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自己嫁对了人 要好的女朋友,看我顶着8个半月的肚子在做咨询,周末还去接受心理学的继续教育课程,问我有没有后悔嫁给大卫,她说,你当初要是嫁给一个经济条件更好一些的男人,现在哪用这么辛苦? 我听完哈哈大笑,回她,你完全搞错了,我这个时候更感觉自己嫁对人了。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在和大卫恋爱之前我也交往过几任男友(具体几任我就不告诉你们了),有经济条件好的,有颜值身材一流的,有才华横溢又浪漫的,但是都没法长久,总有这样那样不可调和的矛盾。 对过往恋爱经历的反思以及我对自己个性的认识、了解,让我明白,自己对婚恋伴侣的核心需要是:一个愿意尊重我,给我很大的自由,注重我的个人感受,能够与我进行精神交流,拥有男女平等的思想的人。 而大卫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也是我恋爱时间最久的一个伴侣。 虽然,他家庭条件一般,工作收入不高,但是他能满足我对另一半的核心需求,尊重我,与我平等相处,让我可以自由做自己,晚上睡觉前还能有聊不完的天,能找到像大卫这样的好男人,真是我的好福气(当然,他能找到像我这样不嫌他没房没车,还特别欣赏他的女人也是一种福气)! 怀孕4个月时,我说要搬家,一居室的房子太小了,他就一个人利用周末时间到处找符合我要求的两居室房子。选定房子,要搬家时,他又帮我打包了十个大箱子的书,然后联系好搬家公司,没有一句怨言(愿意帮我打包十箱子书的男人只有他一个,所以我要好好珍惜)。 怀孕7个半月时,我对大卫说,我在上海憋坏了,要到山清水秀的地方逛逛,他欣然同意,然后带着全家人陪我出门旅行。 怀孕8个半月,我还出去工作,是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它不仅让我收获物质回报,还有个人成长、成就感、价值感。 整个孕期,我的生活和怀孕之前差不多,在家看书、写文章、做远程咨询,出去做面询、带领成长团体、上课、还和女友们聚会,在外面跑来跑去,但大卫都不做任何干涉。 他知道我需要什么,清楚我能照顾好自己,会拿捏好分寸,适度减少工作量,他也特别清楚我喜欢这样的生活。 还好找了我们家大卫,换作其他男人,能对我这么好吗?能给我这么大的尊重和自由吗?能受得了我这么自我又任性的女人吗?估计很难!(这在心理学上叫“积极对比”,其实我这么夸我老公,满满的都是套路,主要为了生完孩子以后,他可以屁颠屁颠地带孩子) 面对这样的好男人,如果我还要求他有高薪,要给我买房买车,还懂浪漫,爱文艺,爱学习,积极上进,那我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了! 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能领悟到这一点的。 在和大卫谈恋爱的初期,我除了要他尊重我,爱我,给我自由,和我有共同语音外,还不够,我觉得他应该挣更多的钱,换更好的工作,应该和我一样喜欢读书学习,学习心理学或者追求心灵成长,我总觉得他不够有上进心,不思进取。 我要求他要这样努力,那样上进,虽然我的方式比较温和,但我知道这就是一种逼迫,一种不尊重,后来我看到自己这样做不仅徒劳无功,还让自己的感受很糟,他也压力倍增,生活不开心,而这一切影响了我们原本很亲密美好的关系。 我看到自己就是那个控制者,挑剔者,高高在上的批评者和不断提要求的人,希望他能满足我所有的需要。 大卫和我吵架时曾说,你就是什么都想要! 是的,我什么都想要。 但是,可能吗? 大卫当然不能满足我所有的需要,但换作其他任何人也都不能满足我所有的需要,同样的,我也不能满足大卫所有的需要,不能满足任何一个男人所有的需要。 于是,我开始学会更好的接纳,接纳亲密关系中,我缺失的,我不被对方满足的部分,再后来,慢慢的,我开始感恩我所拥有的一切。 没有人能满足你所有的需要 在咨询中,看到一些来访者与当初的我一样,希望有一个男人能满足自己所有的需要。与她们做咨询,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不断提醒我自己要学会放下他人满足自己的要求和执念。 来访者A,大学毕业后,独自在上海打拼,做着设计师的辛苦工作,常常出差、加班,赚的几千块支付完每个月的房租、饭钱、水电煤、交通费等,所剩无几。 在她觉得生活不易,疲于应付,特别想找一个依靠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男生。他是上海本地人,家庭条件优渥,有车有房,工作收入也高,而且还很喜欢她。 跟这个男人谈恋爱时,他会送她漂亮昂贵的礼物,带她去很有腔调的餐厅吃饭,邀请她去国外旅游,住星级酒店。 恋爱期间所有的开销都是男方出,她感觉生活很轻松快乐,很满足,她也很快爱上了这个宠爱自己的男人。 一年后,他们结婚了。 婚后,她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家,过上了安稳无忧的生活。 可好景不长,她开始感觉生活无聊、空虚,对丈夫的不满越来越多。 她觉得丈夫和自己没法进行精神交流,在一起除了日常的事务性谈话,便无话可说。 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差别巨大。她喜欢看欧洲文艺电影,丈夫只喜欢看美国动作大片。她喜欢读书、画画,丈夫看一页书就打瞌睡。她喜欢周末时在户外运动,丈夫只喜欢宅在家里,打游戏放松自己。 她离婚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一直觉得换一个可以与自己过精神生活的伴侣自己就会幸福快乐。 她对丈夫和婚姻充满了失望,开始不停地挑剔和嫌弃丈夫,各种抱怨,而自己也越来越像一个怨妇,连自己都讨厌起自己来。 来访者B,谈了几任男友都不满意,后来遇到现在的丈夫。这个男人比她大八岁,事业比较成功,在工作上很有拼搏精神,加上见多识广,思维开阔,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让B非常崇拜和欣赏。 婚后第一年,男人辞了职,自己出来创业了,很快就将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让她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但是,丈夫太忙,没有很多时间陪她,而且因为创业压力大,年龄大,性能力偏弱一些。 后来她出轨了,出轨对象是公司里年轻的男同事,小鲜肉一枚。小鲜肉有很多时间陪伴她,可以和她谈浪漫的恋爱,还能满足她的性需要。 但是,这样分裂的生活,让她很痛苦,她一方面沉迷于年轻猛男的情爱和肉体,另一方面对丈夫充满愧疚,总害怕出轨一事暴露,自己的婚姻生活就此完结。 她很清楚自己和小鲜肉没有什么结果,因为小鲜肉太幼稚了,还没钱,事业不成功,她是不可能和这样的男人结婚的。 如果重新选择,她还是会选择和像丈夫这样事业有成、成熟聪明的男人,但是如今她感觉无论选择哪一个,似乎都不能令她全然满足。 她问我,如果离婚,我能找到一个事业有成、长得好看、头脑聪明、性能力强,还有时间陪我,很爱我的男人吗? 我回答,你觉得有这样的男人吗?如果有,你能够遇到吗?遇到了,对方会选择和你结婚吗? 她颓废地摇摇头。 生活中像A、B这样的女人实在太多了,婚前一切都好,婚后也还是那个男人,却开始各种不满与抱怨,还总以为是男人变了,生活变了,一心想要过另一种生活,觉得只要换一个男人自己就能变得更幸福快乐了。 之前男人赚钱少,觉得不要紧,只要男人对自己好,有时间陪自己,可以有情饮水饱,但婚后开始想要住更好的房子、想要买更贵的包包,心里的天平渐渐倾斜,抱怨男人没用,没钱,后悔自己嫁错了人,自己跟着这样的人吃苦了。 之前想找一个事业有成,经济条件好的男人,觉得他可以给自己物质上的安全感,觉得对方难看一点没关系、忙碌一点没关系、自己不爱他也没关系,但是婚后不久却怨气横生,嫌弃对方长得丑、抱怨对方陪伴自己太少,觉得没有爱情婚姻就是牢笼,一刻也呆不了,认为对方除了有钱,就是一个土包子。 之前喜欢男人有才华,懂文艺,看着对方弹吉他、玩摄影的样子目不转睛,文艺男神将自己迷得神魂颠倒,觉得男神不会做家务,赚不了多少钱都OK,只要这个男人在自己累的时候给自己弹唱情歌就行了。婚后,女人独自操持家务,带孩子,开始抱怨自己付出太多,男人付出太少,心理失衡后,曾经的优点变成了缺点,看到对方弹吉他、玩摄影则斥责为“玩物丧志”“缺乏责任心”。 女人抱怨自己嫁错了人,男人倍感委屈和郁闷,不知道为什么之前十分认可,一切都没问题,现在却变成了全面否定,一切都是问题。 宋丹丹有句话很有名:一开始只想要一个拥抱。不小心多了一个吻。然后想要一张床。一套房。一张结婚证。离婚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当初只是想要一个拥抱。 人心不足蛇吞象,因为不断滋长的欲念,让女人变得越来越贪心,想要拥有一切,想要完美的伴侣。 在这世上,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自己也不完美,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满足我们所有的物质的、肉体的、精神的需要。 大部分的婚姻,即便是最美满的婚姻,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想要拥有十分完美的婚姻,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化。不存在的东西,我们却硬要去追求,只能让自己活在失望、不幸的痛苦中。 因此,认清自己核心的需要,找到符合自己核心需要的伴侣,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贪欲,懂得知足和感恩,成为了婚姻幸福的重要能力! 每一种选择带来“是”,也带来“否” 我很喜欢一部小说《廊桥遗梦》,连带着喜欢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 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美国乡村,住着女主角弗朗西斯卡一家人,他们经营着自家的农场。那个乡村有非常经典的建筑,一种造型非常优美独特的木制廊桥。 充满牛仔气质的《国家地理》杂志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从华盛顿来,他要完成拍摄廊桥的工作任务,但是他迷路了,把车停在弗朗西斯卡的家门口,向独自在家的她(丈夫和孩子们参加了博览会去了)打听曼迪逊桥的位置。 她带他来到桥边,偷偷观察他工作的样子。完成工作后,为了表示感谢,他从地里采了一把漂亮野花送给她。 也许从见到这个男人的第一眼起,弗朗西斯卡就心动了,也许是从这把野花开始,弗朗西斯卡才心动的,总之,她邀请这个男人来家里共进晚餐。 欣然赴约的金凯,与她度过了美妙的一晚。 两个人彼此深深吸引,爆发了最热烈而疯狂的爱情,也享有了美妙无比的性爱。接下来的两天,两人如热恋般的情侣整日厮守在一起。 弗朗西斯卡和丈夫理查德的婚姻是平淡乏味的,书中有一段文字很好地描述了她对自己婚姻生活的评价和感受: “像洗澡时喝一杯冷啤酒这样的事儿她都觉得多么风雅,为什么她和理查德就不能有这样的生活?她知道部分原因是长期习惯养成的惰性,所有的婚姻,所有固定的关系都有可能陷入这种惰性,习惯使一切都可以预见,而这预见本身又带来安逸,这一点她也体会到了。还有那农场,像一个缠人的病人一样需要时时刻刻关心,尽管不断更新的代替人力的设备使劳动比以前减轻了许多,可是这里的生活还不止于此,可预见是一回事,怕改变又是另一回事,理查德就是怕改变,他们婚后生活的任何改变他都害怕,通常连谈也不愿意谈,特别不愿谈性爱,性爱这东西对他来说是危险的,但在他的想法中是不体面的。” 缺乏激情,一层不变的机械生活显然不能满足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内心的情感需要。 自由行走的摄影师金凯在他们相遇的四天中,给弗朗西斯卡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验,野花、笑声、相拥而舞、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还带来了洗澡时喝的冰啤酒,最重要的是他重新点燃了她少女时代的梦想——充满激情,四处旅行的生活。 金凯可以给弗朗西斯卡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那是一种时时充满变化和激情的生活。他向弗朗西斯卡描述,如果他们在一起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我们可以在大漠的沙堆里做爱,在蒙巴萨的阳台上喝白兰地,瞭望阿拉伯三角帆船在初起的晨风中扬帆启程,我要带你去诗之国,到孟买湾边,那里有一座古老的法国城市,有一个奇妙的屋顶饭店,还有火车穿过山涧隧道……” 显然,这样浪漫的生活,对弗朗西斯卡来说,实在太具有吸引力了。 金凯非常希望弗朗西斯卡跟自己一起走,经过痛苦的内心挣扎,她没有选择离开,也许她还爱着自己的丈夫,也许是受困于内心的道德感,也许是舍不得两个孩子,也许是担心自己走后,孩子和丈夫在那样一个闭塞保守的乡村会遭遇怎样的风言风语,要承受多么巨大的心理压力。 弗朗西斯卡做出这个选择是异常艰难的,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很感人: 那天大雨滂沱,他们在镇上相遇了,她坐在车里,看着那个浑身湿透,狼狈落寞的爱人缓缓走来,然后站在不远处注视着自己,似乎在发出最后的邀请,做最后的等待,亦或者告别。他们彼此注视了一会,她给了他一个无奈的微笑,似乎在做告别,他回以一个微笑,转身离开,上了车。看着爱人的离开,弗朗西斯卡心痛地轻轻摇头。 这时,购物回来的丈夫上车了,他们两辆车一前一后地行驶着,然后停在红灯前。 弗朗西斯卡透过雨窗,看到金凯俯身从盒子中取出项链,将它挂在车内后视镜上,似乎在向自己表达着什么。 路灯转换了,金凯的车在绿灯前不肯离去。弗朗西斯卡的手紧抓着车门把手,转动着,强忍奔上前去的冲动,在将走未走间苦苦挣扎。 最后,金凯的车启动了,弗朗西斯卡心碎不已,泪如雨水,漫天的雨成了他们诀别的泪。 很多人会说这部电影具有教育意义,告诉人们在面对婚外激情时,要懂得珍惜婚姻,坚守家庭的责任。 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电影传达出更多的东西:人性难以满足的欲念,以及人生总是充满着选择的遗憾,以及如何接纳这遗憾。 弗朗西斯卡没有选择和金凯一起走,没法过一种自己更接近于自我梦想,更富激情的生活,是一种人生遗憾,但是,如果她选择跟金凯走,同样也会是一种遗憾,她会对丈夫充满愧疚,会遭受日日思念孩子的折磨。 当她和金凯在外面流浪,四海为家时,她是否很快会厌倦这种不断飘来荡去的生活,怀念起乡村生活或家庭生活的稳定与舒适?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每一种选择在得到的同时,也意味着是一种丧失,弗朗西斯卡深知这一点。她做出不离开的选择,其实是最大限度地达到自己想要的完美。 在接下来的余生中,她辛勤打理着这个家,承担家庭责任,维持家庭的稳定和谐,也不断在内心回味和怀念着她和金凯这一生只有一次的爱恋,他们在一起的那四天成了永恒的激情,是她平淡生活中的浪漫梦想。“我希望永远保留着份爱,我希望终生都能这样的爱你。我不能让生命就此消逝无踪,重头再来。我只能试着在心灵深处紧紧的守候着你。” 安全与危险、平淡与激情,她以这种方式全部拥有了。 假如,你能靠自己实现梦想…… 当丈夫理查德病重卧床,要离她而去时,对妻子弗朗西斯卡说:“亲爱的,我想告诉你……我知道你有过自己的梦想,我很抱歉没能让你实现,你知道我是多么的爱你。” 弗朗西斯卡听了丈夫的话,看到丈夫对自己的理解与爱,亲吻着丈夫,感动得泣不成声。 弗朗西斯卡一辈子都呆在这个农场里,一辈子都没有走出美国的这个州,没有在蒙巴萨的阳台上喝过白兰地,没有瞭望过阿拉伯三角帆船在初起的晨风中扬帆启程,没有到过孟买湾边… 我想,如果弗朗西斯卡能靠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会怎样呢? 如果,她在拥有家庭的同时,还可以去外面旅行,走走看看,拍下自己喜欢的照片,让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活出情人金凯的样子,她内心的感受会怎样呢? 如果,她的梦想既不需要通过丈夫理查德,也不需要通过情人金凯来实现,她能够靠她自己实现,她人生的遗憾是否会少一些,她丈夫对他的亏欠感是否会少一些? 不幸的是,弗朗西斯卡处在上世纪60年代的闭塞乡村中,时代和外部的环境无法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 可如今的我们呢? 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 弗朗西斯卡明白没有哪一男人能满足自己所有的需要,也接受并认同自己的选择,而那些渴望完美婚姻,奢望什么都能得到,但无法得到,就对婚姻不满,抱怨连连的现代女性们,其实还不如弗朗西斯卡,因为她们还天真地认为自己的需要和梦想,不是靠A男实现,就是靠B男实现,亦或者靠C男实现。 鱼和熊掌本不可兼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所有需要和梦想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期望他来实现,那是对他人的苛求,是放纵自己的懒惰和对自我责任的逃避。 生活不是动画片,没有哆啦A梦的百宝袋,没有人能满足你所有的需要,也没有人理所应当地必须要完成你所有的期待和梦想,自己的梦想终需自己上。 那些指望一个男人满足自己所有需要的女人,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其实自己也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自己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这种能力正变得越来越必要了。 DrJ.Dean写过一篇文章《说起爱情,你必须知道的十个心理学事实》,其中一个心理学事实是:“一项新研究表明,这些年婚姻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项研究的作者伊莱·芬克尔解释道,过去婚姻更多的是提供安全感,更坚固的支持,现在人们想从婚姻中获得自我满足感。比往常都要多的人期待婚姻更多地是一次可以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旅程。令人失望的是,面对这些需求,夫妻们并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达成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 现代婚姻若想长期维持,需要更多的自我满足。 一个没有自我满足的能力的人,在婚姻中必定会外求:不懂得爱自己,就想找一个爱自己的人;没法靠自己赚到足够金钱,满足自己生活所需,就想找个有钱人让自己依靠;没法实现自己梦想,就想找一个人为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找不到满足自己的人,就永远活在失落、失望的残缺感中。 要懂得自我满足则需要一个人拥有独立的自我,能够不依赖于别人而获得自己想要东西。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有一天,女人或许可以用她的“强”去爱,而不是用她的“弱”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弃,而是自我肯定,那时,爱情对她和对他将一样,将变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险。但在这之前,爱情以最动人的面貌,概括了压在封闭于女性世界中的女人、受伤害又不能自我满足的女人身上的诅咒。无数的爱情殉道者抗议命运的不公,因为它把荒凉的地狱当做最后的得救,提供给她们。” 我对一个人独立的理解是:TA终究必须靠自己实现的梦想,伴侣、子女并不能代替一个人去实现梦想, TA也终究必须独立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如果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无法寻找到自己人生的一样,TA也需要独自承受这人生必然的缺失和遗憾。 这世上,不存在满足你一切需要和梦想的完美亲密关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除亲密关系以外的渠道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也许是工作,也许是兴趣爱好,也许是艺术表达和创作,也许是和志趣相投的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和买单! 欢迎与我互动,你对自己的另一半满意吗?你是否也期待对方满足你一切的需要? 注:图片来自豆瓣电影《廊桥遗梦》的剧照,以及我的截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