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焚香读书 | 古人读书也这么讲究。

 Shouweiwei360 2016-10-28

“读书”在今天的人们认识中是普遍行为,然而在古代读书却是奢侈的事情,普通百姓只能望梅止渴。尤其明中期之前活版印刷尚未普及,书籍发行数量有限,不像今天想看哪本直接在亚马逊或者孔夫子下单即可。

古人读书所消耗的时间和费用也比现在的多,在男耕女织的社会,普通百姓天亮便起身劳作岂有读书的时间,即便爱书心切的人夜阅读也烧不起那灯油钱,更别提笔墨纸砚的昂贵了。

小时候老师常提起古人为了读书去抓萤火虫、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烛光的故事,现在想来不无道理。也正如此,古人对待读书这件事情十分认真严肃。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夔龙纹鼎式炉

富贵人家读书之前自有一套礼仪,虽因人而异但不可缺“沐浴焚香、净手煮茶”(见上方作品刘松年《秋窗读易图》局部中的书桌上摆放着香炉),如此祛除内心繁杂,营造宁静清心的氛围。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就曾作诗“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宋代陆游有诗曰:“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姿,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读书必焚香”的礼仪延续至清代,清三代皇帝亦有读书焚香的习惯,为的就是使得心情愉快有助于记忆,而且用香尽奢,取些个龙脑香、麝香、沉香之类提神养心。

清乾隆 白玉饕餮纹朝冠耳三足鼎

尚有一类古人读书读得香艳美绝,如诗云“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清席佩兰《天真阁集》)。边读书边闻香,旁边还有美女捧砚伺候,何等香艳奢侈,使得多少宅男醉生梦死。场景太美不敢看,读书至此也是够了。

我们现代人还是不要效仿以免劳财伤身,此类读书也秀恩爱的个别例子暂且撇下,还是回到“古人读书认真严肃”的话题上。

清乾隆 铜鎏金錾花嵌玉松石珊瑚三足大香炉

明代有位读书人因为经济条件不太好又喜读书,尽感叹出一首打油诗《焚香读书》:“常愁无钱买酒米,且喜今朝有香焚。无钱买酒不算贫,有书无香真要命。”这位书生是何等爱书,不吃不喝没所谓,焚香读书才是头等大事。

可见对古人来说,营造出读书的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无香读书似乎是对书籍的不尊重一般,甚至利害到了“要命”的程度。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太平有象三足香熏及花觚一对 (三件)

除了视“焚香读书”如命的书生之外,古人还将读书分成不同的境界,如清代的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新注》把读书分成三个境界,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氏依次用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蝶恋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诗句来说明读书的孤寂盼望、依恋得废寝忘食以及最高级别的不食人间烟火来比喻读书的三个境界。

清雍正 铜点金双龙耳三足炉

“焚香”在古代是普遍行为,除了宗教礼仪之外生活中处处飘香,“焚香读书”、“焚香抚琴”、“焚香煮茶”等都是古人的雅事,以此中国的香文化从汉代兴起至近已千年。对此明朝的屠隆做了很好的回答:

“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  end  -

分享是一种美德,转发给身边的好友,利益更多有缘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