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扇刻那些人,那些事

 昵称33029374 2016-10-31

从民国初年开始,用扇之风日盛,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一批刻骨艺人开始出现,与江南的刻骨名家分庭抗礼,这一趋势也蔓延到天津,天津也出现了几位在当时小有名气的制骨名家。


折扇从明朝开始兴起后,其大本营可以说一直在南方,这与南方盛产竹材、溽暑天气长有关。但从清代开始,作为一种贡品,或者是一种商品的流通,折扇开始北上。如宝庆竹簧艺人李新麟、李胜麟兄弟就颇有名气,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就请李氏兄弟制竹簧扇,作为慈禧生日礼品进奉北京朝廷。上好之,下必效之。玩赏折扇之所以南风北渐,是由于南方人到京城做官,再有就是拿折扇作为礼品进贡,都会给风气以很大影响。另外,折扇作为商品大量流通到北方来,于是,折扇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便开始大行其道。这样,一批制骨高手也就应时而生。


据文物行老人们回忆,在北京、天津,折扇扇面、扇骨是南纸局、画店一项不可或缺的商品。大部分普通的扇面、扇骨都来自当时的大扇庄,但碰到比较讲究的买家,就要找专人定做配置扇骨了。

扇面的花样一直层出不穷,清末兴状元字,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就有不少小楷赤金扇面传世。而刻扇骨也是如此,扇面请一书一画名家,扇骨也请名家来刻,这在当时是一件相当时髦的事情。


刘春霖书法扇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形成了一个刻扇的群体,并逐步壮大,打破了江南刻竹的一统天下。当时在北京、天津时兴的是子安、张志鱼、张家秀、余伯雨等几家的扇骨。说到刻骨,不得不提一下“子安”。子安刻骨已经成为一种术语,成为刻骨名家的代号。这子安在圈内人人皆知,但却没有一个人见过他。子安款的扇骨从清末一直到1949年解放以后,仍一再出现,这两个字已经不再是一个特定的人,而成为了上佳竹刻的代名词。


清'子安'款竹刻金文扇骨

不过,子安这位艺人确确实实存在。扇骨收藏中,确实不乏竹刻极精的书法绘画子安扇骨,这可以确认为是“真子安”;还有一部分刻工虽比较精,但匠人气很浓,只能算是“高仿”;更有大批的子安款扇骨刻得俗陋不堪,一看即知是假。但不管怎么说,有人去仿制从另一个角度也更说明了“子安扇骨”在当时的地位如何。

“子安”款金文扇骨

“子安”款书法桃丝竹扇骨

“子安”款诗文扇骨

民国时期另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是张志鱼。张志鱼不同于子安的“神龙见首不见尾”,他生于1891年,殁于1963年,北京人,他的作品也署张志鱼。张的刻竹和书画治印均擅长。当年有这么一个规律,凡京津刻扇骨的人,都以治印为主,几乎都先是治印人,尔后才是制扇艺人。这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有关。印鉴在当年是场面上人必备之物,所以治印赚钱是主项,刻扇骨其实是一子项而已。


张志鱼刻对章

但张志鱼不同于一般的刻骨艺人,他是以此为生的。据说他在四十余年中刻扇八千多柄,成为扇刻名家之首席。重要的在于,张志鱼带出了一大批学生,在北京形成一个强大的刻骨阵营。他的夫人萧伴梅和副室王娱梅都能刻竹。他的学生都以庵字排名,上冠以竹字头的字,一望就知是出自张志鱼门下。如节庵、筠庵、朱竹庵、王竹庵、吕竹庵等。他最得意的门人是王竹历,王竹历刻的扇骨十分精到,得乃师之真传。


张志鱼制青田石狮钮对章

张志鱼所制的扇骨面貌很多,可以看出,此人的刻骨已不仅仅是“双刀深刻”和“阳文皮雕”所能概括的了。从目前存世的张志鱼刻骨,可见其所刻的题材之广,涉猎的面之宽,所用的技法之多,甚至可以说是超过子安的。虽然有人这样认为,说竹刻“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又自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但在扇骨竹刻艺术上还是有进步有发展的。

张志鱼刻书画扇骨

张志鱼刻扇骨

张志鱼在刻扇艺术上是很有贡献的,他不仅被当时的北平艺术院校聘为教授,专门讲授竹刻治印,还有专著行世,推动了当年北方的竹刻艺术。与张当时齐名的还有高心泉、刘梦云和白铎斋等。


《墨林今话》中说:方洁“精于铁笔,刻竹尤为绝技,凡山水人物小照,皆自为粉本于扇骨臂搁及笔筒上。阴阳坳突,勾勒皴擦,心手相得,运刀如用笔也。”凡事多费一份心,平凡中也就能产生伟大。

“不忘初心,与扇为伍”。失落的文化,我们共同一一找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