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大师的众多武侠小说中,《天龙八部》可以说是金大师的巅峰之作,里面包含了金庸对佛学、哲学、人性等多方面的理解,这是其他武侠小说很难涉及的领域。而且,里面的人物形象更饱满、矛盾冲突更剧烈,描绘出的场面也更为宏伟壮观。总之,读《天龙八部》,会让你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恢宏磅礴之势。 “天龙八部”这一名词并非金庸的创造,而是出自佛典,许多佛经叙述佛陀向诸菩萨、比丘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在旁听法。但是,“天龙八部”并非人类,而是八种神道怪物,这八种怪物分别为: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因为他们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但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金庸借用这个佛典名词给自己的小说命名,是为了象征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这也暗合了全书的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那么,“天龙八部”暗喻了书中的哪八个人呢? “天”是指天神,即帝释天,在佛教中,帝释天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是众天神之领袖。乔峰虽然出身异族,在聚贤庄一战中连伤数十条人命,但他身居辽国南院大王后,保境安民,最后用生命换取了辽宋两国数十年的和平,使数百万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乃真正的侠之大者。而且佛经云,天神死前有五衰,乃天神最大的悲哀,乔峰虽当世英雄,却被武林人士误以为是大恶人,就连自己最亲爱的人也死在自己手中,雁门关前救天下苍生于水火,却不被同族人所理解,最后悲痛自尽,因此,天龙八部之“天”非乔峰莫属。 “龙”即指龙神。段誉出身皇室,宅心仁厚、生性善良,自幼熟读经书,对佛法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登基为皇帝后,爱民如子,乃一代有作为的佛君,因此,天龙八部之“龙”,段誉当之无愧。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夜叉”的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虚竹虽先破杀戒,后破色戒,但都并非出自本心,他接掌灵鹫宫后,解了众人了“生死符”,让三十六洞,七十二岛诸魔甘心屈居其门下,并使之弃恶从善。而且,逍遥派武学乃“道家之圣”,武功以飘逸若仙著称,正符合“夜叉”敏捷、轻灵的意思,因此,虚竹正是天龙八部中的“夜叉”。 “乾达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在梵语中有“变幻莫测”的意思。阿朱擅长易容术,出场时化妆成老太太戏弄吐蕃国师鸠摩智,但因为身上幽雅的体香被段誉所识出。而且,她精通音律,又是乔峰的生死爱侣,因此,阿朱当居天龙八部之“乾达婆”。 “阿修罗”这种神道男的特别丑陋,而女的却很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但大战的结果,往往是以阿修罗王失败而告终。而且,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也很大,就是心术不正,爱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说到这,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不就是慕容复吗?处心积虑迫使天下大乱,以望光复大燕,少林寺一战中先后被乔峰、段誉打败,最后声名扫地。而且,他身边美女众多,连天龙八部中乔峰、段誉这两位男主角的爱人也是他身边的女子。 “迦楼罗”是一种大鸟,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根据佛经中的神话故事,“迦楼罗”每天要吃一个龙王及五百条小龙,到它命终时,诸龙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鸠摩智一生醉心于武功绝学,为学得六脉神剑而挟持皇室贵族段誉,最后因强练“小无相功”和少林七十二绝技,试图将少林七十二绝技融合在一起,导致体内戾气反噬走火入魔,功力被段誉吸去之后才侥幸存活。可以说,鸠摩智贪婪的性格和最后的经历正好与“迦楼罗”吻合,因此,天龙八部之“迦楼罗”,鸠摩智正得其所。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歌舞神。看到这,很多人会认为“紧那罗”肯定是暗喻书中的一位女子,有人说是阿紫,当然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小编认为“紧那罗”暗指了书中的游坦之。游坦之原本是聚贤庄少庄主,聚贤庄一战父亲战亡,从此,他便把乔峰视为自己的杀父仇人,在复仇路上,他爱上了残忍歹毒的阿紫,成为毁容的奴隶。他可以说是金庸笔下最悲剧的人物之一,原本品行不坏,后被全贯清利用而做出种种恶行,最后被阿紫抛弃,没有了尊严,没有了爱情,甚至也没有了眼睛,天龙八部中活的最不像人的便是他。 “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纵观全书,能符合这一特点的只有星宿派的丁春秋,丁春秋这个人阴险狡诈,借神木王鼎练就了一身毒辣武功,擅长使毒,曾暗算自己恩师无崖子并将其打落山崖,后躲到星宿海创建为江湖人所唾弃的星宿派,而他的星宿派门人也是些见风使舵的卑鄙小人。因此,“摩呼罗迦”这条大蟒神非丁春秋莫属。 从这八个人的身世经历可以看出,其实《天龙八部》的背后,都是些悲剧,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这正暗合了佛教中“无常”的思想。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难遂本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