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娃录| 被东京大学录取的华二科创班女生

 hongqinj 2016-11-02


上海市科创大赛二等奖、英语高级口译证书、日语一级证书......这些都是陈雅宁在高中阶段的硕果。几个月前,陈雅宁从华师大二附中毕业,进入东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深造。

 

“日本高校偏爱学术能力强的学生。”高中三年,陈雅宁就读于华师大二附中的科创班,一路稳扎稳打,凭借出色的科研成绩和综合实力,问鼎享有日本最高学府美誉的东京大学。

 

虽说如今学习好的女学霸不在少数,但是爱好科研,并且做得有声有色的女生,还是有点稀奇。那么,陈雅宁的成长轨迹如何?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又有哪些秘诀呢?

 

开蒙:迷上科普杂志


陈雅宁的父母爱书,家里有很多藏书。受到父母的影响,陈雅宁也喜欢阅读,而且涉猎广泛。按照她的话来说,就是“对什么都想了解,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

 

提到与科学结缘,陈雅宁将其归功于一本叫《新发现》的科普杂志,其中的内容编译自世界前沿的科学发现,落笔之处却浅显易懂。她很快就成了《新发现》的忠实读者,每期必读,爱不释手,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高中毕业。

 

科普杂志为陈雅宁打开了一扇窗,此后,她又陆续阅读了不少科普类书籍。在学校正式开设理化生等科目之前,她已经对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和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了然于胸了。

 

出于对科学的向往和热爱,陈雅宁在填报中考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华二科创班。科创班的学生几乎个个是理科高手,但他们的目标不是烧脑的学科竞赛,而是基于课题的学术研究。

 

“和奥数等学科竞赛相比,科创比赛提供了另一个层面的平台。”陈雅宁回忆,她曾经和同学合作,参加美国高中生数学建模大赛,还捧回了优胜奖。

 

“奥数的训练方式是单打独斗,而数学建模却强调团队合作;奥数要求快速解题,而数学建模则需要深度思考;奥数是‘纸上谈兵’,而数学建模对应的是实际问题。”陈雅宁和4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建了参赛团队,通过11天的时间,从建立模型到撰写论文,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寻找模型是这项比赛的难点,书本上的知识用处不大,主要还是在反复的试错中不断改进。”陈雅宁告诉小编,建模过程中涉及的编程、微积分等知识,超出了高中课本的范围,因此,她和小伙伴都是自学成才。

 

探索:掌握自学的“神器”


在科创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课题方向,因而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更多的时候,学生只能通过自学而查缺补漏。

 

“自学能力是我在科创班上最大的收获。”出于对生物的兴趣,陈雅宁选择的课题是“米曲霉菌丝球对西柚汁中呋喃香豆素的去除效果初探”。

 

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只能算“小三门”之一,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深奥,应付考试足矣,但要正儿八经地做学术研究,还远远不够。

 

除了抱着书本死啃,或者对着电脑查资料,陈雅宁的自学窍门是:讨论。“自学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热火朝天地讨论,而且是主动地和别人交流。”科创班是卧虎藏龙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群策群力,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一个寝室的室友,彼此都很熟悉对方的课题,我们会凑在一起讨论,互相补充盲点。”在陈雅宁看来,科学研究中,完成实验只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将成果转化成20-30页的正规论文,怎样在答辩中予以生动的演绎,这些都是“重头戏”。

 

“作为科创大赛的最后一环,答辩往往是决定成败的一步,不仅要自己的心中雪亮,还要能够在表述的时候毫无破绽,从而打动评委。”于是,同寝的姑娘们集结起来,轮流扮演考官和考生的角色,模拟答辩现场,通过你问我答,展开头脑风暴,一个盲点都不放过!

 

“高中的时候,我们形影不离,空闲的时候一起聊天;要参加标化考试了,就一起刷题背单词;到了答辩之前,则互相配合训练。”对于经常被提及的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陈雅宁并不认同,觉得双赢才是同伴竞争的本质。


陈雅宁在东京大学秋季学期开入学典礼上
 

经验:时间管理无小事


和平行班相比,科创班的学生要在课题研究上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而对于陈雅宁来说,还要为出国留学做准备,同时,由于选择前往日本,因此在日语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已经拿下了日语一级证书。

 

“很多件事情同时做反而效率高,辛苦而充实,觉得心里很踏实。”陈雅宁介绍,科创班的实验经历,让她学会了受用一生的时间管理。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用在课题研究上,则是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

 

“第一年,我的计划不够严谨,导致实验不顺利而草草了事。”第二年,陈雅宁改弦易辙,重起炉灶。

 

吃一堑长一智,这一次的实验计划,她做得很用心,也很仔细。大到立方案、做实验、写论文等主要环节,小到培养真菌、处理西柚、提取样品、机械摇床处理、测量数值、分析数据等具体步骤,陈雅宁一一设定了时间节点,为了踩着点完成任务,还在周末的时候赶到学校继续实验。

 

此外,在实验的过程中,陈雅宁坚持为每一个步骤做好记录,保留工作底稿。“科学研究事无巨细,这是每一个做学术的人要养成的习惯,也是对于学术的尊重。”陈雅宁说。

 

推荐:一个优秀的理科生要读哪些书?


陈雅宁从小热爱阅读,小编特地请她列几本科普读物,对理科感兴趣的童鞋不妨参考。

 

1、埃尔温·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诺贝尔奖得主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的《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是20世纪最伟大科学经典之一,也是为科学门外汉撰写的通俗作品。

 

作者从物理学家的视点出发,从整个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讨论生命科学的发展,使这本书除了作为生命科学方面的科普读物而成为经典之外,在对科学家的角色和“人性”的思考方面也深刻而有趣。

 

2、Walter Isaacson, The Innovators: How a Group of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



 

大名鼎鼎的《乔布斯传》的作者,写作特点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具有丰富的文采。他还喜欢挖掘一些历史背后的轶事,把原本遥远的变革者们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非常有趣。在这个计算机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时代,不仅仅是“理科生”,相信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数字革命进程的激动人心。

 

同时,这本原版书也特别适合想要锻炼英文的同学。

 

3、《乔布斯传》(《Steve Jobs》)



 

虽然有评价说这本书(指《乔布斯传》)的观点有失偏颇,噱头大于事实,但我个人认为它当作闲暇时的消遣也十分不错,像小说一样精彩。虽然热度早已经过去,但作为一本单纯地“很好看”的书,有空可以一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