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6年前的商帮宅邸,被他改造得如此艺术雅致!

 街心舞苑 2016-10-26

现代乡居生活方式,每天一个案例,看TA如何实现田园梦。关注橙猫,相伴美好



田飞,是个画家,1999年,刚从四川美院毕业的他第一次来大理,一下火车就被变幻的云彩震撼到,当时心里就暗自琢磨,要是有一天能住到大理就好了。




想归想,离开也终归要离开。此后的十几年里,田飞在北京开设了自己的设计公司,闲暇之时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时光的碎片。


2013年,当初大理在心中埋下的种子早已破图发芽,他想要回去。




然而,此时的大理早已舍去了宁静,成就了另一番的光怪陆离。


直至有次路过喜洲,宁静的建筑,宁静的村民,连空气都是宁静的。喜洲成了田飞的目的地。


改造之前的老宅子


田飞在古镇上租下了一座“六合同春”结构的老房子,是喜洲富商杨氏的宅邸。这幢“老式走马转角楼”结构的老宅子,处处都弥漫着故事的味道。



富商杨氏的宅邸拿到手的时候,屋内堆满了原主人的杂物。长年的烟熏火燎,曾经雕梁画栋的老宅墙面、门窗和梁柱,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色泽。



老宅内,原主人潦草地接入了现代电器,以前的“豪宅”却没有它应有的样子。



支撑的木头柱子,早已腐败、松动。



老宅屋内,灰尘堆积,墙壁上贴着的报纸,已经泛黄、剥落。


但拂去这些表面的尘埃,老宅的山墙、柱头、檐口……露出前人留下的精妙的丹青诗句、彩绘和浮雕,仿米芾、仿唐寅、仿青藤、仿八大山人的笔记,一处处妙笔,美不可言。



对于古宅的改造,田飞请来了当地的匠人,买来当地随处可寻的砖瓦木头。没有图纸,没有任何规划,也放弃了曾经的装修经验和技巧,一切都以古宅的实际情况为准。




一年多的时间,田飞和师傅随机而动,夯土成砖,抹灰为墙,老宅终于苏醒。那些被岁月的灰尘掩盖住的痕迹,终于又得以显现。




之前无人问津的荒废老宅,现在已经美美的展现在眼前。



石头台阶木头门,老宅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样子。



老宅通体是木质结构,经过打磨后的木头褪去了沧桑,将隐藏起来的韵味重新展现出来。



二楼的走道,像时光的回廊。




为了承接古旧的韵味,座位之间仅用最简单的竹帘作为分隔。




那些让田飞着迷不已的笔墨丹青,在小心处理后,映衬着深褐色的木头“画框”,重又变得生动活泼。


老宅的功能是民宿,房间内部的设计,花费了田飞不少心思。他决定将不同的房间打造出迥然不同的风格。




有通体全白风格,掩映着木质的沧桑。




有最传统的屏风间隔,保留老宅古旧的味道。





田飞用老物件颇花心思的,对房间的细微之处进行装点。



为了呼应全白的室内房间,房间外的走廊,田飞更为大胆的全部涂成白色。




为了让老宅更有生机,田飞在老宅目极之处,都种满了绿植。


这栋老宅诞生于1949年,己丑年。重生于2013年,癸巳年。一头一尾都有年份的意义,田飞索性就给民宿取名“己已巳”,别致而又独特。



在喜洲,经营客栈之于,田飞将很多的时间投入当地民间文化和手工艺的挖掘记录之中,拜访民间手艺人,记录那些即将消逝的工艺。


古法扎染


当地苗族侗族传统刺绣,锡绣、手纱绣、破线绣、马尾绣、桃花绣.....


从老房子的改造理念到对传统技艺探寻与保护,无不体现着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这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走过那么多的城市,最后还是停留在喜洲。田飞入定般沉潜,学会了舍与得,学会了随遇而安。


城市中形色匆忙的人,能有田飞一样“独坐洱海水,相看苍山云”的从容,一定也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想加入中国民宿联盟交流群

扫二维码加群主,邀您进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