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的空心挂面名闻遐迩,不说它自宋代开始制作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说它的工艺制作的繁复;不说它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不说它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不说它如何受到食客的亲睐……(本段文:王晓龙) 到了德阳市中江县杰兴镇挂面基地——觉慧村,也不说有几十家房前屋后触目皆是阳光下晾晒的挂面,有金灿灿的视觉效果。就单看农家晾晒挂面的过程就让人醉了,觉得他们个个都是有天赋的音乐家:站在两米多高的木凳上晾晒十多米长的面就像潇洒地翻阅着复杂的五线谱;接着十分娴熟地用两根细长的棍子拨弄开挂面的帘幕,露出他们健康而乐观的面容。他们时而像一个潇洒的指挥家,把控节奏,舒缓有致;时而又像竖琴演奏家拨动着琴弦,行云流水;时而又自上而下的牵拉,游刃有余,仿佛在弹奏钢琴,此时无声胜有声,简直是一曲欢乐交响曲,让人耳不暇闻目不暇接。(本段文:王晓龙) 后继乏人,是“挂面村”老一辈村民最焦心的一件事。不过,真心希望子女以挂面为生的村民也没几个。制面到底有多辛苦?从和面开始,制作手工挂面先后得经过开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工序。加上其间70多道小工序,一架面从取水和面至切面打包完成,至少需要近16个小时。这个速度还得益于目前市场普遍接受的机器和面,如果按以往人工和面,每天至少还得多忙两个多小时。不愿制面,除了辛苦外,“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才是根本原因。“中江挂面”尽管名列非遗,算得上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却也面临后继乏人的生存危机。(本段文:李雪黎 / 四川日报) 本文图片:王晓龙手机版权摄影作品 王晓龙(阳光客),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民革党员、四川散文协会会员;2014年爱上手机,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布手机摄影类文章数十篇。 ▲点击本张图片 即可阅读“故乡年味”征稿细则 |
|