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总体规划(2010-2020)
1/73页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四川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响应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协调和管理市域城乡空间发展,促进南充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家相关法规以及南充市的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 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5、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建规[1998]16号)》 6、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7、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8、《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9、《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10、《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11、《南充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2、南充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5) 13、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14、其他相关基础资料 第三条 规划期限 近期:2010—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第四条 规划范围 1、市域 包括顺庆区、嘉陵区、高坪区、阆中市和南部、仪陇、西充、营山、蓬安5县,总面积12479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规划区 范围包括市辖顺庆、嘉陵区、高坪三区及考虑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大型基础设施布局的乡镇控制范围。包括:顺庆区、嘉陵区和高坪区三区及共兴镇、金台镇、潆溪镇、搬罾镇、荆溪镇、小龙镇、龙门镇、螺溪镇、青莲镇、老君镇、都京镇、永安镇、阙家镇、青居镇、石圭镇、西兴镇、文峰镇、曲水镇、李渡镇19镇,凤凰乡、青松乡、走马乡、喻家乡、浸水乡、溪头乡、新场乡、新复乡、石楼乡、花园乡、木老乡、河西乡、移山乡13乡。面积共计978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四区”划定。 3、中心城区 指规划城市建成区范围。远期由规划的城市外环绕城高速公路围合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及河西、李渡工业用地组成。主要包括“拥江主城区“”北部新城“和”南部产业新城”等城市建设用地。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为150平方公里。 第五条 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其中规划文本是对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的法律文件;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同时作用,具有法律效力。 第六条 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下划线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 2/73页 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七条 本规划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审批,由南充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南充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按照本规划进行规划管理。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八条 区域协调战略 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产业布局的要求,加强区域协作,特别是强化与成渝经济区内城市的协调。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产业衔接,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协同力度,构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要素互补、产业互动的良性机制,加快成渝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确立南充作为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第九条 总体目标 以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形成“四中心两枢纽”。即成渝经济区北部区域的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卫中心、金融中心、交通通信枢纽。 第十条 城市发展目标 结合南充城市发展的新条件和新机遇,规划期内把南充城市建设成为: 1、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 2、现代产业城市; 3、嘉陵江畔山水城市; 第十一条 城市发展策略 1、现代产业城市发展策略:切入南充跨越式发展的重点 通过扩大南充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关联性、引领成渝经济区北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和培育战略性现代产业,构建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2、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策略:强化无可争议的区域中心 (1)大力发展中心城区商务商贸、文化教育、旅游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中心职能。 (2)制定有利于集聚的政策措施,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增强城市的吸引辐射作用。 3、山水城市发展策略:提升特色、优化环境 (1)全面提升城市特色。 (2)优化城市山水环境。 第三章 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第四章 第十二条 区域产业协调 积极构建与成都、重庆的水平和垂直双向分工协作体系,在区域分工和 协作中,找准自身发展方向。将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配套协作,在汽车和装备 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医药产业、商贸物流、金融 服务和旅游产业等方面展开协作。 第十三条 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构建以石油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 为支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十四条 阶段性目标 1、近期目标(2015年) (1)经济总量目标 3/73页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900亿元。 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幅 度。 (2)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建立 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15年一、二、三 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5:50:35,加快城市化进程。 (3)人口及就业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左右,2015年人口规模为760万人;人口 城镇化水平达到47%;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控制在4.5%以内。 2、远期目标(2020年) 抓住国家加快对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 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将南充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 2015-2020年,初步经济增长速度预测10%左右,2020年南充市地区生 产总值为3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2:56:32。 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控制在4%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 增长8.5%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 第五章 表1 2010-2020年南充市主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015年 2020年 指标 单位 2010年实际值 年均增长率年均增长率绝对值 绝对值 (%) (%) GDP 亿元 827.8 1900 15.0 3000 10.0 人均GDP 元 13200 27000 14.6 39113 9.0 24.5:48.4:产业结构 15:50:35 12:56:32 27.1 财政一般预算亿元 32.3 80.4 20.0 176 17 收入 社会消费品零亿元 331.87 700 16.0 1347 14 售总额 城镇居民收入 元 12638 25000 14.5 42000 11 农民人均纯收元 4814 10000 15.0 17600 12 入 城乡收入比 2.62 2.55 ---- 2.45 ---- 第六章 第十五条 产业发展思路 巩固与加强第一产业,强化与壮大第二产业,繁荣与提升第三产业,加 快构筑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4/73页 1、第一产业:巩固加强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扩张基地、创新机制、延伸链条、做强品牌、提升水平”的思路,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和区域平衡的前提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水平。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粮油基地、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中西部优质蚕茧基地、中国甜橙基地、优质蔬菜基地和速丰林基地。 2、第二产业:强化壮大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以“特色+绿色”为发展方向,全力打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五大产业集群建设,构建起与城市功能相适应、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先进工业强市。 3、第三产业:繁荣与提升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教育文化、旅游、会展、金融、信息等各项现代服务业。逐步构筑起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提升中心城市服务能力和战略地位,支撑区域中心服务职能,把南充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区域性第三产业发展中心。 第十六条 产业发展策略 重构一、二、三产业链接关系,以产业耦合共生理念推动南充市一产与二产、一产与三产、二产与三产的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互促发展,形成整体效应和集群配套效应,从而提高南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1、“一二耦合”: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饮料制造业,推动一产的二产化发展。 2、“一三耦合”: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推动一产的三产化发展。 3、“二三耦合”:依托特色工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化。依托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生产服务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推动,把石油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和汽车汽配、纺织服装和轻工食品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推动南充的经济活动由以生产为中心逐渐转向以生产和服务并重,增强南充的集聚性和整合性。 4、“区域耦合”:在迅速改善对外交通条件的基础上,促进商贸业、物流业、职业教育业从地方性走向区域性,通过抢占区域性服务业的高地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创造基础条件。 5、“产业与城镇耦合”:坚持两化联动推进,即 “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以城镇化承载工业化”,实现两化良性互动,城乡统筹发展。积极发劳 5/73页 |
|
来自: 昵称35720610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