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希望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苦于找不到科学的方法。因此陷入“父母焦虑—>训斥打骂—>孩子成绩下滑—>父母更加焦虑”的死循环。要解开这样的死结,父母应摈弃说教和打骂,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保护孩子自尊的同时,对孩子进行更科学和有效引导。 作者:饶炜莹 Vivien Yiu,宾夕法尼亚大学儿童发展博士生,美国加州早期教育教师认证。 本文来源:公众号“新新家长”(ID:xinxinjiazhang)。“孩子教育”获授权转载。 一份2012年的PISA国际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上海的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之学习能力方面排名世界第一。而美国学生的平均水平在世界排名20以后。然而,在“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中,三分之一的美国妈妈表示对孩子的成绩感到“非常满意”,而只有10%的中国家长表示“非常满意”。孩子的学习给中国家长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不言而喻。 如何改变亲子关系,真正有效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呢?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介绍几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延长沉默时间什么是沉默时间?沉默时间分两类:第一类指的是家长抛出问题后,等待孩子回答的时间。第二类指的是孩子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稍作停顿的留白时间。 举个例子:妈妈问孩子:你觉得这道数学题应该怎么解? 【第一类沉默时间】 孩子:先用加法…(思考中) 【第二类沉默时间】 孩子:5+7=12!
教育心理学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两种沉默时间平均只有一秒,甚至更短!也就是说,当父母抛出一个问题后,一般只给孩子提供1秒的时间去思考和回答。如果孩子没有回应,父母往往就会急切地重复问题。当孩子回答到一半,还处于思考的状态时,很多时候父母就会急于插话,打断了孩子的思绪。 神奇的是,研究发现,如果父母能把沉默时间延长到3秒以上,孩子的回答不仅更丰富,而且逻辑思维也会更清楚、提出的问题会更多,回答“我不知道”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当父母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孩子思考,孩子会更有交流的欲望。一个体验了3秒沉默时间的五年级孩子说:“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不仅仅是在回答问题,我能感受到我的想法是被重视的。”很显然,延长沉默时间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你不妨试试,下次和孩子一起读书或者进行讨论时,拿手机把过程录制下来,自己回放一下,你的沉默时间能延迟到3秒以上吗?你是不是还没等到3秒的时候,就重复了问题,或者打断了孩子的回答? 二、教会孩子思考时转移目光父母通常会和孩子强调,和别人聊天或者回答别人问题时,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以示尊重。可是,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于5岁或者更大的孩子来说,教会他们在思考一些有难度的阅读理解和数学题时不要盯着提问者看,孩子回答的正确率反而提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孩子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到两种能力:第一种是解决问题所要用到的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分析问题,语言理解等),第二种是监控周围环境中不相关信息的能力。我们可以把这两种能力理解成一个跷跷板,如果第一种能力上升了,那么第二种能力肯定就下降了。也就是说,如果强求孩子看着提问者的眼睛进行回答,这要求孩子运用第二种能力去处理提问者的脸部传达的很多不相关信息,因此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大大降低了。
下一次面对面指导孩子作业时,如果孩子遇到一个有难度的问题,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思考答案的时候,目光可以从我脸上移开或者闭上眼睛。你如果不知道答案也没有关系,我希望你尽你最大的努力就好。”其实,目光转移这个小技巧对成人也非常有用! 三、强行插手帮助孩子,是害了孩子设想以下一个场景:两个小男孩儿在做同一套数学题,这时候老师走到他们身边,看了看第一个小男孩儿的卷子,没说什么,又看了看第二个小男孩儿的卷子,然后给了第二个小男孩儿一个提示。半个小时后,两个孩子交卷了,都得了80分。你觉得哪个小男孩儿的能力更强?两个小男孩儿又分别会如何评价自己的能力? 教育心理研究发现,虽然两个学生的最终成绩持平,但人们通常会认为第一个小男孩儿的能力比较强。毕竟从老师或者家长的角度来看,一般都会给能力更差的学生更多的辅导。很多时候,孩子作业做得好好的,根本就没说:“这题我不会,你能帮帮我吗?”,家长在旁边还是会插手。家长们的这种“主动帮忙”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研究发现,五岁左右开始,孩子会觉得家长主动来帮我,肯定说明我笨、能力不够。年龄再大一点的孩子甚至会因此感到自卑和焦虑,并且觉得自己将来更难成功。 这就说明,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有些善意的帮助的行为其实传递给孩子的是“你不行”的心理暗示。在一开始的案例中,老师的“主动帮忙”虽然是出于好心,但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反映了老师对学生能力的怀疑。孩子会想,为什么老师看了我同学的卷子,没说什么,但是却反过来帮我呢?肯定是因为我比其他人笨、更需要帮助。而事实可能是这个孩子根本就不需要老师的指导也能自己顺利完成答题。
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足够的信任,提供给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和空间。你可以和孩子说:“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完成作业。如果碰到不会回答的问题,可以寻求我的帮助,我们再来一起讨论,好吗?” 四、把考前焦虑写下来,可以提高成绩很多孩子都有过考试发挥失常的经历。家长们也纷纷表示困惑:明明孩子考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足,为什么好几次考试都没发挥好?遇到中考、高考怎么办? 我们要先了解考试发挥失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人的记忆系统中,“工作记忆”负责储存和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孩子在进行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时候都要使用到“工作记忆”。但是“工作记忆”的储存空间是有限的。如果孩子在考试的过程中压力太大,他就会产生一连串的想法:“如果考不好怎么办?这次考试排名下滑的话,老师和爸爸妈妈会怎么想?我要是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怎么办?”这些由于焦虑而产生的无效信息会霸占“工作记忆”的资源,大大地降低了“工作记忆”的效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考试焦虑会让孩子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有效思考。 那么家长能如何帮助孩子缓解考试焦虑呢?有一个非常简单并且有效的方法:教会孩子在考前十分钟把他的考试焦虑写下来。这是什么道理呢?让孩子把他们的焦虑写下来,其实是提供给他们一个机会去处理这些负面的信息。这样一来,这些负面信息就不会在考试过程中霸占“工作记忆”的资源了。研究表明这个技巧对于本身性格就比较容易焦虑的孩子特别有效,而且针对重量级的考试(中考高考)作用会更明显。
可以按照“我担心…”的格式,教会孩子把自己的考试焦虑写下来。比如“我担心我这次考试名次会下滑”,“我担心我考不好的话,爸爸妈妈会责备我”,“我担心我会因为粗心而被扣分”,等等。鼓励孩子在考前的十分钟进行这样的写作,借此调整自己的考试状态。 现代中国,亲子之间的冲突很大一部分是围绕孩子的学习而产生。新时代的父母希望和孩子做朋友,并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但却找不到科学的方法,父母焦虑—>训斥打骂—>孩子成绩下滑—>父母更加焦虑。大多家庭的家庭教育便陷入了这样一个死循环。要解开这样的死结,现代父母应将可能地摈弃传统的说教和打骂,更多地关注和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保护孩子的自尊和正向情绪,从而对孩子达到更加科学、正面和有效引导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