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行学说的运用:把握五脏之病的联系与规律

 吟月白鸽 2016-10-27

五行学说,作为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它的产生不仅在当时与巫神作斗争中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而且指导着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学习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对掌握中医药学理论、进行中医药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也是阅读古典与运行书籍,继承老中医中药工作人员经验时必须具备的知识。

中医的五脏是人体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五行学说认为,人体五脏的特性与五行的特性十分类似,五脏的功能及相互间的关系,都能接着五行的属性进行阐述。

五脏: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所说的五脏,虽在西医学中有同名器官,但并非完全对应,不是一回事。

西医学的心、肝、脾、肺、肾,只是单纯的解剖器官,而中医学的五脏不仅仅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器官,它早已超出了解剖学的约束,演变成了关于人体功能系统的特殊单位,更注重的是对于功能系统的概括。也就是说,中医学所指的五脏,不仅包括解剖结构,更大于解剖结构(在此为了方便起见,将解剖学中的五脏作为符号来代表中医的五脏系统)。

五行学说的运用:把握五脏之病的联系与规律

木类比肝  火类比心  土类比脾  金类比肺  水类比肾

西医学中,脾是淋巴器官,不具备消化功能,而中医学却有“脾主运化”的理论。中医学中脾的功能要比西医学中的脾涵义广泛得多。

中医学有“心主神明”之说,而西医学中的心脏只是一个循环器官,与精神意识根本没有关系,主宰精神活动的是大脑。

中医学中的肾,主管着人体的水液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功能,还与呼吸有关,而西医学中的肾只是一个泌尿器官。

中医学中的肝,主管着人体的气机气化,与人体的血液远行和水液代谢,脾胃的运化、情志活动,女子月经等都有关系,西医学中的肝主要是一个生化器官。

可见,中医学中的五脏,已经把人体所有有形系统和无形系统的功能进行了高度的综合,分别归入心、肝、脾,肺、肾之中。

五行学说的运用:把握五脏之病的联系与规律

五行学说的运用:把握五脏之病的联系与规律

1.说明五脏之间的某些联系  五行学说以五行相生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以五行相生来阐释,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肝生筋,筋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血,血生脾”,即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温脾,“脾生肉,肉生肺”,即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气以充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即金生水,如肺气清肃下行有助于肾的纳气;“肾生骨髓,髓生肝”,即水生木,肾所藏之精滋养肝血。

五行学说的运用:把握五脏之病的联系与规律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也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其中“主”,即制约之意。五脏的功能,皆受到其所不胜的制约而防其太过。肾制约心,即水克火,如肾水上济于心以防心火过亢,心制约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热可防肺气清肃太过;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之肃降制约着肝的升发;肝制约脾,即木克土,如肝气条迭能疏睥,可防脾气壅塞,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之健运可控制肾水泛滥。

五行学说的运用:把握五脏之病的联系与规律

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着机体的生理平衡与稳定,即所谓“制则生化”。

阐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五行学说既将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情志等分归于五行,构成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又将自然环境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味、五色等亦分归于五行,认为同一行中的事物之间有着相互感应现象,即所谓“同气相求”。

以肝为例:东方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生酸,酸养肝;肝血养筋,筋又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是六气里的风,在地是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中是筋,在五脏中是肝,在五色中是苍,在五音中是角,在五声中是呼,在人体的病变中表现为抽搐拘挛,在七窍中是目,在五味中是酸,在情志中是怒。大怒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

以心为例:南方生热,热能生火;火气生苦,苦养心;心生血,血养脾;心气关联于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人体的病变表现为忧心忡忡,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上为喜。过喜伤心气,恐可以抑制喜;热伤气,寒水可以抑制热;苦昧伤气,咸味可以抑制苦。

以脾为例:中央生湿,湿气生土;土生甘,甘养脾气;脾滋养肌肉,肌肉强壮使肺气充实,脾气关联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里的湿,在地为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官,在五声为歌;在人体的病变表现为呃逆,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思虑伤脾,但怒气可以抑制思虑;湿气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过食甘味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以肺为例:西方生燥,燥使金气旺盛;金生辛味,辛养肺:肺气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滋生肾水,肺气关联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里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的病变中表现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动上为忧。忧伤肺,但喜可以抑制忧;热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辛味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以肾为例:北方生水气,水气生成味;成味养肾气,肾气长骨髓;骨髓养肝,肾气关联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吟;在人体的病变表现为战栗颤抖,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成,在情志变动上为恐。恐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寒伤血,但燥可以抑制寒;成伤血,但甘味可以抑制咸。

2.概括五脏病变转变的某些规律  五脏的生理功能因五行的生克关系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中某一脏功能失常,必然影响其他四脏。依五行的生克规律,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母子相及和乘悔的方式影响到其他四脏,以肝为例,肝病影响及心,为母病及于子;影响到肾,为子病及母,影响到脾,为乘;影响到肺,为侮。其余四脏以此类推。

(1)相生关系传变:“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用于治疗母子两脏皆虚或单纯子脏虚弱之证。如脾气虚弱,土不生金,引起睥肺两虚,或肺虚日久,影响睥之健运(即子盗母气),导致肺脾气虚,皆可用补牌(即补母)之法冶之。泻子,用于治疗母子两脏皆实或单纯母脏实证。如心火亢盛,子病犯母而致的心肝火旺证,当采用泻心火为主的治法;即便肝火独盛,亦可以采用泻心火的方法抑制肝的功能偏亢。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具体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以制约肝阳偏亢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致的肝阳上亢证。

滋木生火法:是滋养肝血以生心血的方法,适用于肝血不足不能稿养心血,或心血不足不能充养肝血,以致心肝两虚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指温心阳以助睥阳健运的一种治法。

培土生金法:是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治法,适用于睥气虚衰,不能益肺气,或肺气虚衰日久累及脾气的肺脾两虚证。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肾,或肾阴不足累及到肺而致的肺肾阴虚证。

(2)相克关系传变: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则是抑强扶弱。或侧重于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主要适用于因一行(脏)过亢引起的相克异常;或侧重于扶其不足,避免弱者被乘被侮,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主要适用于因一行(脏)虚弱引起的相克异常。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具体治法,主要有以下五种。每一种治法在应用时都应谨遵抑强扶弱的原则。

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盛脾虚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若属土虚木乘,则应重在健脾,兼以抑肝,可改称为“扶土抑木”法。

培土制水法:是以温运脾阳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胀满之证。此处的“水”,现指水湿邪气,因其产生与肾有关,故古人称“肾水泛滥”。若属水湿困脾,则当除湿为主,健脾为次,改称为“祛湿健脾”或“利水健脾”法。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肃肺气以抑制肝火刑肺的一种治疗方法,有时又指通过清泻肝火以助肺气清肃,适用于“左升太过,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肝火偏亢为主者,重在“平木”;肺阴不足为主者,重在“佐金”。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补肾水之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的心肾不交证。心火偏亢为主者,重在“泻南”,肾水不足为主者,重在“补北”。

补火暖金法:是温补心阳以理肺寒的一种冶法,适用于心肺阳虚,寒痰水饮内蕴于肺的病证。若病属寒痰水饮内盛损伤心阳者,治当温化寒痰,蠲饮利水为主。

关于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学说的生克理论,五脏中某一脏有病,可影响到其他脏。要控制疾病的传变与发展,重要的是先处理好发病之脏,此乃治本之图,然后根据五行的母于相及和乘悔传变规律,预测其可能累及的脏,并同时给予或补盛泻的处理,以阻断疾病的传变。

3.指导诊断和确定治疗用药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有病,必然反映到体表,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而观察分析外在的病理征象,又可推知内脏的病变,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五行学说用于诊断,主要是以五行的归类分析四诊资料,以五行的生克乘悔理论推断病情、判断预后。

五行学说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药物的性味按五行归属确定其作用于何脏,从而指导脏腑用药;二是按五行的生克规律,推断疾病的传变,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