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清人秦荣先《上海县竹枝词》选录

 遗韵斋 2016-10-24
   《上海县竹枝词》清季上海贡生秦荣先(公元1840——1904年)撰,写于1903年,弟子胡祖德整理编辑于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现存五百三十首。全文仿地方志顺序而写,原有注,其中案为弟子胡祖德写。
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鲤尾羊头增价倍,那只穷汉甑生尘。
五日,接五路财神,必用羊头,俗谓天下财神黑虎赵玄坛奉回教故也。鱼必鲤,取与“利余”音近相谐也。(财神分五路,且与回教有关。今天即使酷信接财神的,主要也就是放炮仗,没用到羊头鲤尾。现在空气污染,禁放爆竹,此俗看来要消亡了。)
肉馅馄饨菜馅圆,灶神元夕接从天。
城厢灯市尤繁盛,点塔烧香费几千。
俗语:正月半夜,荠菜圆子肉馄饨,是夜接灶神,点塔灯,各庙烧香,灯市烟火亦盛。又,是夜倾城出游,曰:走三桥。(一般只知年前送灶神,不大知道接灶神。所谓送接灶神,有始有终。正月半,走三桥,为看灯也。)
春蚕吃罢吃摊粞,一味金花菜割畦。
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麦穗磨粘如蚕名麦蚕,食之不蛀夏。以金花菜入米粉,名草头摊粞,均立夏日食。立夏日用秤称人轻重,验一年肥瘦,亦示不蛀夏。(麦蚕,我没吃过,草头摊饼吃过,用大秤称人经历过。今天,立夏唯一遗留的似乎是吃咸蛋了。)
新麦登场煮饼宜,蒸粞饭甑最充饥。
香闻炒麦磨成粉,欲吃还求风静时。
胡按:麦熟时,乡人多将小麦制饼,圆麦磨粞蒸饭,大麦炒熟磨粉拌糖食之,名麦末末。俗语:求得风静吃麦末。(麦粉即今之面粉,粞即粉,有圆麦粉、玉米粉等。炒麦粉很香,但极干,吃时容易呛,且怕风。故往往以开水冲调而食。)
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
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
俗语:五月廿三落了麻花雨,红粉娇娘出踏车。(麻花雨,极细小的雨。踏车,即人踏的抽水的水车。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市郊还见过,有人力踏车的,也有牛拉车水的。)
涤器河中河水浑,节逢天贶(kuang)吃馄饨。
晒袍会盛城隍庙,南阮休悬犊鼻□(衣字旁+军)。
六月六日天贶节,城隍庙有晒袍会。是日涤器于河,食馄饨,不蛀夏。晋时,南阮贫北阮富,七月七日晒彩衣,南阮竿悬一犊鼻□(衣字旁+军)。(近夏,人们关心的是不要蛀夏。记得旧时村里,谁家裹了馄饨,前门后宅会端一碗,生日则端排骨鸡蛋面。)
十八潮头最壮观,观潮第一浦江滩。
银涛万叠如山涌,两岸花飞卷雪湍。
八月十八潮头生日,至浦口观潮头。(百年前黄浦江陆家嘴可以观潮,现在则要去海宁了。八月十八潮最大,是为潮头生日。)
冬至花糕更粉圆,分冬酒吃闹年年。
衣冠拜贺亲朋后,肉块堆盘夜祀先。
冬至,治花糕、粉圆祀先,冠带相贺,名分冬酒。俗语:冬至夜里一块肉,譬如不冬至。(冬至祀先是旧俗,但没有了花糕和圆子。)
柏子冬青插遍檐,灶神酒果送朝天。
胶牙买得糖元宝,更荐茨菇免奏□(衍下有心)。
廿四日送灶,用酒果粉圆。又谓灶神朝天言人过失,用饴胶牙,俗为元宝形,名廿四糖。檐插柏子冬青,取寒夏长青。茨菇取音“是个”,与胶牙糖同意。(儿时母亲祭灶,点上香烛,供上点心和果子,同时还祭井。)
炒香大麦未磨时,圆麦粞蒸饭甑炊。
磨粉面成惟小麦,面筋力厚出麸皮。
大麦,古谓之牟,小麦古谓之来。小麦以为面,可作酱,余为麸皮。麸皮中漉出者为面筋。附皮之粉名小粉。(小麦磨成面,面粉做面筋,小粉可浆衣。这些儿时见母亲做过。也曾见母亲做酱,先做成面饼,让其发霉,成酱,然后腌黄瓜,但做成的酱要晒。)
紫香绿玉豆多名,壳里皮青满贮罂。
六月黄兼牛踏扁,最宜嫩荚作蔬烹。
大豆可榨油。小豆磨作腐,即名“来其”。皮黑肉青可作豉,亦可入药。陈藏器曰:“炒豆性热,煮豆性寒。”粒小者,名紫香圆,紫皮味香者,名砂仁豆。一种紫面,扁粒较大,名牛踏扁。(黄豆可榨油磨豆腐,也可炒和煮,既当菜也可当饭。我家曾种过青皮大粒的,叫关青豆。牛踏扁和关青豆因产量低,故不多见。)
豆熟时当蚕熟时,剥开翠荚绿皮包。
樱梅益友成三味,佳话流传万里诗。
一名寒豆,八月时种蚕时熟故名。杨万里诗: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沙瓶新熟西湖水,漆□(禾+三个田)分尝晓露腴。味与樱梅三益友,名因蚕茧一丝绚。老夫农圃方兼学,谱入诗中当稼书。(寒豆刚上市很是鲜嫩,只需加葱花炒就很好吃,现在市场所卖的客豆虽大,但老。)
豌巢旧献放翁盘,此物江乡唤小寒。
番菜馆珍戎菽品,所珍十倍赛琅玕(美玉)。
俗名小寒,一名戎菽,与蚕豆同熟,嫩是可连荚煮食,蜀中以豆未实者为巢菜,杂彘肉作笼饼。陆游诗“一盘笼饼是豌巢”是也。案:今沪上番菜馆极贵是品。(即小寒豆也,也称小豌豆。不知还可和以肉糜做饼吃。在云南吃饭,餐前有一碟炒的干小豌豆,以消闲;在盈江吃饭,有小豌豆粉做的糊糊佐餐。)
蔓延篱上四邻栽,蟋蟀鸣时花正开。
嫩荚入蔬肥饱啖,忙将新布夹衣裁。
扁豆有红白紫三种,延蔓篱上,亦名篱豆。翁森诗“篱豆花开蟋蟀鸣”是也。《府志》:白扁豆,吴人呼为延篱豆。谚云:篱豆花开夹子来。言寒候将至也。(扁豆,住老屋时种的,篱笆上爬满,无须单独在田里种。但须挑嫩的吃,老了只能去荚剥豆了。扁豆容易生藿虫。)
味如甘蔗老逾甜,分别根梢手拣拈。
食干更谁贪食粟,前场后圃种如帘。
《府志》:芦粟,北人谓之蔗秫,老食其粟,南人至食幹。俗谓“甘蔗根上甜,芦粟梢上甜。”汁甘,性微凉,儿童食之,不病暑。(芦粟,我也种过,是夏天的消暑零食。“北人食其粟”恐怕指高粱了。现在南汇、崇明还种,菜场有时有卖。吃芦粟要当心,皮硬锋利不要划破了嘴和手。豆田里间种芦粟,长得特好。)
吴淞番麦夏充厨,苞绿尖头吐赤须。
料自麻姑亲手掷,结成一米一珍珠。
珍珠米,一名鸡头粟,北人谓之巴儿米。吴淞北呼为番麦,节生绿苞,尖有赤须。《乾隆里志》作鸡头粟,又名玉麦。案:实经曝露,爆开色白,俗呼兜凑,和饴成球,新春相馈。(玉米俗称珍珠米,分糯与粳两种,糯的可煮食,汤尤其好喝。)
仙家饭最重胡麻,糖饷新年佐米花。
油最润肠并解毒,治聋绿肉黑皮夸。
案:芝麻有黑白两种,一名巨胜,植物中最多子。陶隐后言:“八谷中,胡麻最良”。道家煮作饭。乡人炒熟和饴,切成薄片,以配米花球,冬春相饷。榨油甚香,润肠解毒。黑皮绿肉云可治聋。俗例,元旦煮饭,用芝麻萁,取名节节高。(胡麻即芝麻。芝麻萁即芝麻的幹,可当柴烧。)
风燥天晴初上潮,人携一袋系诸腰。
最宜妇竖弯身采,趁捉花钱伴竞招。
褚华《木棉谱》:花熟时,人携一袋取之,名曰:捉花。宜小儿,盖花高不过二尺许,伟丈夫则伛偻(yulv)矣。(农村所谓花,即棉花。捉花即采棉花。布袋曰花袋。我记忆中棉花不止二尺高,也许当时的品种和缺肥的关系吧。采棉花时有淘伴则可以聊天说笑。)
八尺芦帘新买归,场前一桁对柴扉。
晒花天好摊花厚,凳坐高翻人短衣。
张春华诗:芦箔云铺入市偏,半弓净地拓门前。俗语:开花时候晒花天。言晴燥也。(晒棉花要有木制的架子,叫花架。花架似高凳而面窄,上搁毛竹,再舖整根芦苇编的帘子。花架架好称桁,也可以摊开晒被子,缝被子。)
    灌园老圃足生涯,白菜经霜滋味加。
寒种一畦香当肉,咬根断得厉钢牙。
白菜即菘菜,有青茎白茎两种,俗谓之冬旺菜。庾信《小园赋》:寒菜一畦。俗语:炒菜当肉香。古语:咬得菜根断,百事皆可为。(菘菜即大白菜,青的叫胶菜。)
菜味冬来越觉甜,新虀(ji)冷脆把盐腌。
冰壶醒酒严寒夜,墙角亲悬雪瓮签。
冬菘菜亦可作腌作苔,冷脆如冰玉,苏味道所称“冰壶先生”者是也。一种乌菘,俗呼油菜,春撷(xie)其苔为菜剑。带叶蔬食当为带朵菜。腌作虀,瓮藏之,为苔儿菜。夏初收子,可榨油。(菘就是菜,青菜、油菜、芥菜皆是。腌菜最好是雪里蕻芥菜,稍晾后整棵腌。儿时随母亲一起腌咸菜,要踩出水,叫蹧咸菜。蹧好后加重物压,过些日子后就好拿出吃了。很是清口咸鲜。另外,丁香萝卜加盐煮熟,晾在帘子上晒干,叠在坛子里,越紧越好,经冬后,拿出来好像透明的,很香甜。)
圃蔬一种味难忘,堆雪河豚冰腐汤。
贴地塌科唯邑产,种经迁地勿称良。
塌科菜贴地而生,为邑中专产,分植他处种味俱变。案:俗称河豚菜,言其肥也,堆雪则更佳。寒夜入冰交豆腐,放汤食之,味逾珍错。(塌科菜有点苦味,寒天吃特清口,加入冰豆腐烧汤味美,故又名河豚菜。)
句咏南村芥有孙,根茎拳曲重乡园。
神通山把须弥纳,满口弥陀佛世尊。
陶宗仪诗:芦菔生儿芥有孙,露芽雨荚媚盘飡(同餐)。自知肉食非吾相,抱瓮何辞日灌园。茎厚屈曲如拳,称波螺芥。案:俗呼弥陀芥。佛法神通,须弥山可纳入芥子中。陆佃云:望梅生津,食芥堕泪。言味辛也。(弥陀芥菜,茎有突起如瘤,其名实在动听。菜炒来吃略有苦味。)
银丝芥种邑中专,岁首辛盘供客筵。
顾氏露香园制美,芥葅(zu,酸菜)一味可经年。
邑人烹作葅,佐岁首辛盘,俗呼芥辣。郭《府志》:亦名佛手芥。顾氏《芥葅》:经岁味不变。种为邑独产,移种他地则不荣。(银丝芥菜,要稍加醋烧,过年时鱼肉吃多了,更显出清口味美,翠绿可爱,但烧好不宜久搁,久搁则变黄。露香园顾氏则加工成酱菜了,估计也不复翠绿了。)
一种无华果味甘,西人明带入江南。
教中取作耶稣供,前志称名优钵昙。
叶似楮(chu)叶,不花而实。似乌头,中如米粒,味柔甘,食之可疗痣。《沪城备考》:明季西人入中国植以供耶稣。性耐久,第味甜,无香韵。前《志》名优钵昙。(无花果很容易活,我曾种过,一、二年就结果。但不知是供品,可疗痣。)
嫩白芦根入药良,性甘退热性微凉。
笋肥可作蔬充馔,青吐尖芽笔样长。
案:春初生芽,古称芦笋可作蔬食。又称芦笔,俗呼芦尖。刈充牛食,力胜稻草。(芦笋,今已普遍食用,清淡可口,但与芦根似不是一回事。)
端阳新放叶青青,摘裹三尖角黍形。
出釜清香添一味,呼儿箬再摘前汀。
案:叶称芦箬,以裹角黍,端阳最尚。(芦箬,即芦叶,果粽子用,很是清香。叶以宽大为好。发黄了就没有清香味了。)
疏织帘儿影漏斜,曝衣桁畔晒新花。
劈成薄片编成席,舱顶棚头风日遮。
案:编芦作帘,供曝衣晒花避风之用。劈片编芦席,以搭凉棚,并置船顶,供御风日。(架好的花架叫桁。芦席,以前用得很普遍,建筑工地搭简易工棚用。比芦苇的帘子细密些,现已淘汰不用了。)
楝子开时石首来,花占槐豆盛迎梅。
火鲜候过冰鲜到,洋面成群响若雷。
黄鱼,一名石首鱼,首中有二石如玉。四月间,自洋群至,绵亘数里,声如雷。网捕冰藏,船载而至,名冰鲜。春初先至而小,名黄花鱼,其秋冬捕得者,俗称火鲜。郭《府志》:盐晒为□(鱼+肃),曰白鲞(xiang)。《两航杂录》:鲽鱼,又名梅首……诸鱼有血,石首独无,僧人谓之菩萨鱼,有斋食而啖者。(清末民初黄鱼之多不可想象,可惜现在少得可怜。黄鱼鲞烧茄子是我记忆中儿时的美味。现在大黄鱼难得一见,且都是养殖的,多的是小黄鱼、梅子鱼。)
国初刀造濮元良,家住南城善制钢。
近日用场钢倍大,轮机制造仿西洋。
濮善制钢,世居城南,邑人名其所制曰濮刀。(濮刀往往误以为薄刀。此是我国历来重手艺之证。)
方胜斜文(纹)大井文,柳条芦席样纷纭。
雪青骰(头)子兼棋局,花布名多略告君。
文侧理者,名斜纹布。文方胜者,名正文布,亦呼斗文布。经白纬蓝者,名雪青布。经纬蓝白相间或棋局文、或骨骰文、或芦席文、或大井文,花色实繁,总名花布。以紫花织成者,名紫花布。(上海历史上产布,且花色繁多。当初就有天然紫色的棉花织成的布。儿时见贩布者,背着大布包袱,走村穿户叫卖。)
浦涛海日满江烟,桥月光寒岸雪连。
渡日楼头等塔顶,沪城八景费诗笺。
沪城八景曰: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万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夜渡蒹葭、凤楼远眺、江皋霁雪。石梁,即小东门外方浜学士桥。中秋夜,月影穿桥而过,人呼为串月。(沪上历来的胜景,主要是依托黄浦江。)
寺从淞北徙淞南,陈桧吴碑故老谈。
八景静安诗有集,世无风雅孰搜探。
静安寺,《云间志碑记》: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元寺。顾《府志》:碑今不可考。八景者:赤乌碑、陈朝桧、虾子潭、讲经台、沪渎垒、涌泉亭、芦子渡、绿云洞。《静安八咏诗集》一卷,杨维祯序,钱鼐述八景事迹,弁(bian)于前。(上海古迹可以称龙华塔、静安寺了。据说当年静安寺前有泉涌,我小时候,还见寺前马路中,围起的遗址。)
         二零一六年四月十五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