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听日历 |10月20日借箸代筹 历史上那些关于筷子的事儿

 醉里且笑 2016-10-21

成语详解丨借箸代筹  

读音:jiè zhù dài chóu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释义:箸:筷子;筹:过去用以计算的工具,引伸为策划。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来指比划当前的形势。后比喻从旁为人出主意,计划事情。


字里字外
历史上那些关于筷子的事儿
当年刘邦与项羽相持不下,有个叫郦食其的儒生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分封战国时期六国的后代。刘邦举棋不定,趁吃饭时,询问张良这个主意如何,张良立即表示坚决反对,从刘邦的食案上抓过一把筷子说:“请让我以这把筷子来为大王筹划。”接着条分缕析,从八个方面力驳这种主张的危害,每提出一个理由,都摆出一根筷子。
 
这就是“借箸(即筷子)代筹”这个典故的由来。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收回成命,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的出现,成就了两汉四百年的统一大业。

张良为啥用筷子运筹帷幄呢?原来筷子和古代的计拿工具算筹长得很像。要是放在今天,张良肯定是拿出电脑,播放八张PPT.....

 这席对话为后来汉王朝的统治提供了策略基础,张良助刘邦终得天下,后被封为留侯。后人有诗曰:“留侯预为汉室谋,借箸代筹四百年。” 

刘基,字伯温,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重要的谋士。

他第一次拜见朱元璋时,朱元璋以“筷子”为题命他当场做诗。他不假思索地随口而出:“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朱元璋皱着眉头道:“秀才气味。”他接着又吟出两句:“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

刘基初见将朱元璋,便将其比作刘邦,自比张良。

能够“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的还有刘基

之后,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的他也果真成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事业的肱骨之臣: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兴建都城南京,提议国号为 “大明”,参与制定新王朝的最初法律,为《大明律》奠定基础,主持制定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卫所制……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张良字)也。”

张良和刘基两位开国元勋的最终命运却大相径庭。

张良不留恋权位,帮刘邦建立大汉江山后谢绝了“自择齐三万户”的封赏,过着隐居的生活,躲过了刘邦之后对功臣的杀戮。

而刘基信奉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之时,也树敌不少。晚年,朱元璋对他十分冷落,一句“你也一把年纪了,不如回家陪老婆孩子”,被迫告老还乡。死时也无人问津。

当谋士当臣子,如果不想落得连苦劳都被人忽视,搞清楚状况,明白自己真正能做什么,最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