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走?是留?有多少人在洛阳彷徨

 漫步月球路 2016-10-30

在洛阳生活的感受


文/坚水


总计在洛阳生活了10年,对这个城市,有着百般复杂的感情。

我原来在老城生活,物价低,东西好吃,一块五的丸子汤带馍,早上两块钱的牛肉汤是记忆里最深刻的东西。一般洛阳人可能只知道十字街,知道那挂了一街的古旗子,但我印象中的老城,却是那些无法过车的老巷子。这些老巷子里都是老人,也很少年轻人在,一整天巷子里都静静地,远离外面的尘嚣。
那时候的天基本上是蓝的,刚刚开发的洛浦公园里,新铺的水泥路面上还有花坛里的新土,洛河的下游还有很多乱石草滩,每到周末,都会约上三五好友,到那些乱石滩里垒石头窝圈鱼。

那时候,我觉得洛阳就是老城,每当坐上公交车到百货楼去的时候,都感觉像出了一趟远门。我是很喜欢老城的环境的,喜欢据说“可嘶哑”的老城人,那一口地道的老城话,让人听了就不禁要感叹老百姓活生生的语言。以至于老城动迁的时候,早已经离开老城的我,还每周跑去老城喝汤逛巷子,深怕有一天这些小店都不在了,看着西南隅办事处里的高音喇叭播放着动迁动员,号召大家赶快来选房子,还饶有兴趣地拍了两张照片,却深怕被保安呵斥,把我当成什么狗仔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城市里的机动车越来越多,楼也越来越多,我还记得当时一个伙计兴冲冲地跑到新区,回来了感觉自己像刚到了北京一样,他说:“你们知道吗?市政府的大院里,铺得可都是大理石啊,咦,沾上雨看着跟镜儿似得。”惹得我们瞅上时间,就跑到西关坐上那唯一一趟通往新区的公交车,要去一睹为快。还有那亚洲第一大的音乐喷泉,每次开放都人山人海。

那时候,我认为洛阳是伟大的,十三朝古都并不是那么没有意义,我们就是要十三朝古都,而不是九朝古都,我也曾很认真地纠正过他乡友人的疑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对洛阳越来越不满意,2012年我注意到,雾霾铺天盖地地来到洛阳,从此年年盘亘在洛阳,从深秋直到初春,绵延四个月暗无天日,我并没有夸张,秋高气爽已成为一个单纯的废旧成语。那个时候,我看到很多声讨雾霾的帖子,也知道雾霾之祸,非起于洛阳,也不止于洛阳。只是人民的呼声逐渐会减弱,神经会麻木,最终认可了这个基本事实,甚至连口罩都会懒得去戴。

我骑着自行车,感觉道路越来越窄,从非机动车道上一路骑到盲道上,直到被眼前的“施工”标志阻断去路。眼看着九都路的拓宽,还有龙鳞路、珠江路、聂泰路,洛宜路的年年翻修,把地下的各种管子,年年拉出来,再填埋回去。我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想去问,因为已经有人问了,而并没有人回答。
而更让我费解的是,为什么有些路一围就是几个月,而压根没有人施工,是遗忘了吗?

被遗忘的,又何止是路。应该说是洛阳在逐渐淡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视野,一个以重工业立足的古都,始终摇摆在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两个定位之间。中间充斥着无数的骗子,各种投资担保公司,坑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败坏了整个市场的道德底线。

优秀的企业走了,高校毕业生也无法归来,中小型企业依托国企苟活,而国企又依赖银行残喘。洛阳的产业在哪里?本土的品牌几乎消失殆尽,能叫响的除了洛轴和一拖,洛玻还能算吗?满大街的饭店、超市、购物广场、酒店和待售楼盘,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洛阳人挣外面钱的能力越来越弱了,除了出去打工。

洛阳或许也只能靠吸收周边县区的人才和资金来继续维持下去了,恰如同郑州吸收周边城市成就了自己飞速的发展。

洛阳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老年人越来越多,就是这些少许的年轻人,也少有那些敢想敢干,或者一身本领的人,他们或在政府里,或在学校医院银行,或在少得可怜的几个科研机构里,这些单位里的人员有一个通常的特点,就是保守。洛阳,也就成了这样一个保守的城市,一面保守,还一面沾沾自喜,极度敏感。

或许有一天,当时机成熟时,我会另择一个城市生活。


说说几位洛阳人不回洛阳的原因


文/曾经拥有2012


每年春节,都是亲戚们大聚会的时间。在这期间,亲戚们难免要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下面就说说这些洛阳土著们不回洛阳真实的原因。


表外甥,24岁,毕业于西安美院,学习建筑设计专业,现在福州一家设计公司工作表姐(他的母亲)说,在2014年表外甥毕业前夕,她为表外甥能跑进一家好单位在洛阳费劲周折,可效果不佳。后来,表外甥自己回洛阳应聘至两家装修公司做实习设计师,但是在一年内,第一家公司没做三个月老板就因拖欠工资自动消失,另一家给的实习工资是每月1000元,如果客户采用了表外甥的设计方案就有提成。但在两个月后,有一家甲方采用了表外甥的设计方案,但此时装修公司老板又开始以在此方案的最后阶段是由公司几名设计师一起完善为由,只给表外甥先前承诺提成的20%,表外甥一气之下辞职并经大学同学介绍远赴福建到了这家设计公司。这家公司给表外甥无风险底薪是4000元,去年夏天,当表外甥和另一名设计师的设计方案被甲方采纳后,公司与甲方签过合同,在甲方支付定金后,表外甥便拿到了设计提成8000元。表外甥说,福建的饮食他吃不惯,天气也很不适应,但为了能在正规的大公司有所锻炼发展,他决定还是在这留下干几年,至于以后是否回洛,看看再说。


外甥女,27岁,毕业于上海某大学研究生,学习金融,现就职于上海一家科研院所外甥女说,她之所以留在上海完全因为她明年就要嫁给的男友。她的男友是江西人,俩人是学校的师兄妹,在校时期就已恋爱。男友家经济条件十分丰厚,当三年前俩人确定关系后,男友父母就在上海买了两套房,男友父母向他俩表示,等他们老了干不动生意后就随他俩一起在上海定居。所以,外甥女自毕业后就再没回洛阳,她和男友如今在上海都有稳定的工作,无任何经济压力,他俩准备明年五一结婚。堂姐(外甥女的母亲)说,待她和姐夫退休后,也要随着外甥女去上海,她在一年前已经在上海郊区首付了一套60平的老房子,等退休后,她和姐夫便要变卖在洛的全部房产,然后搬到上海陪着女儿,以后就不回来了。


堂侄,25岁,毕业于河南大学,学习内容搞不清,好像是什么超级材料,在读研究生堂侄说,今年秋季,已经有三家郑州企业来他们学校搞招聘活动。给出的工资最低也有4500元。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楼主堂兄家),他毕业后一定要找一个高工资的工作来承担养家的责任。所以,他的第一目标暂定为郑州,等工作几年后,洛阳有适合工作就回去,如果没有,那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郑州安家,然后把父母再接过来一起住。堂兄表示,他同意儿子的想法。


表弟,40岁,厂矿技校毕业,车工,现在珠海一家厂里当工人。表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技校毕业后就在厂里工作。几年后,厂里效益滑坡开始拖延工资。恰逢厂里彼时组织去日本的劳务输出,他果断报名。在日本的流水线上干了三年攒了25万买了房子回来继续在厂里干车工,在一年后,厂里再次组织去日本打工,他又报名去了,这次的三年后,他拿了赚的钱回来给妻儿换了一套更大的房子,但本次回来他却在厂里买断工龄,然后跟着在日本一起的工友去了珠海打工,至今已在那里7年,每年回洛探亲两次。表弟说,在洛阳干啥都要凭关系,而在珠海,老板只看你的工作成绩,完全是资本主义那一套,他为人木讷在洛阳的大厂工作时就不会搞关系,况且在珠海工作工资也不算低,再说,出去这些年,心野了收不回了,等为儿子攒够在洛阳买房子的钱最后混到干不动的时候就回洛阳和老婆孩子一起安度晚年。


以上内容便是楼主身边几位亲戚的真实处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