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讲解员的招聘误区

 文博圈 2021-01-17

随意从百度上搜索“博物馆招聘讲解员启事”,就会发现,在数百家博物馆推出的《招聘启事》中,绝大多数采用了极其相似的招聘条件,即:(1)拥护党的领导,品行端正,遵纪守法;(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容貌端庄,气质高雅,身高:女1.62——1.70米,男1.72——1.82米,身体健康,年龄在23岁以下;(4)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5)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熟练运用外语者优先。

从这篇极具代表性的广告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将用人条件锁定在应聘者的容貌、气质、身高、年龄、音量、音色、普通话等内容上,忽略了讲解艺术至关重要的一环即:与展览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历史、民俗、古生物等。如果我们按现行博物馆的标准把讲解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罗列出来,再逐一递减,看看失去哪一条讲解艺术便不复存在,我们就会发现讲解艺术的根本就在哪里。

我们先去掉被大多数博物馆视为馆策的两个基本条件-----年轻与漂亮从人的审美本能上看,这两项硬件的确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但如果没有内在的知识作保障,观众同样会离你而去。


近年来,各个博物馆涌现出来许许多多老年志愿者,他们有的来自科研单位,有的来自教师队伍,有的还参加过与陈列内容相关的野外考古发掘工作,他们大多已年逾花甲,但他们旁征博引、侃侃而谈,那种充满激情与自信的讲解常常赢得观众发自肺腑的赞美声,他们的风采和美岂是一般“年轻与漂亮”所能比及。

事实上,当观众的注意力完全被讲解内容和陈列内容所吸引,讲解员就会逐渐淡出观众的视线。尽管观众的眼睛还停留在展品与讲解员之间,但占据观众大脑空间的已不再是讲解员本身。讲解员淡出画面的速度越快,陈列主题就会越早地进入工作状态,观众就越容易被讲解内容所吸引。相反,讲解员淡出画面的速度越慢,观众就越容易被讲解员本人所吸引,陈列主题就会在观众心目中变得若有若无,假听行为随之产生,这就是为什么博物馆常常强调:讲解员切不可过分修饰和渲染自己,要知道,吸引观众的是陈列内容,而不是讲解员自己。

对于讲解来说,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固然十分重要,但事实上,那些普通话并不十分标准而内容却非常生动的讲解,同样能博得观众的一片喝彩声。

有些民俗展览,特别是民间谚语、打油诗、顺口溜等,若不用方言、俚语讲述反而失去了它的原生态,变得生硬呆板了。至于音色、音量也不是不可或缺的。一次感人肺腑的讲解,即使你是用低沉、沙哑的嗓音表达出来的,也同样能使全场变得鸦雀无声。一位声音条件十分优越的讲解员在得到观众赞扬后说:“我希望观众夸我的是我的讲解内容而不是我的声音。”

显然,讲解的核心是讲解内容,讲解艺术的生命是讲解员对讲解内容的感悟和认知程度。讲解员如果对讲解内容认识模糊、流于表面,找不到隐藏在其中的趣味点,所讲内容就会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讲解既不能打动自己更不能感染观众,最终陷入假讲的境地,只能用背诵或表演的方式来应付这项工作了。

《招聘启事》中要求应聘者应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殊不知,这只代表应聘者受教育程度,而不能代表他的专业水平,文史类和理工类甚至艺术类的毕业生都能符合这一要求。当然,博物馆也希望能招聘到既是本专业的又形象出众、普通话标准,且能言善辩,富有朝气的年轻人,但事实上常常令招聘者失望。

符合专业要求的毕业生,却往往受诸如形象、身高、年龄和普通话的限制,即使有才貌双全者前来问津,却也常常止步于“工资多少?有没有编?”的尴尬中。博物馆只好降低门槛,定睛于应聘者的外在条件上。

虽然博物馆会以补课的方式,举办一两次专业培训,甚至还以末位淘汰的办法督促讲解员奋发图强。但事实上,大多数讲解员只在进门时努力一把,将“拿来的讲解词”背得滚瓜烂熟,听上去像是专家在“讲”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一旦拿到博物馆的上岗证,便开始像留声机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内容,遇到普通观众提出的问题尚能应付几句,若是遇到一些专业性问题,其情景就十分难堪了。 

铁杵磨针非一日之功,讲解者若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就很难在讲解中丰富自己的作画内容和作画空间,只好将那些表面似乎理解但没有真正用心领悟的内容,甚至是外行话抛给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假讲的俗套。 


“要想给观众一杯水,自己必先具备一桶水。”-——这是讲解员耳熟能详的一条座右铭。一个优秀讲解员无论他是不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他一定要按部就班地补齐并巩固这些基础知识。当一天讲解员就要学一天新内容,随时随地搜寻和积累与讲解相关的内容,并大胆地在讲解中尝试使用,使学习和工作成为一种乐趣。

讲解员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任何一种讲解模式都不可能让你受用一辈子,再好的讲解词重复得次数多了,就会令自己兴趣大跌,产生腻烦,导致假讲。讲解如同爱情一样,需要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一个优秀讲解员是多年励练的结果,没有几年积累的功底是不能真正胜任这项工作的。它如同美酒佳酿一样越陈越香。

讲解工作不是吃青春饭的职业,讲解工作者的一生是面对观众的一生,他会遇到许许多多不同的观众,回答各式各样不同的问题,并且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在不断摸索中激励自己发愤图强、努力向前。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样,一个好讲解员也是观众用掌声和眼神夸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讲解员越讲越想讲,而有的讲解员越讲越厌讲的缘故。

一个人职业形象的形成固然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自我定位的结果。博物馆《招聘启事》中所确定的招聘条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用人单位对讲解员的自我定位,这样的招聘条件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服务行业,它强调了讲解员外在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应聘者内在知识的贮备量,客观上为假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本文摘编自《谈博物馆讲解中的假讲现象》|

本文摘编自《谈博物馆讲解中的假讲现象》| 作者:内蒙古博物院   赵学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