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长期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河南建都,境内著名城市洛阳、开封、安阳,均在中国七大古都之列,其中洛阳市又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境内黄、洛、伊、瀍、涧、谷六水并流,山青水秀,风光迷人。300平方公里水面的黄河小浪底旅游风景区,千岛星布,波光潋滟,已成为领略黄河胜景的绝佳去处;在河洛盆地绵延无际的群山深处,依次分布着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人间仙境”白云山、“北国水乡”重渡沟、“北国第一洞”鸡冠洞、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黄河湿地等山水胜景,林林总总,美不胜收。洛河是洛阳的母亲河,“河图洛书”的优美传说,曹植脍炙人口的《洛神赋》,给洛河圣地平添了一种风雅与神韵。洛阳又因“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因而以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赢得了“河山控带,形胜甲于天下”的赞誉。早在汉魏隋唐之时,洛阳园林已著称于世,至宋代,洛阳名园林立,故又有“天下名园重洛阳”的褒扬。“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作为中国传统名花的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品格高洁,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风范,更是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蜚声寰宇。 数万年前,洛阳的先民们已在此繁衍生息,渔猎稼穑,创造着人类幼年时期的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揭开了新石器时代的帷幕,王湾、孙旗屯等200多处氏族部落遗址,证明了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伊洛河两岸及周山之麓,已是村落棋布,人口密集,生产相当发展的地区。其后,在历史的长河中,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西晋、隋、唐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96位皇帝在此执政,城市文明史5000多年,城市史4000多年,建都史15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的城市。而其中的二里头遗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方面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西周初期,中国第一个大公路网就以洛阳为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汉魏以降,洛阳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盛唐时,洛阳人口达百万以上,达官巨富,冠盖云集,四海宾朋,摩肩接踵,成为商旅辐凑、贸易发达和中外交往频繁的国际性都市。
厚重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目前,仅在市区: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近40万件,在全国地市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洛阳都城博物馆(周公庙) ,重现了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时序相连、沿洛河排列的昔日风采,彰显着“五都荟洛”的恢弘气势;洛阳民俗博物馆,是洛阳市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座民俗类专题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世界最大的一座以陈列历代典型墓葬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洛阳古代艺术馆(关林),拥有目前全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并展藏有东汉至民国时期的石刻精品1100余件;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则是一座以原址保护展示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的专题博物馆。因而,全市地面、地下文物,至今仍使人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还是在洛阳:河图洛书,开中华文明之先河,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根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源头与核心;仓颉造字,丰富了河洛大地绚丽的传说;千唐志斋,中国最大的唐代墓志碑林,与西安塔林东西相眺、媲美成趣;商城博物馆,建筑在商代遗址之上,是中国已发掘的城址中最早、最大和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址;拟山园,现存王铎碑刻90帖,为我国书帖艺术中的瑰宝。汉函谷关,控遏崤函孔道,见证了千年兵戈、历史沧桑;苍翠关林,凝聚着国人“忠、勇、仁、义”的传统理念,早已成为全国三大“关庙”之一。无独有偶,西周大贤姬旦因营建洛阳城居功至伟,并在辅佐成王时以“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殷切,赢得后世无尽地缅怀和推崇,从而使洛阳人祭祀周公的所在——洛阳周公庙,理所当然的成为全国三大“周公庙”之一。周公以营建洛阳、制礼作乐,改变了历史发展走向;关羽以传统伦理道德凝聚国人,流风被及今日。两位异代历史人物在洛阳的不期而遇,使得洛阳在物质文化遗存之外,更氤氲着一派浓厚的人文氛围。
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建树上,洛阳廓宇澄空,流芳至今。伏羲氏穷究天地变化,八卦产生于洛阳;孔子入周问礼乐,儒学创基于洛阳;东汉永平年间,佛教首先传入并发展于洛阳;魏晋之时,知识分子因躲避严酷的社会现实,玄学由此形成并发展于洛阳;北宋时,随着“二程”提出新的哲学命题,儒家经学新学派理学也自此渊源于洛阳。至于道教——这一最具中国本土色彩的宗教中的诸多理念,也以老子对人生的思索而发轫于洛阳。此后,佛教史上势力最大、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教派禅宗,在唐代形成于洛阳。北宋以降,在洛阳产生的洛学仍然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700余年间统治阶段的正统文化。古代的洛阳,曾是学术思想和历史著述的盛产地,班固《汉书》、许慎《说文解字》、陈寿《三国志》、张华《博物志》、司马光《资治通鉴》、欧阳修《新唐书》等历史、文化巨著成书于洛阳,更为洛阳增添了浓郁蕴籍的书卷之气。洛阳还是古代成语产生的集群地之一,与洛阳有关的成语有60多个,其中,闻鸡起舞、投笔从戎、马革裹尸、问鼎中原、运筹帷幄、立锥刺骨,防微杜渐、实事求是、深谋远虑、举案齐眉等等,无不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并深刻的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形成。此外,中国儒家典籍《白虎通义》定编于洛阳,中国最早的儒家刻经《熹平石经》镌刻于洛阳,中国第一部大型类书《皇览》汇编于洛阳等众多文化因子,也无不为洛阳增辉添彩。洛阳还拥有着河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所官办寺院——白马寺。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以其永恒的微笑,被称为世界上最令人震撼、最具艺术魅力的石刻艺术,享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白马寺在中国佛教界被称为“释源”,是中国佛教界和众多佛教信徒公认的“祖庭”。两个重量级文物单位结缘于洛阳,也奠定了洛阳在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在对中国古代科学、教育及其他发展的贡献中,洛阳龙骧虎步,当仁不让。科学技术领域中,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诞生于洛阳,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候风仪发明于洛阳,中国最早的排水管道发现于洛阳,中国最早的铸铜遗址发现于洛阳,中国最早的钢铁热处理技术使用于洛阳,马钧的龙骨水车研制成功于洛阳,僧一行最早测量子午线于洛阳,中国第一张完备的星象图、张衡的《灵宪图》产生于洛阳,世界上的类勾股定理(商高定理)最早形成于洛阳,邵雍的二进制最早提出于洛阳,刘徽的割圆术最早创立于洛阳,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最早成型于洛阳,华陀的麻醉剂最早发明和使用于洛阳,粮食加工工具水碓最早使用于洛阳,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始于洛阳,大运河南北连接枢纽于洛阳——这些,都为古老的洛阳披上了耀眼的色彩。教育文化领域方面,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守藏室,东周时出现在洛阳;汇聚全国优秀学子3万之众、拥有古代最大的国家图书馆并藏书7000余车,堪称中国古代最大、规模世界一流的学府——太学,东汉时兴办于洛阳;中国最早的文艺大学——鸿都门学,东汉时产生于洛阳;中国最早的中央学府——国子学,西晋时诞生于洛阳;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校——太医署,隋唐时建立于洛阳;开1100 多年书院教育历史的中国第一所书院——丽正书院,盛唐之时创始于洛阳。甚至,洛阳话在北宋之前一直都是全国使用的“普通话”,隋代的《切韵》、北宋的《广韵》,都证明了洛阳话在全国的地位;其间,能为“洛下书生咏”,则更是天下学子的骄傲。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洛阳是人中龙凤风云际会的天然舞台。春秋时,老子、孔子这两位思想文化的巨人相会于洛阳,奏响了一阕华夏文明的黄钟大吕,至今,“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犹煌煌在焉!盛唐时,“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激情相会于洛阳龙门道上,流传了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建安七子”、“三曹”父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流连洛滨,咏歌会友,莫不结缘于洛阳。左思《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纸贵”,传为美谈。从《诗经》始,在《周南》、《王风》中,中国的诗篇中便出现了洛阳的身影;而后,历代诗人咏赞洛阳的篇什汗牛充栋,又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其中,李白、杜甫、元结、白居易、韩愈、张说、刘希夷、贺知章、刘禹锡、王昌龄、欧阳修、司马光、邵雍等诗人描绘歌颂洛阳的名篇佳句更是不胜枚举。因为有着政治、文化、地理等天然优势,所以洛阳既是中国产生汉赋最多的城市,又是与唐代同时期世界上产生诗人最多、被诗作吟咏的最多的城市。同时,洛阳还是中国小说之祖虞初的诞生地,中国现存最早的七言歌行的起源地,以及中国最早的文学创作专论《文赋》和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论《典论·论文》的产生地。由于洛阳历代才子倍出,以致“洛阳才子”也成为使洛阳人感奋不已的固定成语。至于开国皇帝赵匡胤,政治家桑弘羊、赵普,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哲学家郭象,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教育家滕子京,名臣伊尹、种暠、庞参、长孙无忌、张说、武元衡、富弼、吕蒙正 、刘健,纵横家苏秦 ,经学家杜子春,文学家元结、独孤及、房千里、尹洙、姚燧、李绿园,诗人杜甫、李贺、元稹、贾至、祖咏、马异、王湾、陈与义、朱敦儒,名将贺若弼、韩擒虎、种师道、张钫,音乐家杜夔,画家郭忠恕、武宗元,书法家王铎,学者武亿,高僧玄奘,游侠剧孟,名商白圭、卜式等洛阳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业绩,又犹如一幅长卷,徐徐展视,面貌如生!而其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早已彪炳青史,更为后人传诵不已。 位于洛阳市区的孔子入周问礼碑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是中国姓氏的起源大省,而其中仅源于洛阳的姓氏就有180多个,这又使得洛阳成为中国姓氏群落共同的“郡望”。洛阳还是客家人的故乡,西晋“永嘉南渡”之后至今,遍布全球、人口已达8000万的客家人仍然不忘“根在河洛”。尤为值得纪念的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漫长过程中,洛阳曾在那个汉民族与鲜卑民族经年的战火岁月中,肩负过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这一风起云蒸的历史使命,从而使洛阳在历史的叙事中得以历久弥新! 周公庙里的“追本溯源,根在河洛”碑 在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洛阳总是适时而又责无旁贷的发挥着自己的“领军”作用: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于洛阳,中国文明社会的第一次战争“甘之战”发生于洛阳,中国最早的关隘设于洛阳,迎日本来朝、开中外交流史于洛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起源于洛阳,中国古代财政预算制度创设于洛阳,中国古代审计制度发祥于洛阳,世界上最早的书写工具毛笔诞生于洛阳,蔡邕飞白书、钟繇真书创立于洛阳,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和占隋唐时期全国储粮总数一半的含嘉仓设于洛阳,中华酒祖杜康酿造美酒于洛阳,中国旅店业最早出现于洛阳,中华宫灯创制于洛阳——凡此种种,又和其他历史史实一起,有力地证明着洛阳在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而八百诸侯讨伐无道、会盟于洛阳,汉高祖刘邦置酒南宫、论“三杰”于洛阳,日本遣唐使泛海乘槎、求学于洛阳等千古佳话,也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历史,就是这样有情有意地把它的痕迹千丝万缕地与洛阳紧紧联结在一起,让洛阳成为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动人话题。 因此,所有关于洛阳的这些历史佳话,又都在丰富着河洛文化的内涵,浇铸着河洛大地的底蕴,激励着河洛儿女的精神,并使今天的洛阳人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以更为开放的胸襟走向明天。 由此可见,洛阳的历史与中国古代文明史息息相关,须臾不曾稍去;而河南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也时时有洛阳参与其中的身影。目前,古城洛阳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71处、其它重要文化遗存400余处。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著名诗句,早已生动地概括了古都洛阳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因而,“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称誉之于洛阳,可谓当之无愧。 |
|
来自: 昵称37293351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