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诀的源流、特点和习练要领 来源:《健身气功-六字诀》 第一种以“疗病”为目的,因此采取五行相克的顺序习练。以后,六字诀的应用逐渐向养生转变,习练顺序也逐渐向相生顺序发展,最后定型为与四季养生法相应的五行相生顺序。 因此,在习练六字诀中,若以治病为主要目的,应以五行相克的顺序习练:呵──呬──嘘──呼──吹──嘻。若以养生为主要目的长期习练,则应按五行相生的顺序:嘘──呵──呼──呬──吹──嘻。“健身气功·六字诀”用后者。 选自教材《健身气功-六字诀》 六字诀现存文献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中。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呬以解极。”同时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 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尤其在六字诀的方法理论及应用上有不少发展与补充。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隋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智在其《童蒙止观》中将六字诀用于佛学坐禅止观法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陶氏六字诀的吐纳法进行了发挥,“大呼结合细呼”;唐代道教学者胡在其《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泄图》中,改变了六字与五脏的配合方式,改肺“嘘”为肺“呬”,改心“呼”为心“呵”,改肝“呵”为肝“嘘”,改脾“唏”为脾“呼”,改肾“呬”为肾“吹”,另增胆“嘻”之法。 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对六字诀理论与方法的论述是历史上最详细的,对呼吸和读音方法作了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毕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另外,还增加了叩齿、搅海、咽津等预备功。 《遵生八笺校注·延年去病笺》的《四季却病歌》中记载: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这就将六字诀与四季养生结合起来了。 从现有文献来看,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例如,胡文焕的《类修要诀》和高濂的《遵生八笺》等著述中都有《去病延年六字法》总诀的记载:“肝若嘘时目睁精(精同睛),肺知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这是最早的六字诀配导引动作的记述。虽然在宋代曾的《临江仙·八段锦》中,已将六字诀融入其中,作为八段锦的辅助练习,但这只是六字诀的应用,而不是独立的六字诀导引法。 从当代有关功法流派来看,易筋经、峨眉庄、形意拳、八卦掌、大雁功等虽有六字诀的相关应用,但与原始独立的六字诀功法已不完全相同,在武术动功中大多已变为助力练气的声法练习。今人马礼堂在研究养气功时,根据道统的六字诀文献,编创了“养气功六字诀”,用于临床治病,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综合文献资料和现存各种六字诀相关功法内容分析,六字诀流传到现下,在功法上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功法理论保持了唐宋以来按中医五行五脏学说来阐述的主体框架,对呼吸口型及发声方法的认识渐趋统一,肢体的动作导引与意念的导引原则上遵循中医经络循行规律。但是,在功法的规范性上,尚存在一些疑难问题。如,个别字诀(呵、呬)的发音、六字的吐音口型及发声与否、六字与脏腑的对应、六字在练习中的排列顺序等都存在着一些歧义;各种功法的呼吸发音与肢体导引动作之间的关系各有特色,尚缺乏统一的科学论证。 正是在此基础上,“健身气功·六字诀”课题组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化研究论证,以此来编创便于群众习练的、科学健康的健身气功新功法。 一、关于六字的脏腑归属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有关六字诀的记载为:“凡病之来,不离五脏,事须识根,不识者勿为之耳。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其六字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为:心──吹、呼,肺──嘘,脾──唏,肝──呵,肾──呬,并不同于现代。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养性之调气法,也与其完全一致。 隋代高僧智在《童蒙止观·治病第九》中记述: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其脏腑配属已与明清和现代相同。 唐代道教学者胡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泄图》在脏腑归属上,和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的对应关系相同:心──呵,肺──呬,肝──嘘,脾──呼,肾──吹,胆──唏(嘻)。后来的文献在六字与脏腑的对应归属上,大体都沿用了这一论述,只是将胆──嘻改为三焦──嘻。 综合有关文献,根据《河洛精蕴》五音五行五脏的论述,我们认为六字诀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应为:呵为舌音正对应于心火,呼为喉音正对应于脾──土,吹为唇音正对应于肾──水,嘘(嘻)为牙音正对应于(胆)──木,呬为齿音正对应于肺──金。“嘻”通少阳经脉,既可疏通胆经,又可疏通三焦经脉。中医认为“少阳为枢”,通少阳即可调理全身气机,三焦的作用正是通行全身诸气。因此,在六字的脏腑对应上,“呵──心,呬──肺,嘘──肝,呼──脾,吹──肾,嘻──三焦”是合理而规范的。 二、关于六字的习练顺序 在六字的习练顺序上,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三种: 一是,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记述:“已上十二种调气法,依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这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顺序是一样的,起于心,依五脏五行相克的顺序排列。 二是,邹朴庵在《太上玉轴六字气诀》中,不仅脏腑归属发生变化,其练习的顺序也相应变化,呈现由相克向相生变化的趋势。只有“呬”“嘘”之间还是相克,而且仍起于五行之心火,取先泄心之火毒的意思。 三是,明清以后基本改为按明代冷谦《修龄要旨》中记载的《四季却病歌》顺序: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 这是按照四季循环,五行相生顺序来排列的。 第一种以“疗病”为目的,因此采取五行相克的顺序习练。以后,六字诀的应用逐渐向养生转变,习练顺序也逐渐向相生顺序发展,最后定型为与四季养生法相应的五行相生顺序。 因此,在习练六字诀中,若以治病为主要目的,应以五行相克的顺序习练:呵──呬──嘘──呼──吹──嘻。若以养生为主要目的长期习练,则应按五行相生的顺序:嘘──呵──呼──呬──吹──嘻。“健身气功·六字诀”用后者。 三、关于六字的读音与口型 (一)关于六字的读音 明清以前,由于没有统一的汉字注音方法,读音主要靠已知之字音互切而说明。这样,就造成了人们对六字诀发音的歧义,出现了“同字不同音、同音不同字”的现象。 从现有文献来看,以“养气功六字诀”“峨眉派”“六字真言”的说法基本概括了六字诀的读音和口型的差异。 其中,“呵”字,“养气功六字诀”读“kē”,“峨眉派”读“hā(哈)”,“六字真言”读“hē”;“呬”字,“养气功六字诀”读“xià”,“峨眉派”读“sī(嘶)”,而“六字真言”读“xì”,差异最大。 为此,课题组专门请教了我国有关音韵学专家。在了解六字读音的历史演变概况后,他们都认为,“呵”字,应都读“h ”。而对“呬”字,认识并不统一,有的专家认为,清代和现代都应读“si”,或四声降调“四sì”,或一声平调“嘶sī”;有的专家则认为应读“xì(戏)”,四声降调。 为慎重起见,课题组又进一步查阅了清代江慎修所著《河洛精蕴》的有关论述。在其卷七中“图书为声音之源说”记载:“人之言出于喉,掉于舌,触击于牙、齿、唇,以应五行。喉音为土,舌音为火,牙音为木,齿音为金,唇音为水。” 其对发声部位解释与我国戏曲界专家所说相同。经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呼(hū)字正好为喉音,五行属土,对应脾;呵(hē)字正好为舌音,五行属火,对应心;嘘、嘻为牙音,五行属木,对应肝、胆;吹(chuī)字正好为唇音,五行属水,对应肾。呬字读sī则正好为齿音,五行属金,对应肺。这些,恰恰形成了五行五音五脏的对应关系,符合道统中医理论。 由此,在“呬”字上,课题组确定了si的发音。至于声调,是根据六字诀调息法要求匀细柔长的规律确定为平声s,与其他五字统一。六字都为清音平声。 (二)关于六字的口型 在六字读音确定后,由于受地方口音的影响,仍会造成六字诀读音发声的差异。用现代国语来规范和统一,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但用特定的口型与气息要求来规范六字诀的吐气发声,更能体现六字诀的内在本质。因为不同的口型会产生不同的内外气息,进而影响体五内腑运动和经络营运状况。 “养气功六字诀”和“六字真言”都曾强调口型准确的重要性。“养气功六字诀”中讲:“脏腑的内部运动和经络的营运受人体内外不同作用力的影响,而呼气时用不同的口型可以使唇、舌、齿、喉产生不同的形状和位置,从而造成胸腔、腹腔不同的内在压力,影响不同的脏腑的气血营运,从而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 “六字真言”中要求,吐字时要体会“着力点”:“口腔内不同部位的力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个部位就是着力点。着力点的规定不是要求练功者用力发音,而是要求练功者在练习中逐渐悟出这个点,自觉感受这个点,自然随和这个点,以保证发音的准确性和五脏和协共振。” 课题组用以上唇齿舌喉牙、五行五音的系统原则对六字的口型与气息要点进行了规范化探索。 四、关于六字诀的吐纳法 历史文献认为,六字诀的吐纳法为鼻吸口呼,匀细柔长。但在吐气时是否出声的问题上,认识各不相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气声逐字”是出声的,孙思邈也基本沿用其法,而唐代胡以后的大多数文献改为呼吸皆应令“耳不得闻其声”。论述最详者为宋代邹朴庵《寿亲养老新书》中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养气功六字诀”主要应用的是发声法。认为,临床应用时发声比不发声收效快;只有发声才能区分宫、商、角、征、羽,才能配合五脏,更好地治病,并称其为“风呼吸”。但同时也要求:“初学人,一定要出声,便于气机通畅和掌握口型;等口型正确、腹式呼吸练熟了,自然呼吸深长……真气调动起来,水到渠成,就不期然而然地不出声了。” 课题组认为,陶弘景与孙思邈的吐气出声法主要应用于治疗疾病,而后世“吐气无声”则是治病与养生相结合并向养生应用转变。古人常称六字诀为“六字气”“六气诀”或“六字气诀”。这说明,气息为六字吐气时的关键,而不是声音。发声是气息由慢变急、由清变浊的表现,中医认为它偏重于泻法的作用。 另外,是否出声还与是否配合动作及导引动作的特性有关。动作有力、转折停顿明显的,自然应以出声为好,像武术家对六字诀等声法的运用;而静功或动作舒缓、圆转自然者,则应以不出声为好。具体运用上应区别对待,辨证施功。 对于“健身气功·六字诀”,根据习练对象的不同,要求并不一样。总的要求是,“吐气不出声”。具体来说,对于初学人,可以吐气出声,主要是为便于口型校正,防止憋气;功法熟练后,则应逐渐转为吐气轻声,乃至匀细柔长的无声状态。 试验中,课题组专门观察了“呼”字不同状态对练功人群平均肌力的影响,以探索对以上问题的科学验证方法。结果显示:单纯读字出声与不出声比较虽然差异无显著性(P ) 0.05),但握力平均值出声组高于不出声组。这可能与测试对象大都是六字诀初学人和评价方法(肌力)与发声的用力状态更接近有关(因为发声用力可调动肌肉的工作能力)。对此,尚须进一步研究探讨。 五、关于六字诀中导引动作的配合 明代以前六字诀没有动作配合的记载,基本是单纯的吐纳方法。明代以后,才开始有关于动作配合的资料。如高濂的《遵生八笺》、胡文焕的《类修要诀》中的“去病延年六字法”,注明以口吐鼻取时,动作相配合:“肝若嘘时目睁精(睛),肺知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 其中“嘘字诀”是眼睛的动作,“呼字诀”是口型,其他几种也是单纯的定式动作描述。另外,在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各种健身术中,也有配用六字诀作为其辅助练习的记载,如八段锦、易筋经、峨眉庄、形意拳、八卦掌、大雁功等,但都未形成独立的六字诀导引功法,而是各种特色的六字诀应用,与原始的静功六字诀已不完全一样,在武术动功中大多已变成了助力练气的声法练习。 经过对文献及各种实践经验的研究分析,课题组确定了“健身气功·六字诀”动作设计原则: (一)应符合六字诀吐纳法对人体气机的调整规律和节律,简捷明了,切实做好吐纳的辅助,而不应是导引与吐纳的简单相加。 (二)新功法以健身为主,动作配合上也应与临床治疗相区别,做到舒缓圆活,连绵不断,养练结合。 (三)每个字诀的动作特点都要符合它所对应脏腑的气化特点,如肝之升发、肾之闭藏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课题组博采众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编创了“健身气功·六字诀”的辅助导引动作。 同时,透过“呼”字不同状态对练功人群的平均肌力影响的实验,探讨导引动作与吐纳之间的关系。从实验结果来看,虽然目前有动作组与无动作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有动作组的肌力平均值大于无动作组。这些表明,呼吸与动作相结合,效果较为理想,二者有相反相成的作用。 六、关于六字诀中的呼吸法 道统六字诀文献中对呼吸法的介绍主要集中在“鼻吸口吐”、吐气有声或无声上,对呼吸方法则没有具体论述。而根据气功养生的基本原则和六字诀要求深长细柔的呼吸要领来分析,应为“腹式呼吸”。 在“健身气功·六字诀”中,主要运用逆腹式呼吸方法,配合圆缓的以肚脐为中心的升降开合动作。动作开合与内气的呼吸开合相应,能进一步调动人体内气的平衡,使“健身气功·六字诀”更具有养生健身的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