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距、景深、像素与清晰度之密切关系

 寒器 2016-10-19

 关于如何拍摄出高清晰度的照片来,这个话题我在相关的博文中已经多次提到过,但这个高清晰度如何来理解呢,确很少有文章把它与拍摄距离的远近挂起钩来。前面我曾经发表过三篇相关的文章,也仅间接地提到了一下,今天把它作为专题提出来,是为了使我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原来摄影还挺复杂的,并非随手一拍就能把照片拍清晰了。

今天的话题是建立在我前期所发表的三篇文章《№0048 八招搞定高清晰》、《№0056 关于扬长避短拍高清晰照片》和《№0381 与数码照片清晰度相关的几大因素》基础上就针对摄距来进行分析的。

照相机镜头“观察事物”与人的肉眼观察事物是非常相似的——都受到观察事物距离的“制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距离远近都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是,因为照相机镜头是机械产品,当焦距相对长(超长焦距)时,它能看清楚远距离物体的细节;当它相对短时能看清近距离物体的细节(微距摄影),在这一点上,我们人类是望尘莫及的。

所以照相机镜头在一定距离内它所“看到”和“看清”的事物与人类肉眼几乎是一样的。所谓“看清”,这里指的就是清晰度。我们对照相机镜头所拍摄的画面的清晰度如何去鉴定呢?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把拍摄的画面在计算机屏幕上放大到100%时,画面主体没有模糊圈(虚化现象)、不出现马赛克,就基本可以认定画面是清晰了,否则就是虚了——仅指画面主体,不包括前后景的虚化部分。下面是一组分别不同距离拍摄的照片(同为放大到100%)

摄距、景深、像素与清晰度之密切关系
摄距、景深、像素与清晰度之密切关系
摄距、景深、像素与清晰度之密切关系
那么,照相机所拍摄的画面究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算得上高清晰度呢?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拍摄距离的问题了。所谓的清晰度是指一个清晰度的范围——即景深的大小问题。大家都知道,微距摄影尽管能看清被摄体的细节,但也仅仅也一小部分,因为它的景深甚至不到1毫米,微距摄影如果拍摄立体物体,其真正的清晰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普通镜头的远摄画面,当把画面放大到100%时,画面上所看到的远距离物体实际上也是模模糊糊的,不可能非常清晰。因为除了受像素、镜头分辨率等因素影响外,还有拍摄时照相机的抖动因素等等,尤其在被摄体场面越大时,清晰度将会更低。即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浅,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范围越大,但景深越大未必清晰度就越高,因为清晰度是受有效景深范围和拍摄距离所制约的。

在谈及了在有效的拍摄距离和照相机镜头有效景深范围外,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拍摄人物,当人物的面部需要具有800万个像素点时才能达到真正的清晰,如果您的照相机即使具有1800万个像素点,但是当您所拍摄的人物的距离过远时,人物的面部就仅有可能占到所摄画面的1/3时,它的脸部有效范围内的实际有效像素点可能连600万个像素点都不到,此时当您把画面放大到100%时,画面肯定会出现虚化的现象。

举上面这些例子是要说明,拍摄出清晰的照片除了有效的拍摄距离、镜头的有效景深范围外,还有一个就是一定要充分利用数码照相机的有效像素,我们对任何所要拍摄的人物或物体,一定要控制好拍摄距离,这样在后期的PS处理过程中就能舍去二次(裁剪)构图。

[归纳]

保证画面清晰度的有效方法,要利用好各种不同焦距的镜头,以保证做到一次构图一次到位。

保证画面清晰度的有效方法,要始终让拍摄位置处于有效的拍摄距离范围内,以保证照相机镜头的有效景深范围得到充分发挥。

提高画面清晰度的有效方法,要充分利用照相机的最大有效像素,避免后期裁剪(二次构图——二次构图是不得已的笨办法)。

被摄体清晰度是受有效拍摄距离、景深有效范围和图像感应器有效像素严格制约的。

三者互补,缺一不可。

[相关博文]

№0048 八招搞定摄影作品高清晰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