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红谷斋主人 2016-10-28

《庄子》优游自得的哲理

 

《外篇·卷四中·第十·胠箧》

 

引言:这一节,用“胠箧”两个字来命名。“胠,胁也。”[《广雅·释亲》]“从旁开为胠。”[《庄子·胠箧》释文引司马注]“箧”盛物的家具,大的叫箱子,小的叫箧。“胠箧”就是打开箱子。打开人家的箱子那就是盗。庄子开篇,讲了一个“盗之有道”的典故。是来偷东西的,但是“忘意室中之藏”,不是奔东西来的,主要是喜欢这种刺激,喜欢拿别人东西的快感。先进后出,有勇有义,有机智,有勇敢,讲仁义,平均分配盗资,就是盗之道。智勇仁义是圣人的行为,但是到了盗跖那里,却成了指导他偷盗的思想,要仁义这东西何用!最生动的例子就是齐国的田成子,此人是一个窃国大盗,但是他却落得个遵照圣人的教导而行事的好名声。这不也是用仁义道德指导的结果吗!庄子的结论就是“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因此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没有圣人了,大盗也就没有了。

天底下善人多?还是不善之人多?“不善”并不一定就是坏,不善不恶,这是常人的形象,因此得出结论,“不善人多”,仁义道德,不是利天下多,而是害天下多,不能令人信服。诚然,好人有仁心,恶人也有仁心,忠臣为国,有道;盗贼为己,也有道。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也可能有孝顺老娘的心肠。施仁义,主要看动机、目的,看是对谁,干什么?仁义道德,是有原则的,仁之所以仁,爱之所以爱,恶之所以恶,恨之所以恨,才是人的正常的感情。爱人,人才能爱之;济人,人才能济之;利人,人才能利之。不能因为恶人也讲兄弟义气,正常人就摈弃兄弟义气;恶人也讲信义,正常人就摈弃信义;恶人也有天伦之乐,正常人就抛弃天伦之乐;恶人也有智慧,正常人就抛弃智慧。“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现象不是没有,贪污腐败不是没有。难道,圣人都死了,窃国者就没有了吗?贪污腐败者就没有了吗?杀人越货的大盗就没了吗?因为雷锋专做好事,所以做坏事的人就多了吗?因为舍己救人的人多了,所以杀人犯就多了吗?岂有此理!人有私欲,要吃、要喝、要穿、要娶老婆生孩子,要有房子住,要过好日子,就免不了私欲,有私欲,就有好坏善恶,就有争夺拼杀,就有贪腐堕落,这太正常了。但是有私心必须与坏人区分;为私利,必须与贪腐分开;践行仁义,必须与借用仁义的名声分开。至于庄子所说三代以上,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时代百姓的“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朴拙无欺,厚道恬淡的景象,也只是一种幻想。进入铁器时代,回不到石器时代;进入电子化时代,回不到蒸汽化时代。何况人类童年,蛮荒的时代,不是没有杀戮,不是没有争斗,不是没有欺诈,不是没有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弱肉强食的现象。无数科学的考古发现证明,人越是在蒙昧时代,个人更加没有自由,个体生命更加没有尊严。庄子也不是不要圣人,他所说的:“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还是说圣人的行为。管理就是引导,管理就是教化,圣人毕其一生都是在引导社会更加进步,更加合理,更加融洽,更加和谐,引导人们的心灵更加纯洁,更加朴实。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一点也不冤枉他。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胠,开;箧,箱;囊,袋;摄,收;缄,结;縢,绳也。扃,关钮也;鐍,锁钥也。”[.郭庆藩:《庄子集释》]防止小偷,打开箱子,偷东西;避免被歹人探囊取物,就要加强守备,捆绑好,收拾好,上好锁钥,其实这是世俗的浅见,是没有智慧的表现。什么样的盗,上门偷窃,翻箱倒柜?那是小贼,不是大盗。)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大盗来了,把你的箱子柜子搬走了,来一个搬家似的洗劫,还怕你箱子不结实吗?还怕你的柜子没有收纳好吗?还怕绳子没有绑牢固吗?关好箱子,锁好柜子,捆绑结实,其实是没有用的。防盗网安装的一个接一个,一层接一层,这是世俗的,没有智慧的人想出来的办法,这是给小偷搭梯子?为小偷发工资呢!)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世俗的智慧,有没有聪明的地方?管用的方法?而不是故作聪明,实际则是个糊涂虫呢?“夫世俗之人,知谟浅近,显迹之圣,于理未深。既而意在防闲,更为贼之聚积;虽欲官世,翻为盗之守备。”[.郭庆藩:《庄子集释》]你的防备,不是为着防止小偷盗窃;你的知识,不是浅近固陋的;你的作为不是无意中帮了坏人的忙,这样的知识,这样的学问,有没有呢?)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馀里。(“太公之后,封于营丘之地。逮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百姓殷实,无出三齐。是以鸡犬鸣吠相闻,邻邑栋宇相望,罔罟布以事畋渔,耒耨刺以修农业。”[.郭庆藩:《庄子集释》]齐国,自太公开始,地方之大,物产之丰,自耕自食,人口只盛,都是数一数二的。)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喝尝不法圣人哉?(“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在齐国的疆域内,按照圣人的教导立宗庙,建社稷,划分族党,设立州邑乡闾,百姓被管理的井井有条的。)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田成子,即天恒。因其家族出自陈国,也称为陈恒,为汉文帝刘恒避讳,改称“田常”。齐悼公四年,田成子承袭父亲田乞之位,唆使齐国大夫鲍息弑杀齐悼公,立齐简公。“割安平至于郎邪,自为封邑。”[.郭庆藩:《庄子集释》]田成子和阚止,任齐国的左右相。齐简公四年,田成子又发动政变,杀齐简公、阚止。“于是田常立简公弟骜,是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为相。”[《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田恒独揽齐国大权,诛杀鲍、晏诸族,“割安邑以东至郎邪自为封邑也。”[.郭庆藩:《庄子集释》]成为不折不扣的窃国大盗。)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田成子弑杀齐悼公、齐简公,都是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都是声称效法圣人的做法进行的。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田常既杀简公,惧诸侯共诛己,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他还对齐平公说:“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不就是圣人的言行吗!忠臣的言行吗!实则“不盗其圣法,乃无以取其国也。”[.郭庆藩:《庄子集释》]不标榜圣人的行为,他能够得逞吗!田成子统治齐国十二年,小国不敢说什么,大国也惹不起。他还霸占齐国境内凡身长七尺以上的女子,“陈成子有数十妇,生男百馀人”。你该怎样评价田成子呢?有人认为他是“禽兽之行”,有人则认为“陈恒为人,虽志大负杀君之名,至于行事亦修整,故能自保,固非苟为禽兽之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之《索引》]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田成子盗窃的只是齐国吗?他虽“有巨盗之声名,而位忝诸侯,身处唐虞之安乐。”[.郭庆藩:《庄子集释》]他用圣人的仁义礼智信,来完成他的窃国,守护他的盗窃成果!用仁义礼智信,来掩盖他盗贼的名声;干着禽兽不如的事情,却落得个效法圣人的名声。)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世俗说的智慧,有没有不为大盗,提供机会,或者虽无主观愿望,而客观上却为大盗提供帮助的呢?圣人的智慧,有没有不为大盗提供借口的呢?)昔者龙逄斩,比干剖,苌弘胣,子婿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可以从四个贤哲的遭遇来看。第一个人是关龙逄,他是夏桀的相,夏桀与美女妺喜寻欢作乐,荒淫无道,酒池肉林,对忠臣残酷地实行炮烙之刑,关龙逄忠心耿耿,一次次地劝谏夏桀,终究被斩。第二个是比干。比干,子姓,商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帝辛就是商纣王,此人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屡屡劝谏,结果被他的侄子商纣王“剖视其心”。第三个人是苌弘,字叙,又称苌叔。“苌弘,周室之执数者也。”[《淮南子·汜论》]是一个观察天象推演历法的人,为主子忠心耿耿,但是“忠未必信”,“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庄子·外物》]第四位是子胥,就是伍员,“谏夫差,夫差不从,赐之属镂以死,投之江也”[.郭庆藩:《庄子集释》],令尸体糜烂。“此四子共有忠贤之行,而不免于戮刑者,为无道之人,恃君人之势,赖圣迹之威,故得踬顿忠良,肆其毒害。”[.郭庆藩:《庄子集释》]四个人都没有好下场。“言暴乱之君,亦得据君人之威以戮贤人而莫之敢亢者,皆圣法之由也。向无圣法,则桀纣焉得守斯位而放其毒,使天下侧目哉!”[.郭庆藩:《庄子集释》]

故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盗跖,柳下惠的弟弟,展氏,名跖,一作蹠,又名柳下跖、柳展雄。“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史记·伯夷列传》]庄子说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总之,盗跖恶贯满盈,罪恶滔天,十恶不赦。盗跖回答徒子徒孙说“盗亦有道”。是来偷东西的,但是“忘意室中之藏”,不是奔东西来的,主要是喜欢这种刺激,这种拿别人东西的快感。先进后出,有勇有义,有机智有勇敢,平均分配盗资,讲仁义就是盗之道。智勇仁义是圣人的行为,但是到了盗跖那里,却成了指导他偷盗的思想。)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仁义道德这东西,不仅仅圣人能用,恶人也能用,常人可以有,盗贼同样可以有。)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培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唇亡齿寒的故事见于《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假道伐虢,宫之奇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是说,鲁国进贡的酒味道很薄,反而赵国的邯郸被围了。“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淮南子》]这里的意思是,因为盗亦有道,所以,圣人讲的道,也跟着受到连累,不能信任。因为圣人鼓吹仁义,所以天底下才会有盗贼。只有丢弃圣人的那一套,天下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天下尽淫邪之徒,是不是应该男人女人都一丝不挂,罪恶之源就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辞下》]呢?舜帝的父亲和弟弟,三番五次地要杀害他,是不是因为他太孝顺的缘故呢?天下尽公而忘私的人,是不是该埋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呢?强大的秦国,是不是因为孔子提倡仁义道德,而很快的灭亡呢?“此自然相生,必至之势也。夫圣人虽不立尚于物,而亦不能使物不尚也。故人无贵贱,事无真伪,苟效圣法,则天下吞声而闇服之,斯乃盗跖之所至赖而以成其大盗者也。”[.郭庆藩:《庄子集释》]还是那句话“仁”不是谁制造出来的,“义”不是谁制造出来的。“仁义”是人类最纯洁的,最高尚的思想感情。“无为而治”不是不要仁,也不是不要义,正好相反,“无为而治”就是用仁义,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教化人们的行为,而不强迫,不是强加,不是来硬的,不顾客观事实,不顾客观规律的乱来。)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大川枯竭,山谷就凹下去了,丘陵填平了,深渊就实在了。圣人都死了,大盗就没有了。因为雷锋专做好事,所以做坏事的人就多了!因为舍己救人的人多了,所以杀人犯就多了!没有雷锋做好事了,所以也就没有坏人做坏事了!天下没有舍己救人的英雄,所以天下就没有杀人犯了!因为设立了监狱,所以才会有人犯法!说得通吗!)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斛者,今之函,所以量物之多少。权,称鎚也,衡,称梁也,所以平物之轻重也。符者,分为两片,合而成一,即今之铜鱼木契也。玺者,是王者之玉印,握之所以摄召天下也。仁,恩也;义,宜也;王者恩被苍生,循宜作则,所以育养黔黎也。”[.郭庆藩:《庄子集释》]庄子没有做过官,他做过漆园吏,算不上官,他若做官,斗斛也不要了,权衡也不要了,符信也不要了,印也不要了,仁也不要了,恩也不要了,义也不要了,我看他一天也呆不下去,一天日子也过不成。不要说治理百姓了。)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世上的确存在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现象;的确存在着,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现象;的确存在着利用职权贪赃枉法谋取私利的现象;的确存在着知法犯法,乱施刑罚的现象,难道这些窃国者、伪善者、谋私利者、违法乱纪者、贪赃枉法者,能算圣人吗!历朝历代有容忍贪腐,容忍杀戮,容忍无道的吗!历史上,没有人把夏桀当作圣人,是夏桀利用仁义道德骗取了天下的信任;没有人把盗跖当作圣人,而是盗跖利用仁义道德欺骗了信徒。难道不讲仁义道德,就不会出现夏桀吗?不讲廉政为民,公而忘私,就不会出现贪官污吏吗?)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鱼不能离开水,离开水就会死去,这是很明确的。庄子所说的“国之利器”又是什么呢?合理的解释就是治理国家的好办法,治国的好方略。那么这个好办法,好方略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做到好方法不示人呢?治理国家,管理民众,好方法、好方略是不是仁义道德?如果不是,有是什么?治理国家,管理百姓,除去教化人,引导忠心、善良、无私、公正、和睦、仁厚、礼貌、团结之外,还能是什么?除了辅助于法制,提倡精神文明之外还能有什么呢?说庄子,诋毁老子,“皆空语无事实。”[《史记·老子列传·庄周传》]实在是恰如其分的。)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培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庄子》有些话还是有价值的,“无为而治”也不是没有道理,法律不要太严苛,也是对的。在上位的人去掉私欲,一心为民,也是应该的。提倡艰苦朴素,提倡和睦融洽,也是对的。创造和谐的、舒心的环境,也是有利的。不要弄得缤纷繁复,眼花缭乱,怪声怪调,噪声填耳,心烦意乱,人心惶惶,浮躁不安,奇技淫巧,刁钻古怪,虚夸不实,飞扬浮躁,都是对的。提倡返朴归真,淡泊宁静,清心寡欲,都是对的。庄子是提倡“内圣外王”的,大约这就是他所说的不可示人的国之利器吧。所谓“内圣外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天下》]“内圣”是人格,“外王”是理想。“内圣外王”就是提升人格,坚定理想,磨练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真的人,同时也就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悠游自得的人。)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大巧若拙”是有道里的,奇技淫巧弄来弄去,处处人为,处处锋芒毕露,处处留下刻削斧凿的痕迹,越弄越不像样子,令人生厌;把人管的死死的,就没有了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性了。最好看的就是天然去雕饰,就是返朴归真,就是不琢之琢,不磨之磨。捉了磨了,却以为没有琢没有磨。“曾参至孝,史鱼忠直,杨朱墨翟,禀性弘辩。”[.郭庆藩:《庄子集释》]这四个人在那里喋喋不休,鼓噪天下,只有“削除忠信之行,钳闭浮辩之口,攘去蹩躠之仁,弃掷踶跂之义。于是物不丧真,人皆自得,率性全理,故与玄道混同也。”[.郭庆藩:《庄子集释》]仁义不是拿来争论的,是要行动的;是要去做的,去实践的。仁义喊上千百遍,不如做上一次。)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婿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这些先圣,生活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结绳记事,是不得已;穿树叶,是不得已;住茅棚,是不得已。人不可能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不可能回答穴居岩处的时代;不可能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回不到石器时代;进入电子化时代,回不到蒸汽化时代。何况人类的童年,处于蛮荒时代,不是没有杀戮,不是没有争斗,不是没有欺诈,不是没有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弱肉强食的现象。无数科学的考古发现证明,人越是在蒙昧的时代,个人更加没有自由,个体生命更加没有尊严。)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求贤,学贤,求的是真贤,学的是真贤,不是向那些号称贤人的人,或者自称贤人的人学习。你投错了门子,看错了人,不是提倡学习的错误。贤能,不能全靠自悟、自修,不能关起门来自己去摸索贤能之路。上好知,还要己好知;上好诚,还要己好诚。糊里糊涂地上当受骗,不能怨人,只能怨己。)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世界上有矛就有盾,有正就有反,有前就有后,有多就有少。弓弩巧了,鸟儿学精了;渔网下的多了,鱼儿溜了;下的夹子多了,禽兽避开了;辩论失败多了,终于伶牙俐齿了。“攻之愈密,避之愈巧,则虽禽兽犹不可图之以知,而况人哉!故治天下者唯不任知,任知无妙也。”[.郭庆藩:《庄子集释》]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不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不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天下怎么乱的?巧思太多了,计谋太多了,算计太多了,钻营的太深了,脱离实际太久了,主观主义作祟了,胡思乱想太离奇了,奇技淫巧太糊弄人了,欺诈太不择手段了。不如坦坦荡荡,明明白白,自自然然,大大方方,真实可靠,童叟无欺。)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背离了日月之明,你能看见什么?消融了山川之精灵,你还能得到什么?违背了四时节气的规律,就连一些昆虫也要变化性能。主观武断,整天都是花花点子,折腾来折腾去,不乱才怪呢!“夫执迹用智,为害必甚,故能鼓动阴阳,摇荡天地,日月为之薄蚀,山川为之崩竭,炎凉为之愆叙,风雨所以不时,飞走水陆,失其本性,好知毒物,一至于此也。”[.郭庆藩:《庄子集释》]只有遵守“道”,遵守宇宙法则,遵守事物发展的规律,脚踏实地,才有成功的可能。)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机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享享之意,享享已乱天下矣!(“三代,谓夏殷周也。”[.郭庆藩:《庄子集释》]自三代一下,天下就大乱了,就是没有“恬淡无为”造成的,没有遵“道”造成的,没有顺应潮流造成的。没有返朴归真造成的。生产力是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文化是繁荣的,茹毛饮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穴居岩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君权神授,天下一人之天下,国家是一人之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至于“恬淡无为”那只是个人的一种修养,一种人格的养成。“内圣外王”倒是值得提倡的。进取和探索,则是人类的天性。)(峻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