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最近在教《滕王阁序》,此文算是人教版高中文言文中最难的一篇了。注释奇多,是课文的四五倍,典故层出不穷,生僻字“俯拾即是”,情感复杂,但艺术价值极高,讲起来很难、很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未达到预期目的,这促使我思考,如何才能高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 教学要有成效,不需要搞什么花招,无外乎把“预习-听课-复习”三个环节落实好。 一、如何抓好课前预习? 以前上文言文,为了督促学生落实好预习,我经常做《导学案》,分“作家作品”、“创作背景”、“字音字形”、“字词梳理”、“重点句子翻译”、“文言知识梳理”和“课文探究”六大板块,层层递进。 这种方法的优点: 1、规范,有调理,按部就班,教学好操作。 2、便于学生落实预习,准备上哪课,事先发给学生做就行。 3、知识总结条分缕析,事先就打印好课内或课外的例句,学生只用进行解释,课堂上查缺补漏,笔记量不大,效率较高。 但也有很多缺点: 1、排版极费时间。高中文言文都非常长,重点字词多,制作学案非常繁琐,还要排版美观。因为《滕王阁序》要解释的字词出奇的多,所以我心有余悸,没做学案。如果每篇文言文都要做学案,可持续发展性不强。一种能长期坚持的事情,须是简易的,孔子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这种方式教师太辛苦,估计能坚持的没几个。 2、虽然落实了重点字词,却弱化了学生对全文意义的理解。因为学案是把重点字词和句子挑出来解释,全文没附上去,在讲的时候是就字词讲字词,妨碍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当然有一个弥补方法,就是讲课时用PPT,打上全文,突出重点字词,配以动画,挨个解释。但这对PPT的要求有点高,也需要花大功夫来做,可持续性也不强。 3、学案保管不方便。学案陆续发下去,积累多了就需要收管,丢三落四的同学则容易遗失,上课找半天找不到,影响学习效果。我的措施是让学生准备好专门的文件袋,定期检查。当然,这比较麻烦。 传统的预习方法是在笔记本上做抄写并翻译。粗放的老师让学生抄原文,相应做翻译;细致一点的老师要求再写上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注释;更细致的老师——我见过的,除在笔记本上注音、注释、翻译外,还让学生在课本上批注,每行至少8个字——规定十分严格。对于第一种,我试行过,学生往往机械地照着参考书抄翻译,很少真正自己翻译,听课时两眼茫然,跟没预习过一样。后来要求学生连注释抄上,效果稍好一点,但是很多同学没有落实到位——这是我督促的问题。对于第三种,我见过科任老师专门课间检查课本,批注不达标的收拾一番。某种程度讲,此法比做导学案更费神,虽是课间检查,但是颇为琐碎,而且还要对落实不到位的进行惩罚,容易激起学生反感;何况一个课间必然检查不完,下一个课间还要接着检查,疲于奔命。 对比实践下来,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原文、写注释、做翻译是最好的一种方法。首先,教师省心,可持续发展。其次,就算学生都是抄的,注释、翻译两道工序做下来,只要认真完成,再笨的也会记得很多。 但教师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上正课之前就要让学生先预习。 2、批阅时要多留心注释,有的学生偷奸耍滑,会省去很多注释不写。 3、每次布置的预习量不要太大,下次课要讲哪些内容就让他们先预习哪些内容。 4、让学生提前把原文完整地抄在笔记本上,中间空三至四行。 这是具有教学预见性和保障性的一个措施。俗话说“计划不如变化”,很多时候预习跟不上教学,运用此法,即使学生没有预习,上课也可以边讲边让学生在笔记本所抄原文下的空格处做批注。课文行间距很小,如果事先没有上述保障措施,很多同学一看没空间,懒得动手,上下来效果很差;再者,即使在文中批注了,因为空间小,也很纷繁杂乱。 二、如何高效上课? 实践表明,以下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 1、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以学生多重感官刺激。 研究表明,人在学习过程中调用的器官越多对知识的记忆越深。比如,朗读比默读效果好,因为默读只是单纯的视觉刺激,而朗读是视觉听觉双重刺激。传统的文言教学是“照本宣科”,通过听觉刺激强化学生记忆,力量比较单一。做PPT,把重点字词注解和翻译打上去,还可以配以小视频、图画或音乐,综合调动感官,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兴趣。当然,这很费时间,需要教师精心准备。上课时,PPT不要闪得太快——为什么很多老师一开始热衷PPT教学后来又回归传统了?因为PPT“刷”地一下过了,精是精彩,却不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多少印象,宁愿自己写也不愿再用PPT。所以在PPT教学时要把握好节奏,不要赶,耐心地等学生查缺补漏做笔记;重要的知识,即使PPT上有,也再在黑板上写一遍,很多学生跟磨一样,推一推转一转,你写了他才会跟着写。
2、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上文言文的一大难题就是枯燥,提不起学生兴趣,再专注的学生,听个二十多分钟也会掉线,所以很考验老师的语言艺术。老师一方面要有激情,一方面要适当幽默,幽默是课堂的润滑剂,可以活跃气氛,增进师生关系。或许你说,都是枯燥的知识,怎么幽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能自己细心琢磨了。另外,幽默之余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比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滕王阁序》等等文章,很多地方都“有料可爆”,讲讲历史故事或典故,可以吸引学生。无论什么课,都要上得有声有色点,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这门课,才会跟着你走。 3、狠抓基础,稳扎稳打。在高考指挥棒下,掌握文言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目的,所以狠抓基础尤为重要。 基础抓不好,对文章思想感情或艺术分析得再精彩也是枉然。课文下面都有细致的注释,学生自己可以看懂,那老师干嘛还讲呢?所以我曾经让学生上课时自己看,我只进行抽查,更多的时间用来分析思想感情等。此法进度颇快,运转如飞,一对比,其他班(包括实验班)慢得像蜗牛,颇有点自鸣得意。有空便去听实验班的课,发现老师还在带着学生逐字逐句翻译,觉得太落后了。但一考下试来,“高级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一塌糊涂!出不了成绩,任你课上得再有艺术,学生也一下子就把你看扁了。所以还是要抓实在点,摒弃浮华。毕竟生源质量高的学校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学校而言,学生自觉性不高,他自己看得懂,却不去看,或者似看非看,似懂非懂,上课再带着逐字逐句翻译很有必要。实验班尚且如此,普通班更不用说了!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的前十分钟复习上次课所学知识,看课文注释,巩固基础,老师再进行提问,鞭策学生。上课时要随时关注学生听课状态,多进行督促,检查笔记、提问抽查等等,宁愿慢一点,也不要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走形式。知识没有融入学生脑海,所有教学都是无用功。 三、如何布置课后作业? 1、注意梯度和层次,循序渐进。在课文梳理尚未完成时,布置的作业以预习下次课的内容为主。预习全部完成后,让学生做教辅上的练习,文言文的练习一般包括基础积累、课文探究、随堂检测和课外拓展几大板块,层层递进。基础积累的练习尤为重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些题目在课文预习完之后就要首先解决,然后再根据教辅题目设置,依次推进。 2、把握好“量”和“度”。作业并非越多越好,太多,学生没时间做,就只好去抄,或者乱做一通,老师无异于“逼良为娼”。即是有学生认真地完成了语文作业,其他作业也没法好好完成,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适量的题,学生有时间认真完成,效果更好;即是少数同学没法完成,老师进行处理时也理直气壮。作业也不是越难越好,所布置题目的难度要跟学生的水平契合,在生源中等的学校,能把课内知识落实好就很不错了,较难的课外文言阅读延伸没必要做多少。另外,老师一定要有这种意识,如果作业太多、太难,学生会逆反,一旦有情绪,以后教学工作就难出成效了,你越用力越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像呵护幼苗一样呵护学生对本学科的热爱之心。 3、督促背书。中学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99%是文言文。古诗词等,让学生全部背。散文,挑重点让学生背,没必要全篇背,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哪个地方都记忆不深,何况也没那么多时间来背。要抓住中心抓关键,如《鸿门宴》,让学生把“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和“大行不顾细谨,大力不辞小让”等名句熟烂于心就行。至于如何把背诵高效落实下去,又是个专门的话题了。
4、适时检测。上完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后,可以进行检测,督促学生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试题以检测基础知识和背诵为主。检测一定要正式,做完给学生批改,打出分数并张贴,然后进行讲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视,才会查缺补漏。 以上是笔者从事文言文教学的心得,供各位同仁参考。 作者:许三多 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四中学语文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