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逸之的剔肉记

 雪孩儿书苑 2016-11-02


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明·唐寅



 以下摘自《先风杂志》丁宝子与李逸之的对话
地点:李逸之寓所
时间:2016年5月16日下午



先风杂志:第一次看到有人用白骨骷髅来表现佛像,很意外,也很惊艳。
李逸之:倒也不是,古代佛教绘画里早就出现骷髅的形象,是源自佛教理论里的白骨观,这是很重要的修持佛法的法门,目的是熄灭对色身的贪恋。

先风杂志:白骨观?跟佛教有怎么样的关系?
李逸之:这是禅法修持色空不二,证得空相的最直接方式,在西藏古代壁画、唐卡等等作品里非常多出现的一种场景,简单说就是在修悟的某个阶段是把自己置身天葬台数月,你想晚上只身目睹着月光下零落残剩的皑皑白骨是怎样的一种场景,这就是修悟空相的直接途径,也是你刚才问的骷髅和佛教的关系,源自古代佛教理论体系。藏传佛教绘画里常见的一个形象就是两个并排跳着舞蹈的骷髅,叫尸陀林主,就是跟这个概念有直接关联的形象。

先风杂志:原来是这样。你常去西藏,看过天葬吗?
李逸之:十几年前我在直贡梯寺住过一段时间,这个寺院在半山腰,山顶就是全西藏最大的天葬台,相传在这里被天葬必上天堂,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死后在这里天葬,所以特别多的天葬人士总在天亮前送到这,举行过仪式后立即送到山顶进行天葬,那时在寺院住着,只要愿意早起就能看到天葬,看过很多次。


 


先风杂志:天葬现场恐怖吗?
李逸之:也不恐怖,整个过程就是秃鹫们迅速吃掉尸体,骨头被天葬师砸碎再喂食,最后秃鹫散去时,天葬台上只剩下一点血渍。

先风杂志:听说现场看天葬过程会有生理上的恶心感。
李逸之:一般汉族多数人会这样,我每次看完都饿了,到处找东西吃,见到冷馒头拿了就啃,哈哈。

先风杂志:以前听说到你的名字最直接的反应是刻春宫的那个人,后来又慢慢看到你刻的佛像,反差挺大的。这次剔肉系列里也有一些类似春宫的场面。
李逸之:春宫只刻了一阵,但禁不住传播的快,色相还是抢眼球啊,其实数量不多,这几年没刻过。藏传佛教里有双修空运,和春宫是两个概念,色相是空,在佛教理论里强调的是这点。

先风杂志:感觉你的佛像印从以前的摩崖石刻感,到后来鲜活的生命体唯美感,现在又开始在生生的破坏这种营造出来的美感,是你个人的感知使然,还是什么别的因素导致的?
李逸之:最初的想法是做自己的佛像印,不只是停留在对古代佛形象的复制,如果跟现代、当下接的上关系则是我最想要的。…

先风杂志:为什么叫《剔肉记》呢?
李逸之:我自己觉得”剔肉“二字有疼痛感,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有这种感觉。

先风杂志:怎么理解你《剔肉记》系列创作的角度呢?或者说意图。
李逸之:嗯,…简单的说吧,时间是太过美妙的东西,是部伟大的氧化机器,氧化万物,谁都逃不过氧化过程,生命是物质的,在氧化作用下不停歇的老去,到最终还能留下的是白骨,当然现在多是骨灰了,都一样,时间也是剔肉刀,剔度任何人和物,这里面没有情感可言,就是剔与被剔的关系,剔不停歇,美丑同剔,公平的,残忍的,一切为皮相,万物存在因短暂而美。…

先风杂志:前面说到你在白马寺住的时候看到寺里出土古代的骷髅,《剔肉记》作品跟这件事有直接关联吗?
李逸之:这件事印象深刻,应该有点联系。当时离我住的地方几十米的地方挖出来一些元代遗物,其中有盘腿合十的骷髅,肯定是僧人吧,和尚看了在一旁双手合十落泪,我也有莫名的感动。一起出土的还有石棺铭文,写着白马寺第多少任方丈某某,但在现存文献资料里始终没有查到这位方丈的任何信息,但始终这里面一定有上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我那时每天去斋堂吃饭还必经过这个地点。…

先风杂志:你信佛吗?
李逸之:不信,信空,但空又有佛教属性,关系就有点牵扯不清了。…

先风杂志:皑皑白骨还是有点渗人,但佛像总给人祥和慈悲的感觉,这里面是不是存在一点矛盾?有恶搞的嫌疑?
李逸之:佛像也是皮相,只不过在观者习惯思维的作用下,《剔肉记》里失去知觉感的佛像们显得突兀了,…其实一切都是皮相,不用多解释,况且我作品里的佛像骷髅红灿灿的,绚烂啊,多喜庆色相啊。哈哈

先风杂志:领悟到色即是空又能怎样呢?
李逸之:我不知道,我没到那个领悟的份上,我只是消费了佛教中白骨观的观念,传递了一下形象,也没说明什么问题,因为它一直存在着。空相这个概念其实并不是佛教独有的,多种宗教都有各自的阐述,甚至无宗教信仰人士也清楚人最终的空,在哲学范畴更不用说了。

先风杂志:那么既然结局总是空了,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吗?
李逸之:有啊,空是个相对的概念,认知到空,会珍惜存在的美妙时刻,那就好好活一场吧。



 李逸之,生于新疆克孜尔。曾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群展及个人艺术展,师从一庐先生、刘进安先生。现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博物馆研究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委员,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印社社员等,出版有《李逸之篆刻作品选》、《李逸之的春印秘笈》、《李逸之的礼佛集》等个人艺术作品集多部。从1996年开始至今,连续赴西藏古格地区考察佛教遗址,采集和整理藏传佛教图像学资料,从事西藏艺术史研究,相关的研究文字陆续发表于各类专业刊物及藏学会议论文集。论文曾参加多次国际藏学会议。著有《西藏古格擦擦艺术》(中国藏学出版社),现居北京。


李逸之创作剔肉记影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