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有拉面,岐山有臊子面,北京有炸酱面,山西有刀削面,四川有担担面...... 每一种面都是一片区域生活人们的特有的生活记忆 上海人吃面的文化积累了上百年,已经吃出了其中的韵味 对于上海本地人或者在上海生活过的人来说,最令人垂涎的不是什么山珍海味 而是一碗上不了台面的阳春面 外地人来到也许会对这种面表达不屑 不就是一碗清汤面嘛 可对于从小生长在上海的人来说一碗就是 魂 牵 梦 绕 一位老爷叔告诉我们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阴历十月为小阳春再加上以前一碗面卖十文钱(都跑到古代了?)所以渐渐地才叫了这个名字 爷叔小时候,世道不太平,每家每户生活都比较贫困,没有油水 享受不得唯独开心的就是家里面偶尔做了的那几碗阳春面 讲究不是因为考究,而是要生活 一捧细面条 一撮切碎的葱小段 一撇猪油 汤汁清澈见底除了盐和酱油是没有辅料的 所以汤头成为了判断一碗好面成功与否的标志 将鸡骨或者猪骨放入清水中熬制高汤炖的时间要久一些叔爷讲汤做出来要清而不油,味要鲜而食后口不干 紧接着便是熬猪油一定要是猪油哦,那令人魂牵梦绕的香味全来自于它而且一定要配上当地的一丛小葱 面条一定要细而筋道,软硬适度,不能一煮就烂现在为了简单快速节省时间,大量的饭馆都会选用及其加工的挂面丧失了手工的筋道 最后把碗内放入盐和酱油,倒入高汤,加入两撇猪油将煮熟的面条放入碗内撒上一撮葱花这就是最真的感受 这个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一碗阳春面的现代化 不断地发展原来的味道越来越迎合现在人的口味加上了浇头、小菜大排、鳝丝、黄鱼、雪菜肉丝、辣酱.... 大排浇头面 辣酱肉浇头面 黄鱼浇头面味道变得多种多样了,营养但是最不能忘怀的依旧是那碗清清淡淡的阳春面目前存留下来的老餐馆越来越少能品味到正宗的正宗的味道也越来越少希望这份味道可以不会消失 我们不做推荐!!! 始创于同治元年 位于福州路556号,品味面条的同时亦可尝试妙曼的本帮菜 阳春面又称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汤清味鲜,清淡爽口。今晚就教大家来做阳春面,想学的赶紧马克起来! 【材料准备】 主料:猪油(100克),洋葱头(半个)。 辅料:高汤(1000克),青蒜苗(一根),生抽(一勺),盐(半勺),面条适量(适量)。 【用锅准备】 极铁炒锅,高纯铁无涂层的不粘锅。 【做法步骤】 1.100克猪油放到锅里,加入半个切丝的洋葱头。 2.小火慢炸3-5分钟。 3.捞出洋葱肉,然后再过滤一遍油里的杂质。 4.这样就是一碗葱油了,葱油放有盖子的碗里储存起来就好。 5.锅里放入高汤烧开。如果觉得高汤不够多的话可以在高汤里加入适量清水。 6.那种比较粗的手擀面不适合用来做阳春面,所以我用了细圆挂面做阳春面。 7.在面里加入一勺葱油。在加半勺盐,因为高汤里已经有盐了,所以煮面时酌'高添加些盐就可以了。 8.根据个人喜好,加入青蒜苗或葱花即可。 阳春面是苏式汤面的一种,又称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汤清味鲜,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区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作为上海、扬州、高邮、淮安的一大特色。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 开洋葱油拌面又称海米葱油拌面。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海米(上海人称开洋),与煮熟的面条一起拌食。面条韧糯滑爽,海米软而鲜美,葱油香郁四溢。这阳春面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呢?说是也不是,说不是也是。白白的面条,几点葱花而已,也有人美其名《青龙白虎面》。说他有,他不但用的是高汤,有各式物件的精华,透出一份清香,一份醇鲜;透着一份矜持的怀旧,一份自赏的孤芳。在这里才真正体现出回家的感觉。
做法步骤 1. 紫皮洋葱切片。 2. 锅里放猪油放入洋葱用中小火炸至金黄酥脆。 3. 准备高汤的材料,我没有自己熬制高汤用的现成的鸡汤按每人150ml来计算我是放了900ml做了五碗面的用量,好的海米大约十个(海米就是干虾仁,不是虾皮),老卤大约30ml(就是用过很多次的卤水,实在没有也没办法,味道差一点),然后把这三种材料放入锅中煮开转小火煮大约十几分钟至海米的香味出来即可。 4. 炸好的葱油捞去洋葱,过滤备用,这个量可以吃几次哦,吃不完的放冰箱保存就好了。 5. 开碗:用一勺葱油大约10ml,酱油大约5ml,盐适量。 6. 取一大锅尽量是口宽的那种,水量一定要宽,面条一次不要放太多,面条放下去先沉下去再浮上来时加入冷水,盖锅盖至水再次沸腾,捞出面条过冷水 7. 折叠二次放入碗中,再冲入高汤,高汤要略低于面条。 8. 选取新鲜的小香葱切小段撒在面上即可。 9. 魂牵梦系的那一碗阳春面,面条根根利利爽爽,淡酱色面汤清澈见底,汤上浮着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绿色碎蒜花,阵阵香味扑鼻而来。 10. 面条韧糯滑爽,海米软而鲜美,葱油香郁四溢。吃完面一定要喝完汤,这就是一碗最简单又最不简单的阳春面。 我们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曾经有一篇文章叫做《一碗阳春面》,讲的是日本白海亭面馆在每年的除夕夜都会接待母子三人,由最初的三个人吃一碗面、两碗面,到十几年后吃三碗面的感人故事。一碗面,平淡却坚韧,有亲情、有馈赠、有奋斗、也有感恩。 对于上海本地人和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人来说,记忆中的美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一碗普普通用的阳春面。红汤、白面,宽汤上漂浮着星星点点绿油油的小葱花和小蒜叶末,面如其名,简简单单,清清爽爽。世间的美食,往往是用最简单、最家常的方法将平凡甚至是平庸的食材做出让人难以忘怀的味道。 阳春面是苏式面的一种,最早叫“清汤光面”,没有任何浇头,在旧社会的时候是贩夫走卒、下里巴人的食物,当时一碗面十文钱,上海人又将十月称为小阳春,再加上很多生意人、读书人觉得原本的名字实在不太吉利,于是就改了这么一个雅致的名字—阳春面。 一碗面,葱翠汤清,一抹面条排列整齐,就像阳春白雪一样平素,却保持着不偏不倚的沪式风味,渗透入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中。现如今要想在上海吃到一碗旧时正宗的额阳春面,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上海人对事物的口味偏好一个“鲜”字,不光食材要新鲜,连菜里也要时不时加入诸如冬笋这样吊鲜的食材,至于什么味精之类的东西,则是能省则省。 阳春面正因为没有浇头,所以对汤头的要求就会非常高,一定要用骨头熬出来的高汤。阳春面也有白汤和红汤,正宗的上海阳春面是白汤,而红汤阳春面是从苏帮面传过来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加酱油。 此外,不论白汤还是红汤,猪油是绝对不能少的,阳春面那令人魂牵梦绕的香味全来自于它。过去这种猪油一定要用葱来熬的,小朋友最喜欢围在大人身边,为的就是熬出的那一碗油渣,趁热蘸着白糖吃,松脆香甜。现在很多店提倡健康,连猪油也省了,也让汤头少了几分滋味。高汤熬好以后,还要沉淀过滤,这样出来的汤,用上海话来说,就是“鲜是鲜得来,眉毛都要落脱哉”! 面也是不能马虎的。一般要同时准备两口锅,一口热水下面,另外一锅冷水将开水烫过的面条过水,这绝对是门技术活儿,捞早捞迟了,都会影响面的外观和口感。经过这样“冰火两重天”的淬炼,面条表面发生收缩,线条流畅,曲直有致。 面煮熟过水后,要用特制的长筷子,将面条从锅里高高地挑起来,先放到漏勺里滤一下水,然后要一折三地放进有汤的面碗里,一共三层面,要一丝不乱、排列整齐。如果端上桌一碗阳春面乱七八糟,面条烂乎乎的,就当是花冤枉钱了。 说完全浇头也不对,阳春面总要有点儿葱来点缀的,一般要选上海本地细细的小香葱,把葱头去掉,只留葱杆,切成密密的葱花,洒在面上,绿得让人赏心悦目。 一碗阳春面上桌,汤头不宜多,要让面稍稍凌驾汤一些才好,面汤清澈,面条软而不烂、韧而不硬,葱花青翠,散发着淡淡的猪油香气,极美!很多本地的老食客还会提前关照堂倌:“重油、宽汤、重香头!”(就是多放猪油、多放汤、多撒葱花的意思) 这样一碗精心烹制的面条,吃起来也有讲究,要闻香,喝汤,再吃面,一碗下肚,全身都暖洋洋的,也多了一份家的感觉。 现在上海的阳春面很多也配了浇头:咸菜、萝卜干、虾皮、紫菜、卤蛋、熏鱼、大排、黄鱼等等,已经大大走样。不过对于我们爷爷辈的老上海人来说,印刻在记忆深处的始终是那碗热气氤氲、简朴清爽、漂着葱花的阳春面。 初到上海的人,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可以到下面这些有名的面馆去尝尝。一定有上海本地人要跳出来说话了:都是外地人才去吃的。 鼠二想说的是:各地都有自己特色的“苍蝇馆子”,譬如上海很多居民区附近的小菜场、老城区小弄堂里也有不少地道的面馆、馄饨店,而且价格实惠,更受本地人欢迎,不过外地人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七扭八拐的小巷子就少钻钻吧,毕竟来一次,吃只是目的之一哦。 附:上海的一些知名面馆(不光是吃阳春面哦) 1、德兴面馆 地址:黄浦区广东路471号(靠近福建路) 2、吴越人家面馆 地址:南京路、淮海路等很多地方都有连锁店 3、阿娘面 地址:卢湾区思南路36号(靠近南昌路) 4、祥和面馆 地址:长宁区定西路1235弄1号(靠近安化路) 5、大眼面馆 地址:卢湾区鲁班路105号(靠近丽园路) 6、永兴面馆 地址:黄浦区广西北路452号(靠近宁波路) 7、味香斋 地址:卢湾区雁荡路14号(靠近淮海中路) 8、大肠面 地址:卢湾区复兴中路59号 9、家有好面 地址:黄浦区云南中路43号(靠近北海路) 10、老半斋 地址:黄浦区福州路600号(靠近浙江中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