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远离你身边只会勤奋的人 | 荐读

 李婷思密哒 2016-10-23




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勤奋都是为了逃脱他人指责的一种作秀,明明集中精神两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非要拖到半夜,明明抛到群里很快能解决的事情非要兴师动众开个会。这样的做法不是勤奋,而是想要偷懒却又想被人夸赞勤奋。

——小悦


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不知沸腾了多少文艺青年的心: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当你还在挤着地铁赶着早班车去上班时,另一些你同龄的佼佼者早已过上了你梦想中的生活,走上了更高的人生阶层。是因为他们比你工作更勤奋更拼命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们在拼命干之外,还多了一个必要条件,深度思考。

 

1

拼命学习的学生

就是好学生吗


在我上学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女生,学习是出了名的勤奋和拼命,成绩也是出了名的差,她也因此成为了全校的知名人物。


碰巧当时跟她是一个寝室,这个女生日日早起,夜夜晚睡,永远钉在课桌上读书做题,永远在“嗡嗡嗡”的背书。


我们喊她出去逛街,她说:“没时间啊,要月考了我要在家里背书。”一次深夜,我迷迷糊糊地被寝室的响动吵醒,后来才知道,她因为学习刻苦到半夜,导致癫痫病发作,当时把班主任和校领导都惊动了。


自古天道酬勤,但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时,这么拼命的她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


那么她在忙什么?这似乎很奇怪,她如此努力,每天只睡5个小时,题库做了一本又一本,为什么总是学不好呢,问题究竟是在什么地方?


有一次考完试,我看她在写东西,她把错的题,一字不差地抄到了本子上。我问她:“为什么每道题都要抄呢?试卷上不是有么?”


她非常认真地说:“不行啊,试卷太多,一本错题集复习起来方便。”并且一脸学习方法优良的表情,似乎站在的勤奋和道德的制高点。


“那这些错题的原因你研究过了吗?”她疲惫地说:“我现在哪有时间研究这个,等我抄完再说吧。”


我和另一个成绩很好,但常常看起来非常轻松的同学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


错题我先分析为什么错,是概念不清、基础没掌握、思路错误还是马虎。概念不清的重新研究概念,思路错误的回忆当时的思路,分析正确答案的思路是什么,以后同类的题是否都是一样的思路。只有特别有价值的才会抄下来。


看到了吧,这就是拼命学习和深度思考的区别。拼命学习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事情的低效率环节中,深度思考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事情最高效的环节中。


2

远离那些不深度思考

且拼命勤奋的同事


一位广告前辈的职场箴言:


有能力的人绝不加班,远离那些不深度思考且拼命勤奋的人。


当在上学的时候拼命学习而不深度思考的同学进了职场,那么这类人,是与他共事的人的噩梦。


我不认为一个为了工作放弃自己全部业余生活,甚至放弃自己的家庭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恰恰是一个公司中最可怕的定时炸弹。


我曾经与一位即将迈入四十岁的资深文案者共事,他有老婆有孩子却天天加班到深夜十一点半,离开公司的时候还要把笔记本抱回家。第二天早上又是9点都不到就出现在公司里了,周末也会进入加班状态。他的工作是最重要的,老婆孩子都不能打扰。


这看起来简直是感动公司的员工楷模啊。为了公司,为了工作,时时刻刻都在备战状态。


果不其然,他很快就成为被老板极力推崇的“老黄牛”,公司全部提倡学习他的加班加点行为。但问题在于,在职场中,99%的加班全都是源于被迫,迫于某种不成文制度、迫于某种加班氛围,很多人一边加班一边熬夜一边吐槽一边浪费时间消耗青春,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职场现状。


我和这位资深文案共事过一段时间,开过好多次会。几次之后,我便确认他就是一个“不深度思考且拼命勤奋的人”。


所有的事情他都要亲力亲为,即使身兼好几个项目仍然是这样,务必事必躬亲。明明一个会议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他却非要加班加点,苦思冥想,拖好几个工作日来做这件事,然而最后仍然不能妥善解决。


我想你应该知道为什么他每天都那么晚下班了。他不仅自己每天加班,还让我们这些与他共事的人没一个敢下班,因为他为整个团队营造了一个加班氛围。


这位同事,这么拼命,难道他就能过上去阿拉斯加看鳕鱼跃出水面,去梅里雪山看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的生活了吗?


似乎不能。他甚至连公司的中层都进入不了,因为他还要写每一句文案,因为他还要事必躬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