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秋蝈蝈如何养:天气渐冷 喂养要更上心

 清风明蟾 2016-10-27

    深秋对蛐蛐的养护比早秋要难一些,温度、食物、三尾。


    荤食就是加上一定的“腥”,蛐蛐很爱吃,但喂的太密蛐蛐也不爱吃,我今年是一周加一次“腥”,从早秋就开始这样喂。


    早中秋相应的好喂一些,深秋就难了,蛐蛐退食了,跟人老了一样,食量减少,甚至只喝点水了,深秋我的经验是食料中加“腥”不太管用了,要加“甜”;像苹果、鲜枣、胡萝卜、等水果,此类要切成碎末。蛐蛐大多数可以吃几口,当然您别指望再能把肚子揣起来了。


    再有就是中午阳台的温度基本上可以达到24度左右,这时间段加食,蛐蛐可以吃一些,温度很重要。晚间温度低下来了,蛐蛐基本上就不吃食了。


    还有一点我的体会;深秋时段把三尾去掉,蛐蛐可以活的时间长点,蛐蛐的玲子已经所剩无几了,这时窝雌会出现蛐蛐“有心无力”的现象很费体力,一点好处没有,而且最重要的是蛐蛐不好好吃食,无玲强努,生生的累死、饿死。(这点要强调一下,三尾没玲子,不是三尾的事,而是蛐蛐没“戏”了) 温度,我的体会是;使火不要太早,中晚秋(10月底11月初)要让蛐蛐冻一下,实际上蛐蛐上是不怕冻的,反而怕热。这样做的好处是有些体质差的蛐蛐被淘汰出去了,剩下来的经过“冻”的过程,出口会更加凶狠,再使火不迟,使火一定要注意加水使罐底保持湿润。


    深秋了家里的老将军基本上养老了,雏嫩点的可能还能斗一下,但喂养起来挺难的,大家交流一下相互取取经。


    天气越来越冷了,秋虫活到现在很不容易,但以现在的条件,我想过去玩蛐蛐儿到这日子口儿更难,今儿咱聊聊七八十年代,蛐蛐儿晚秋的使火,再早一些咱没经历过,老谱上讲的“汤箱”我真的没见过。过去对“使火”叫打汤,“使火”这个词老辈子现在通用,反正京城都是这样叫法,蛐蛐该保温啦,一般叫该使火啦。


    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北京人住的是大杂院小平房,至于大宅门那样的四合院只是少数人住的,或者说是极少数人住的,七十年代玩蛐蛐儿,养的很少,十几条最多二十条了不起了。


    首先您也没地儿搁呀,一间屋子半间炕(我这里说的是大部分老百姓玩虫人),那时京城很冷到了霜降的时候,晚上屋里的温度也就十几度,反正您得穿棉袄棉裤脚上是毛窝(棉鞋)了,屋里就一个炉子,烧煤球。蛐蛐儿罐就只能放在炉子边上了,我那时没有澄浆罐儿,几个小油罐拿个小板凳放上边就行了,夜里一封火,那屋里真叫冷。


    第一次见到的“最现代的使火方法”是在京城虫届挺有名的一个人家里看到的,这个人的名字咱就不说了,是把蛐蛐罐(澄浆罐)一个一个的码成圆形摞起来,从上边吊下一个十五瓦的灯泡,周围用帆布围起来,里边的温度基本上可以达到二十几度。后来我搬进楼房自己有钱了,养的也多了些,就用这个方法使火,用了很多年。


    至于大养户(京城王爷级别)的暖房暖炕,这些咱都没见过,只是听说过为了养蛐蛐儿,每年要到京西煤矿大马车拉几车煤,用于蛐蛐儿的使火,穷苦人家那是玩不起的。


    现在的楼房一般都有保温层了,加之烧暖气改用天然气,屋里的温度在十一月十五号供暖气以后,屋里的温度基本上可以达到二十多度,这样就不用使火了,出去斗蛐蛐儿时也很方便,在箱子里放几个热宝就足以了。


    从给蛐蛐儿使火可以知道老辈子玩虫比现在难的多,一般人玩不了多少,也没那条件,至于京城的“冬至打将军”,绝对是王爷们的事儿,老百姓您绝对没戏,您无法养到那时候。您要知道民国时期的京城冬季那真叫“冰天雪地”,没有几百条虫子垫底您想玩到冬至那叫“门儿也没有”,使火问题您就无法解决,咱还不说其它的自然淘汰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