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泊莫如陶渊明

 jishiaimin 2016-10-20
读过《五柳先生传》的人应该都知道那就是作者陶渊明自己的自传,很短的篇幅,却生动的展现了一个有着高洁志趣和独立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叛逆性封建时代淡泊名利知识分子的形象。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开国名臣,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都做过一方太守,可以说,祖辈的业绩和名望曾经显赫卓越。可遗憾的是,陶渊明8岁那年,父亲英年早逝,寡母为东晋名士孟嘉之女,四年后也病逝。家道自父辈起逐渐衰退,从少年时代开始,陶渊明的生活就陷入困境,只好寄居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孟嘉家中藏书很多,为年少的陶渊明创造了很好的读书环境。他在那个期间获得了很多知识,不但读了当时士大夫必读的书籍,还接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等。在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影响下,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由于两种思想的同时存在和主导,所以他以后在冰火两极的慨然出仕和淡泊归隐中能进退自如安然若素  
公元393年,28岁的陶渊明怀着挽国势以及重振家风的美好愿望正式踏上仕途,去江州祭酒。有诗为证:“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翥。”由此可见,青年的陶渊明是如何迫切的希翼能走上理想的仕途,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的。可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东晋后期,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日益尖锐,可以说,美好的意图济苍生的愿望在萌芽之际,除了狠狠地被扼杀在封建主力的的摇篮中,别无他法。门阀观念的板结和顽固,官场的黑暗和阴险,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冲突,让陶渊明感到个人力量显得那样薄弱。于是,相应的,萌生了“解绶归田”想法,并不久付诸现实. 
 可以说,在陶渊明日后五次出仕皆不利而退的境况中,其实是儒家和道家一开始不和谐的冲突。传统儒家的进步进取因素和道家冲淡自然永远不可能同时实现。所以,陶渊明在官场沉浮翻滚几次,经历了种种不堪,思想上日趋成熟,最终选择全身而退独善其身是正确的。以他那样不随波逐流不逢迎变通的性格,在勾心斗角污龊黑暗的官场很难继续生存下去。可以说,他在辞去彭泽县令时就有了退隐田园的想法。“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篇脍炙人口的《归去来辞》无异
于他对官场的诀别书。通篇言辞深切,没一丝一毫留恋,对曾经宦海浮沉放逐的深刻自责和对此刻及时觉醒的欢欣,都深深地蕴藏在字里行间。那种急切的想抛离尘杂,返归自然的心态一览无余.就文学造诣来说,陶渊明离开官场退隐田园是正确的,因为那些读来让人口齿余香的作品大多作于后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陶渊明《饮酒》组诗中最著名的一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权力争夺相互勾结和奔走钻营,诗人的心纯净而淡远。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境界千百年来醉了多少读书人啊!
 “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逍遥至西荆……怀役不遑寐,中宵上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对仕途彻底的厌恶之心和对田园与生俱来的皈依情结,42岁那年,陶渊明彻底和经济仕途断绝。从此“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但他直至晚年也并没放弃正统的家族儒家文化,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在《读山海经》的组诗中,通过对神话人物夸父、精卫、刑天等形象不甘淫威压迫,拼命反抗的精神高度赞扬和歌颂,来表达自己其实心存刚毅,致死也不改初衷的悲愤不屈之情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关于陶渊明三番五次的入世与出世及最后的彻隐,后世皆争议不休。窃以为,也就是当时严酷的现实所迫,包括自己真性情的主观控制。不同于那些沽名钓誉的假隐之辈,他是真隐。隐其身,隐其文才但留其精气神。因为他的安然归隐,就是对当时黑暗官场政治的一种反抗,一种背离和深痛恶极。后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更让人看到陶渊明的清高和铮铮的骨气。
以现代经济价值和个人效应价值来说,陶渊明其实也就百无一用之书生。官场不趋炎附势倒还能博得喝彩连连,可归隐田园却不是侍耕能手让人叹息。因为出生书香,没稼穑经验,一家人一直过得很贫困。在他44那年,一场大火将茅草屋和有限的家当烧得干干净净,雪上加霜,从此他们一家生活更是艰难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极其贫苦的生活让诗人对原始生活那种友好无争,衣食自给,没现实的压迫和纷扰的简单怡然的美好情景充满憧憬。所以后来有了名篇《桃花源记》。
 反观中国一千年的封建王朝的历史,陶渊明的淡泊名利的气节确实是独一无二的,以至于后来受到了很多名家的敬仰和崇拜乃至效仿。孟浩然、李白、欧阳修、苏轼、白居易等都盛赞之。尤其白居易赞其品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苏轼评说其诗作: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余以为千言万语皆假词,独白公与苏公之语妙绝。细品此两句,千载之下,仍然令人怀想。
那么为什么陶渊明会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总结起来有五:
首先,陶渊明保持了固穷守节的生存境界。他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中云:“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清楚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固穷守节的思想,并在自己的人生中彻底保持。他后期归隐,物质生活方面时好时坏。如“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这是他物质上较丰盈时。但大部分时间较为贫乏陶渊明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云:“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他所忧虑的是道不行,而不是富贵荣华,这是他能够心平气和保持“固穷”之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能够做到“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赠羊长史》)“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拟古》其五)。最终“竟抱固穷节”(《饮酒》其十六)。
其次,陶渊明实践了淡泊名利的事功思想,把秦汉以来的淡泊事功的精神推向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度。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动荡、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他对当时的政治保持着清醒认知,决然不为名利而丧性损身。他在《咏贫士》中云:“好爵吾不索,厚馈吾不酬。”《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体现了他对生前之名利的淡泊。对身后之名,他也视若浮尘。他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云:“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和刘柴桑》云:“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从他四仕四辞,最终决然归隐,都自然而忠实地实践了这一淡泊名利思想。
第三,陶渊明通达生死的生命哲学。东晋南北朝战争频繁,权力斗争异常激烈,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陶渊明对待死亡是比较达观的。他的《挽歌诗》其一云:“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形影神》云:“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正确地认识到生与死的必然性。陶渊明不信道教的长生,也不信佛教的生死轮回。这种思想在他的《形影神并序》中表达得很清楚。他的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述及他临终时“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平静安详的面对死亡;还叮嘱家属“省讣却膊,轻哀薄敛。遭壤以穿,旋葬而窆。”与中国传统的厚葬之风形成鲜明对比。真正做到了“视死如归,临凶若吉。”(《陶征士诔》)充分说明了陶渊明对中国传统儒释道诸种思想精神有选择的扬弃。宋代叶梦得在其《玉涧杂书》称赞他说:“此公天资超迈,真能达生而遗世,不但诗人之辞,使其闻道而达一关,则其言岂止如斯而已乎第四,陶渊明返本归原,充分享受回归自然的本真状态。陶诗中有约100首涉及到自然景象的描绘。其中经典的名篇如《和郭主簿》,《归园田居》,《饮酒》等。这类诗歌中,又以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如《归园田居》其一描写田园风景,作者展示了一处生机勃勃的园林村居。南野新垦田畴的背景映衬下,简陋而有序的草屋,虽无雕梁画栋的堂皇富丽,却有榆柳屋后的葱茏,还有桃李堂前的竞芳;草屋与树木和谐布局,素淡与绚烂交掩成趣;农村那种没有战火硝烟,没有尘世纷扰,没有曲意逢迎,没有尔虞我诈的生活;远人村、墟里烟、深巷狗吠、树巅鸡鸣,其乐融融,一派宁静、安详、快乐之景。这正是作者返本归原,回归自然的生命本真状态,并充分欣赏和享受着这种状态,实现了本我即自然。
第五,陶渊明身上体现了一种亲善社会的仁者情怀。他不仅特别亲爱自己的母亲、妻子、弟妹、子女,对友谊也极为珍视。他辞官归隐之后,江州从刺史到僚属的许多官吏,都前来拜访,彼此之间多有唱和。如《与殷晋安别》:“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表达了对殷景仁一见倾心志趣相向的赤诚之谊。陶渊明对与他交往的下层文人和村居农夫,亦情同手足。如《移居》其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更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陶渊明与农民之间的交往,其情朴素而真切。如“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的人生范式,对他今天的景仰者来说宛若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但他的人生内涵具有极强的超越性。所以,学习陶渊明淡泊名利,“和谐栖居”的人生内涵,对当今人类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