经得起重重难关,要克服取经途中的艰险,只有经受住巨大的压力和危险的考验,才能成为“人上人”;二要心态稳健,有我这高徒陪伴左右,一路逢凶自也会轻松化吉。

  但唐僧还是难以摆脱恐惧忧虑,他沉默不语后又勒回马道:“我当年奉旨出长安,只忆西来拜佛颜。舍利国中金象彩,浮屠塔里玉毫斑。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逐逐烟波重叠叠,几时能够此身闲?”

  唐僧这是在抱怨,当年领旨取经,就是为了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参拜熠熠生辉的佛家圣地。而如今,历尽千山万水,穿过苍茫大地,却不知何时才能见到佛祖,取得真经。

  面对师父的西行心结,悟空又耐心循循善诱道:“父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

  悟空用最终的取经目标激励唐僧,取经完成之日便是大功告成之时,待到修成正果,身心自然无此烦恼,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唐僧闻言,终于“乐以忘忧”。

  知道师父所思所想,知道师父终极执念所在,悟空也有一颗七巧玲珑心。他用豁达的劝慰让发牢骚的唐僧心神安定,重新乐观起来。

  有的放矢,解开师父心结

  《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写道,唐僧举步出门小解,只见明月当天,叫:“徒弟。”行者、八戒,沙僧都出来侍立,以为师父有何吩咐。

  谁知,一心修道的唐僧,感怀这月清光皎洁、玉宇深沉,竟不禁对月怀归,信口拈来一首古风长篇。诗的最后一句是: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唐僧是在感叹,西行已久,西天之路仍是遥遥无期。究竟能否见到佛祖,他自己竟也犹疑不定了。

  这时候,又是悟空走上前来,说:“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我等若能温养二八,九九成功,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

  悟空娓娓宽慰,月亮是天象的表现,人们要顺时而动,修身养性,历经艰险,方能得到正果。唐僧“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

  悟空能从师父吟咏的诗歌中捕捉到思乡情感,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安慰,实为可贵。他粗中有细的一面,是深为唐僧所知且所依赖的。比如这一次,师父对他的心理疏导就很是满意,认为悟空确实能解决自己思乡心切的烦恼。

  笑谈哲理,消除师父恐惧

  如何在同中有异的故事情节中呈现人物形象、重塑人物形象,是《西游记》一个挑战,也是作者吴承恩一大才华毕现处。

  比如《西游记》第三十七回讲道,唐僧抱怨自己做了怪梦,心神不定。悟空对师父说:“心多梦多,似老孙一点真心,专要西方见佛,更无一个梦儿到我”。

  他抓住了师父怪梦的根源,那就是白天胡思乱想太多,夜里自然会有噩梦袭扰。于是悟空引导师父专心求佛,只想取经的使命,心无旁骛,才能气定神闲,精神放松。

  原著八十五回,师徒四人快到灵山时,又一次遇高山阻路。这一次,唐僧又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悟空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

  唐僧心中仍忐忑不安,他的唠叨习性此刻再现:“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煌,满身麻木,神思不安。”

  但悟空并没有像我们设想的一样不耐烦。这一次,他换了个方式劝慰师父,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密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

  悟空说:“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随后他继续解释:“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悟空希望,师父能时刻做到佛在心中,莫自寻恐惧。一切烦扰皆是源于自我内心的恐惧,心中安稳,自然无可畏惧。

  不过,唐僧表示,说到容易做到难,自己虽知道这四句,但是他认为,像其他千经万典一样,这只是让人修心用的。

  原来,唐僧一颗向善拜佛之心,也是参悟有限,定力尚待磨炼。

  悟空马上明白。聪慧如他,立刻就此打住话题:“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性,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

  他劝慰唐僧,只要心诚意真,执着坚持,终会善始善终。

  这番解释确实奏效,“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由此可见,孙悟空的功劳不仅在于降妖除魔,化斋借宿,保护师父生命安全和饮食起居,还在于为师父提供心理辅导,稳定师父心态,解开师父心结,保证“军心”始终在虔诚的取经之路上。

  (来源:凯风清韵 作者:鞠昆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