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毗达摩讲要》第28讲涅槃与戒定慧(01)

 Amitebha 2016-11-02

一、涅槃


涅槃的语义


讲了生命和生命之因,也就是苦和苦集之后,接着来讲第四种究竟法——涅槃(nibbà na)。 涅槃是漫长的生死轮回的终点,是毫无意义的生命流转的止息,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也是四圣谛中的第三圣谛——苦灭圣谛(dukkhanirodhaariyasacca)。


涅槃,巴利语 nibbà na 的音译,源于动词 nibbà ti,意为火被熄灭。其梵语为 nirvà ? a,即 nir + và na。若从词源学的角度解释,则为渴望(và na)的无、离(nir),所以涅槃的原意为“离爱” 。


在《长部义注》中说:


“从那渴望中出离为涅槃。”(D.A.2.64)


相、味、现起


涅槃的特相是寂静,因为涅槃通过断尽贪爱等而止息一切诸苦故。作用是不死,或者是令安息,即轮回诸苦的安息。现起是无相,即涅槃空无五蕴之相故;或者现起为无迷执,即寂止了贪瞋痴等一切迷执。


遮诠涅槃


涅槃是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佛陀教法中的重要内容, 不过, 佛陀却很少就涅槃发表长篇大论。 虽然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可以用来表达生活中所感知的事物现象、经验和想法,但是用来表述超越一切世间存在的涅槃时, 却显得贫乏无力。涅槃不可言喻、难以表达。所以,圣典在谈论涅槃时,往往借助苦、贪、爱、漏等词语,而使用苦灭、离贪、爱尽、无为、无漏、漏尽等否定的方式来表达(遮诠) 。例如有个游方外道食瞻部果者(Jambukhà daka) 问具寿沙利子说:


“贤友沙利子,所谓涅槃、涅槃,贤友,什么才是涅槃呢?”


沙利子尊者这样说:


“贤友,贪尽、瞋尽、痴尽,这称为涅槃。” (S.4.314, 330)


涅槃是贪、瞋、痴的完全灭尽,是一切烦恼的不存在,也是生死诸苦的究竟终尽。


又如佛陀在《小部·自说》中说:


“诸比库,有彼一处,无地、无水、无火、无风,无空无边处、 无识无边处、 无无所有处、 无非想非非想处, 无此世、 无他世, 无日月两者。 诸比库,我也说该处无来、无去,不住、不死、不生,无住处、无转起、无所缘,此乃苦之终尽。”(Ud.71)


涅槃虽然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证悟,但却不能把它说成是一种现象,或是一种结果。因为物质现象或心理现象、原因或结果、产生或消灭只适用于表述有为法,而并不适合于表达无为的涅槃。涅槃既不是任何物质形态,也不是任何心理状态。 虽然涅槃可以作为道心和果心的所缘,但涅槃本身并非心,并非名法,它不会取任何的对象为所缘。涅槃并不依赖任何物质或意识等诸缘而产生、存在,它超越了一切名色法,超越了一切因果,超越了一切生住灭,超越了一切有为法。


表诠涅槃


尽管佛陀多数使用否定的方式来表达涅槃,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在三藏圣典中发现一些用肯定方式来描述(表诠)涅槃的词语。 例如在 《相应部·无为相应》中,佛陀开示了一系列经文,在这些经文中,一共用了 33 种不同的词语来形容涅槃,其中除了使用无为、无漏、不老、不死、无执著、不可见等遮诠的方式之外,还用了寂静、 清净、 解脱、微妙、安隐、终极、彼岸等肯定方式来描述涅槃。现在把这 33 种涅槃的不同名称罗列如下:


无为 (asa? khata) 、终极 (anta) 、无漏 (anà sava) 、真实(sacca)、彼岸(pà ra)、巧妙(nipu? a)、难见(sududdasa)、不老(ajajjara) 、恒常 (dhuva) 、 不 溃 灭 (apalokita) 、不可见(anidassana) 、无迷执(nippapa¤ ca) 、寂静(santa) 、不死(amata) 、微妙(pa? ?ta) 、吉祥(siva) 、安稳(khema) 、爱尽(ta? hà kkhaya)、不可思议(acchariya)、未曾有(abbhuta)、无灾(an?tika)、无灾法(an?tikadhamma)、涅槃(nibbà na)、无恼害(avyà pajjha)、离(virà ga) 、清净(suddhi) 、解脱(mutti) 、无执著(anà laya) 、洲渚(d?pa)、庇护所(le? a)、避难所(tà ? a)、归依处(sara? a)、到彼岸(paràyana)。(S.4.377-409)


在一些经典中, 有时甚至可以看到用 “快乐” 来形容涅槃,例如说:


“健康最上利,知足最上财;


信任最上亲,涅槃最上乐。”(Dhp.204)


虽然佛陀也使用恒常、快乐、清净等词语来描述涅槃,但必须清楚这只是相对于世间有为法的无常、苦、不净、杂染等而方便说的。涅槃只有通过亲身证悟才能真正体验到,不管一个人花上多少时间、多少年岁企图解释和谈论涅槃,世间凡夫也不能因此而有所体会。 犹如一只回到池塘中的青蛙,无论用什么词汇向蝌蚪们描述地面上花草树木的美丽,蝌蚪们也不可能凭其想象而有所领悟,除非它们成为青蛙。


二、涅槃的分类

涅槃可以分为一种涅槃、两种涅槃和三种涅槃。


一种涅槃——无为不死界


涅槃是无为法 ,又 称不死界。涅槃的本质并非因缘造作, 故称无为界。⒁除了涅槃之外,一切诸法都是因缘造作的有为法。


有四种究竟法:色法、心法、心所法和涅槃。其中,色法、心法、心所法称为名色法,又称行法、 有为法。 凡是诸缘和合、有生有灭、 具生灭相的诸法, 都是有为法。涅槃离造作,非因缘和合,无生灭相,故唯有涅槃才是无为法。


两种涅槃


1.有馀依涅槃界;


2.无馀依涅槃界。


有馀依,巴利语 sa-upà disesa。 sa 是还有, upà di 是生命所依,即依赖作为过去世渴爱之果报的五蕴。sesa 是残馀,即还有残馀的五蕴。 阿拉汉圣者虽然已断尽烦恼,但在未般涅槃期间,由于身心尚存,仍须体验苦乐。以其烦恼已完全寂灭故,称为有馀依涅槃界。


无馀依,巴利语 anupà disesa,是已无残馀的五蕴。阿拉汉圣者般涅槃后,以诸蕴完全寂灭故,称为无馀依涅槃界。


佛陀在《如是语》中说:


“诸比库,有两种涅槃界。哪两种呢?有馀依涅槃界和无馀依涅槃界。


诸比库,哪种是有馀依涅槃界呢?诸比库,在此,有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捨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但他仍存续的[眼等]五根未坏故,能体验可意、不可意,感受乐与苦。他的贪已尽、瞋已尽、痴已尽。诸比库,这称为有馀依涅槃界。


诸比库,哪种是无馀依涅槃界呢?诸比库,在此,有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捨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诸比库,在此,他的一切感受已无诸爱乐而成为清凉。诸比库,这称为无馀依涅槃界。”(It.44)


有馀依涅槃界是烦恼的完全寂灭(kilesa parinibbà na),无馀依涅槃界是诸蕴的完全寂灭(khandha parinibbà na)。如何理解呢?证悟涅槃分为两个阶段:先证有馀依涅槃,再证无馀依涅槃。


以我们的果德玛佛陀为例,当菩萨在 5 月月圆日于菩提树下证得正自觉时,他的阿拉汉道智完全断尽了一切烦恼和习气。 从此,菩萨就称为佛陀(Buddha)或正自觉者(Sammà sambuddha)。烦恼断尽之后,五蕴是不是立刻就离散?不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断尽烦恼, 证悟了涅槃界, 从此, 佛陀可以取涅槃为目标进入阿拉汉果定(phalasamà patti)。 虽然佛陀已经不会再造作任何新的善恶业,不会再造作任何能引生未来轮回之因, 但是,菩萨在过去生也曾造作了很多善或不善之业, 连这堆果报五蕴也是由过去业带来的。自从佛陀证得阿拉汉果后,他还继续生活了四十五年。在此期间, 因为烦恼已经断尽,只残馀五蕴,故有馀依涅槃又称烦恼的涅槃。


四十五年后的 5 月月圆日, 当佛陀在古西那拉(Kusinà ra)的沙喇树林中般涅槃时, 即进入无馀依涅槃界。 从此, 佛陀的五蕴完全寂灭了,剩下的只是一堆时节生色(尸体) 。七天后, 这堆时节生色也被烧掉了, 只留下许多的舍利(sar?ra)。


当佛陀般涅槃了, 还会不会再投生?还会不会以其他的方式存在?还会不会以所谓的“化身”度众生?不会! 假如佛陀还有任何的生存因素,或者以任何生存方式存在着,那就不能叫“无馀般涅槃界”!对于沙利子尊者、摩嘎喇那尊者、 马哈咖沙巴尊者、阿难尊者等诸阿拉汉都是如此,在他们证悟阿拉汉道时,即断尽了一切烦恼,称为有馀依涅槃。在他们般涅槃时,五蕴也完全寂灭了,称为无馀依涅槃。


三种涅槃


涅槃又可以称为空、无相和无愿。


1.空(su¤ ¤ ata):涅槃是贪瞋痴的空无,故名。


2.无相(animitta):涅槃没有贪瞋痴之相和诸行之相,故名。


3.无愿(appa? ihita):涅槃没有贪瞋痴之愿求,故名。


明天我们继续分享《阿毗达摩讲要》



佛说:我一直在关注你、保佑你,

用一切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